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紀恒
2013年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始終把扶貧開發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放在突出的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和工作推進力度,通過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新成效。
總體看,云南省扶貧開發工作具有以下五個突出特點:
一是整體聯動,片區扶貧開發加快推進。出臺《關于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工作實施意見》,全面啟動和實施4個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工作,啟動怒江州扶貧攻堅戰,著力推進寧蒗扶貧攻堅大會戰和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工作,各級各部門圍繞片區實施規劃,突出6大重點工程,組織實施完成一批重點項目。
二是高位推動,扶貧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全省建立了“領導小組統籌、省級領導掛片聯縣、省扶貧辦和牽頭單位協調、行業部門支持、州市全力推進、縣抓具體落實”的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工作機制,省委省政府領導分別聯系推動4個片區扶貧攻堅工作。
三是創新驅動,扶貧思路逐步理清。提出對貧困地區年輕一代著力加強素質教育和技能培訓促進轉移、對留守人員著力培育產業增強發展能力推動脫貧、對喪失勞動能力人員著力完善社保實施“托底”的“三個層次脫貧路徑”。
四是聚力撬動,扶貧投入大幅提高。以片區實施規劃為統領,以整鄉推進為平臺,加大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資金的統籌整合力度,扶貧投入大幅提高。其中,省級以上財政專項扶貧資金50.24億元、同比增長18.9%,信貸扶貧貼息貸款60億元、同比增長11.1%,中央、上海、省級幫扶單位和外資扶貧共投入資金33.4億元。
五是強化互動,社會幫扶和滬滇對口幫扶合作取得重要進展。加強與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高等院校等定點扶貧單位的溝通對接,充分調動和發揮政府、行業、群眾、社會等各方面作用,各級幫扶單位共派出掛職、駐村扶貧干部12543人、直接投入幫扶資金2.84億元、引進資金49.07億元。
扶貧開發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我們一定要把思想和認識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扶貧開發工作的決策部署上來,立足邊疆民族山區貧困四位一體的基本省情,直面云南仍然是全國扶貧攻堅主戰場的嚴峻形勢,把加快扶貧開發進程作為歷史賦予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以更大的決心、更新的思路、更實的措施、更強的力度,打好新一輪扶貧開發攻堅戰,推進貧困地區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因此,我們必須要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著力創新扶貧開發體制機制。根據中辦發〔2013〕25號文件精神,云南省及時制定出臺了《關于創新機制扎實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全省扶貧開發七項機制創新的重點任務,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結合實際,抓好貫徹落實,加快建立并運用好新體制、新機制,不斷激發扶貧開發的內在動力。
1、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實施辦法。圍繞七項機制創新的重點任務,細化制定具體的管理制度和實施辦法。云南省扶貧辦已同有關部門研究,初步制定了23個方面的具體辦法,各相關部門要抓緊完善,力爭今年6月底前全部出臺實施。
2、要強化考核工作。由省扶貧辦牽頭,組織相關部門,研究制定扶貧開發工作專項考核評價辦法,每年對州市和片區縣、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進行考核。要強化考核結果運用,把扶貧開發工作成效作為評價州市黨政領導班子和縣市區委書記政績的重要依據之一。同時,省扶貧辦、省財政廳要加強配合,盡快制定“脫帽”政策,建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退出機制,對于退出的重點縣,支持政策不變,支持力度不減,鼓勵重點縣爭先進位。
3、要完善扶貧資金增長和分配方式。要建立并落實各級財政扶貧資金穩定增長機制,省級財政每年投入的專項扶貧資金按不低于中央財政投入云南省專項扶貧資金30%的比例予以配套。要實行以結果為導向的約束機制和競爭性資金分配機制,優先支持積極性高、脫貧愿望強、扶貧工作好、資金使用規范的貧困地區和扶貧項目。要強化縣級政府整合主體責任,以扶貧攻堅規劃和整鄉推進為平臺,整合專項扶貧資金和相關涉農資金,統籌安排,集中使用,著力解決突出貧困問題。
4、要深挖社會幫扶潛力。要加強與定點幫扶云南的中央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教育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等片區聯系單位的溝通銜接,爭取更多的支持,逐步拓寬上海對口幫扶、經濟合作的空間和領域,爭取更多的對口幫扶資金。要廣泛動員企業、社會組織、駐滇部隊、武警部隊和個人參與扶貧,完善社會扶貧考核辦法。要加強扶貧領域國際合作與交流,進一步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扶貧開發的良好氛圍。
