哈立德
今年夏天,“變形金剛”系列真人電影的第四部《變形金剛4:絕跡重生》在各大影院上映。作為“變形金剛”系列電影“新三部曲”的開篇,這一部引入了大量前所未有的新元素,比如新的人類關系、新的“金剛”造型、新的技能裝備,等等。看著各位威猛的“金剛”在大銀幕上變身,不少人頭腦中都會浮現一個問題:變形金剛究竟是什么?
探秘變形金剛的生命形態
按照美國孩之寶公司給出的官方設定,變形金剛是一種外星人。但對于這個物種是由誰和通過怎樣的機制來創造的,孩之寶公司并沒有給出明確的解釋。
有一些科幻作者和科幻迷根據“變形金剛”系列電影、動畫片的情節,再綜合一些類似設定的科幻小說,給出了一種推想:變形金剛可能是一種由類似納米機器人的微型機械組合而成的智慧生物。
這種推想的主要依據,便是在影片開場的時候,變形金剛的“造物主”駕駛宇宙飛船在地球播下“種子”的情節。這種獨特的爆炸物幾乎能用高溫“融化”一切,并將“融化”后的土壤、礦藏乃至生物軀體,轉化為組成變形金剛軀體的原料。這些“原料”其實是一個個主要由硅和鐵組成的“微型機器”,它們組成了變形金剛的軀體;而變形金剛體內的“火種”或者說“靈魂”,則負責指揮這些微型機器“各就各位”,實現“變形”。
如果變形金剛的本質果真如此,那么它就是一種與人類完全不同的智慧生命形態;不僅如此,它的生命基石,也與地球上的其他所有生命有著天壤之別。作為動漫形象和科幻影片角色出現的變形金剛,把人類對外星生命的理解引向了一個新的領域:在宇宙中是否存在與地球生命的“架構”完全不同的其他生命形態?
地球中的生命形態
到目前為止,人類在地球上發現的所有生命,包括人類自身都是碳基生命,也就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為“基石”組成的生命。隨著探測技術的發展,在很多人類曾認為不可能有生命的環境之中,也都發現有生命甚至脊椎動物存在。比如,深海潛水器曾在水下8千米的地方發現不懼深海巨大水壓的魚類,不見陽光或者沒有氧氣的環境中也有細菌生存。發現這些生物并研究它們的過程,讓人類對生命存在的條件有了全新的認識。
生命并非只有一條路?
在宇宙中,自然環境遠比地球嚴苛的地點比比皆是。因此,盡管我們尚未發現碳基以外的生命形態,但也許在宇宙深處,就會有在“本質”上和我們不同的外星生命被孕育出來,并且對那些于人類而言無法承受的環境甘之如飴。
早在19世紀末,一些科學家和科幻作家就提出,生命并不會只有碳、氫、氧三者組成的這一種基石,并猜想宇宙中可能存在硅基生物。到1962年,著名科幻作家伊薩克·阿西莫夫有感于當時美國電影市場上的怪獸片缺乏創意,寫了一篇有趣的科普文章《并非我們所知的:論生命的化學形式》。在這篇文章里,阿西莫夫對宇宙中可能出現的生命形式進行了一番梳理,提出了包括碳基生命在內的6種宇宙中可能出現的生命類別。其中硅基生命、氨基生命在科幻作品中出現得最多。
外星生命大猜想
在科幻作品中最常出現的非碳基生命,或許是硅基生物。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碳元素下方的硅元素,能夠形成多種與碳化合物結構類似的硅化合物,比如硅烷、硅酸鹽、三氯硅烷等。以此類推,宇宙中可能存在與人類在本質上完全不同,或者說以硅取代碳構成的硅基生物。然而,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在自然界或天文觀測中發現哪怕最簡單的硅烷等硅有機物。
科幻作品中的硅基生命卻層出不窮。關于硅基生命本質和習性的探討,也往往成為這些作品戲劇沖突的核心。比如說,中國科幻作家王晉康就在《沙漠蚯蚓》中構造了人類治沙所用的硅基“蚯蚓”,并假想這樣的生命可能會進化出類似蜂群的“真社會性”;他的另一篇作品《水星播種》,則幻想某種簡單的硅基生命被人類億萬富翁散播到水星,在那里進化出了文明。
除了硅基生命,還有一種經常出現于科幻作品中的非碳基生命形式是氨基生命。氨基生命的基礎是由氨取代水(氫元素與氧元素),即由碳和氨結合構成的生物。不久前大熱的科幻游戲《質量效應》中,酷似鼴鼠而且急躁、絮叨的外星種族沃勒人,就是塑造得頗為成功的氨基生命形象。
“氟基生命”概念的出現則完全出于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對核武器的需求使關于鈾的研究成為熱門。人們發現,六氟化鈾是鈾的唯一穩定的氣態化合物。于是,原本不受重視的氟成為化學界的熱點,相關研究的副產品是一組氟基有機化合物。它是由碳和氟構成的復雜分子。阿西莫夫據此認為,宇宙中某些高溫的星球上,氟基有機化合物會因為環境適宜而取代氫基有機化合物,并與硫一起產生全新形式的生命。
(責任編輯/李靜敏 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