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軍

【關鍵詞】秦皇島山海關區;藏品;明清時期;銅造像
【摘 要】上世紀70年代,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文物管理所征集和收藏了一批明清時期的銅造像,其中多件精品被鑒定為三級文物。本文擇其中的精美者作一賞介,有明代鎏金彩繪釋迦牟尼銅坐像、阿難銅立像及清代鎏金三頭八臂佛銅造像、鎏金銅坐佛像等。
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文物管理所收藏有一批明清時期的銅造像,其中不乏具有一定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的,現擇其精美者介紹如下。
鎏金彩繪釋迦牟尼銅坐像 明代。1975年12月在山海關區征集。坐像高41.5厘米,寬28厘米,厚20.5厘米,蓮座高10厘米。佛像頭束螺髻,發髻呈藍色,雙耳垂肩,面部表情恬靜莊嚴。身披袈裟,袒露右肩,雙手于腹前結禪定印,結跏趺坐于束腰仰覆蓮座上。蓮座上層蓮瓣短,下層蓮瓣長,束腰部內收,夾角成銳角。整個造像造型輪廓清晰,工藝精湛,代表了明代佛像的造型風格(封三,1)。
鎏金彩繪釋迦牟尼銅坐像 明代。1972年5月從山海關區東八條委托門市部征集。坐像高25.3厘米,寬20.3厘米,厚10.5厘米。此尊釋迦牟尼銅坐像造型古樸端莊,雙目微合,俯視下方,頭圓面善,雙耳垂肩。身披袈裟,衣褶圓滑、流暢。左手于臍前結禪定印,右手撫右膝,掌心向內,作觸地印(圖一)。
釋迦牟尼銅坐像 明代。1972年5月從山海關區東八條委托門市部征集。坐像高22.5厘米,寬17厘米,厚11厘米。佛像頭束螺髻,面闊頭圓,雙耳垂肩,身披袈裟,右手撫右膝,左手施印,造型端莊生動,工藝精湛,是典型的明代佛像造型風格(封三,2)。
阿難銅立像 明代。1972年8月于山海關區征集。立像高28.7厘米,寬11.3厘米,厚9.9厘米,蓮座高5厘米。阿難額圓面闊,兩耳垂肩,雙眼微合,身披袈裟,雙手合什立于束蓮須彌座上。立像造型洗煉,以一種單純的雕塑美,巧妙地表現出阿難端莊、聰慧的特征(圖二)。
鎏金三頭八臂佛銅造像 清代。1973年12月征集于山海關區。像高17.5厘米,寬11.4厘米,厚8厘米,蓮座高3.2厘米。造像頭戴寶冠,三頭面帶微笑,表情自然安詳,八臂向不同方向屈肘,蓮花手施印各異,形象生動,栩栩如生。此造像盤坐在仰覆蓮座上,造型、工藝均屬上乘(封三,3)。
鎏金彩繪釋迦牟尼銅坐像 清代。1972年5月山海關區文物管理所郎福全同志于山海關區東八條委托門市部征集。通高24.5厘米,寬16厘米,厚10.2厘米。釋迦牟尼頭束螺髻,面方圓,眉目清秀,雙耳垂肩,雙目微閉,若有所思。身披袈裟,袒露前胸,雙手于腹前施禪定印,盤膝打坐,神態安詳。此尊造像的造型勻稱,工藝十分精湛(圖三)。
鎏金銅坐佛像 清代。1972年8月征集于山海關區。造像通高33.5厘米,寬21厘米,厚14厘米。佛像頭束螺髻,雙耳垂肩,雙目微閉,若有所思的神態,右手撫膝,左手施印,端坐在束腰仰覆蓮須彌座上。衣紋精細流暢,工藝精湛(封三,4)。
山海關區文物管理所征集、收藏的這批明清時期的銅造像,體現了我國明清時期民間佛像藝術及鑄造的工藝水平,是我們認識和研究秦皇島地區明清時期佛教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