第二,著力推進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去年,全省已經對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作了部署安排,今年的關鍵就是將行業扶貧10項重點工作與片區實施規劃有機結合起來,抓工作推進、抓責任落實,力求片區扶貧攻堅取得更大突破。片區州市要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加強向片區牽頭部委的請示匯報和溝通對接,爭取國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落實財政均衡性轉移支付和財政扶貧資金穩定增長政策,力爭國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大產業布局在云南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優先立項、優先安排、優先落地。
省扶貧辦是這項工作的總牽頭、總協調、總統籌部門,要切實發揮統籌協調作用,著力加強對片區開發與扶貧攻堅工作的指導、檢查、督促、考核,協調整合各部門的資源,全面負起實施規劃、有效推進落實的責任。省直有關部門要依據片區實施規劃、片區實施意見,進一步完善行業扶貧規劃,制定支持片區扶貧攻堅的年度工作計劃,做到項目優先安排、資金優先保障、工作優先對接、措施優先落實。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要全力打好怒江州扶貧攻堅戰,認真落實《怒江州扶貧攻堅總體方案》年度實施計劃,重點實施民生改善、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生態建設5項工程,辦好20件實事;要繼續推進寧蒗扶貧攻堅大會戰,著力解決好縣域內深度貧困對象的溫飽問題,并認真做好大會戰總結、評估、督查等各項工作,確保規劃目標任務按時全面完成。
第三,著力提高扶貧開發的精準性。精準扶貧,是新一屆黨中央對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提出的核心要求,是解決扶貧工作底數不清、指向不準、針對性不強等問題的有效途徑。要加快制定我省精準扶貧工作實施細則,瞄準最困難的地區、最困難的群體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建立起“精準瞄準、幫扶到戶、考核問效”的工作機制,做到鎖定對象、幫之以需。
1、要精準識別。根據國家制定的統一扶貧對象識別辦法,在已有工作基礎上,堅持兩項制度有效銜接,按照縣為單位、規模控制、分級負責、精準識別、動態管理的原則,對每個貧困鄉鎮、貧困村、貧困戶建檔立卡,建設全省扶貧信息網絡系統。
2、要精準幫扶。聚焦主戰場,瞄準貧困對象,把扶貧開發功能由保生存轉到促發展上,把扶貧對象鎖定在扶貧標準以下、具備勞動能力的農村人口上,科學區分扶貧對象和低保對象,分類施策解決貧困問題。對識別出來的貧困鄉鎮、貧困村、貧困戶,要針對貧困情況進行幫扶,逐村逐戶制定幫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改“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要全面建立省、州市、縣三級定點掛鉤駐村幫扶的工作制度,統籌整合新農村建設、干部直接聯系和服務群眾掛鉤點以及定點掛鉤扶貧的幫扶力量,制定統一的干部駐村幫扶實施辦法,分期分批安排駐村工作隊(組),做到定單位、定人、定點、定責包干扶持,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駐村工作隊(組),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
3、要精準管理。實行動態監測,使穩定脫貧的村與戶及時退出,確保扶貧信息真實、可靠。
4、要精準考核。制定我省精準扶貧考核辦法,對建檔立卡工作的組織實施、扶貧對象的幫扶成效、駐村干部的工作業績、貧困村的發展等開展全面考核,科學合理地評估各類扶貧開發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更加注重考核結果運用,推動扶貧開發機制創新和措施完善,全面加快扶貧開發進程。
第四,著力強化行之有效的專項扶貧措施。1、大力實施整鄉推進,“筑平臺”。整鄉推進是云南省推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有效平臺和抓手。要進一步擴大試點規模,今年新啟動實施60個。要加大投入,提高省級補助標準,平均每個試點鄉達到2000萬元以上,重點用于與解決貧困對象脫貧最直接相關的項目,堅決杜絕形式主義和面子工程。要強化資金整合,切實加大對整鄉推進的資金投入,確保推進一個鄉成功一個鄉,造福一方百姓。要落實好“四個一”(一個規劃、一套班子、一個方案、一個獎懲)和扶貧攻堅與基層黨建整鄉“雙推進”要求,把整鄉推進試點全面融入片區開發,與發展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承接產業轉移、推進城鎮化相結合,與基層黨建相結合,切實提高扶貧開發質量和效益,帶動片區脫貧和發展。同時,省扶貧辦、省委農辦、省財政廳、省民委、省農業廳要圍繞新農村建設,落實建設任務,確保整體完成5550個貧困自然村整村推進。
2、大力實施“雨露計劃”,“拔窮根”。
3、大力實施產業扶貧,“換窮業”。要圍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連片規劃、連片開發,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園區和產業帶,建立龍頭企業與貧困農戶有效利益聯結機制,吸引更多貧困農戶參與,促進貧困農戶穩步增收。
4、大力創新金融扶貧,“增投入”。加大信貸扶貧資金投放力度,安排一定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建立信貸扶貧風險補償機制及正向激勵機制,鼓勵金融機構擴大扶貧貸款規模,發揮專項扶貧資金的撬動效應,今年計劃投入扶貧信貸貼息資金3.4億元,拉動貸款規模達到80億元以上。
5、大力實施安居工程,“治窮窩”。以群眾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為輔,發揮專項資金引領作用,整合資金,強化農村危房和杈杈房、茅草房的改造。對不具備生存發展條件、就地脫貧成本太高的地方,要大力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通過移民進城轉移一批,就近搬遷、插花搬遷、集中搬遷安置一批等方式予以妥善解決,確保全面完成今年3萬戶扶貧安居和3萬人易地搬遷任務。要把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實施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交給貧困群眾,加強配套政策措施研究,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
第五,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1、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始終是決定和影響我省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首要問題,要以項目為抓手,加大對貧困地區農村公路建設支持力度,優先安排和推進貧困地區飲水安全工程、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危房改造、信息化建設、溜索改橋等工程建設,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薄弱狀況。
2、大力推進農村教育事業。優先在貧困地區普及學前教育,科學布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擴大貧困地區普通高中規模,加大對各級各類學校殘疾學生的扶持力度,繼續擴大大中專院校定向招收貧困地區學生規模。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抓住教育部定點聯系滇西邊境片區的機遇,積極爭取教育部優質教育資源,籌建并辦好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建立內地高校和職業院校、職教集團對口幫扶長效機制。
3、大力推進醫療衛生和文化事業發展。進一步健全貧困地區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加強婦幼保健機構能力和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加大重大疾病和地方病防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加強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等現有設施,積極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4、強化貧困地區生態建設。加大貧困地區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護等重點生態修復工程建設力度,加強貧困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干熱河谷生態恢復。加快貧困地區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促進貧困地區開發利用清潔能源。繼續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加強貧困地區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加強貧困地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水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貧困地區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第六,著力加強扶貧資金管理使用。扶貧資金是貧困群眾的“保命錢”和減貧脫貧的“助推劑”,多年來對加快貧困地區發展、改善扶貧對象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從去年扶貧資金專項審計情況來看,扶貧資金使用管理過程中存在“跑、冒、滴、漏”現象,一些地方和部門暴露出虛報冒領、擠占挪用和滯留沉淀等違法違規行為。
針對此類問題,必須采取零容忍態度,堅決按照國家法律和相關規定嚴厲問責,從嚴懲處,使扶貧資金真正成為任何部門、任何單位、任何人都不敢觸碰的帶電“高壓線”。要進一步完善扶貧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協調統一的扶貧資金管理機制。按照“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縣市區黨委、政府對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安全運行、廉政情況負全責。要嚴格執行扶貧項目資金公告公示、回補報賬、項目驗收、后續管理、督促檢查等制度,保證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在陽光下運行。要深入推進廉潔扶貧行動,扎實推進陽光扶貧工程,拓寬監督渠道,筑牢上級監督、人大政協監督、部門監督、監察審計監督、群眾監督和社會輿論監督“六道”防線。各級紀檢監察部門對項目的實施管理要跟蹤問效,全程監督。堅決查處擠占挪用、截留和貪污扶貧資金的行為,確保扶貧資金充分惠及扶貧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