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英
(桐廬縣圖書館工作,浙江杭州 311500)
基于桐廬縣農家書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周曉英
(桐廬縣圖書館工作,浙江杭州 311500)
以桐廬縣圖書館為例,通過對桐廬縣農家書屋建設實踐的探索,針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獲得總結和分析性數據,提出了桐廬縣農家書屋建設與有效運行的對策,供建設者參考。
農家書屋 措施 困難
近年來,在對我縣農家書屋建設與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如重建輕管,書屋建成交付使用后,沒有建立相應的監管機制,沒有納入年度政府目標考核;書屋的圖書更新速度較慢;后續經費投入不足,農民需求不旺,缺少專職管理員等等;這些問題導致農家書屋單靠自身力量幾乎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本文結合桐廬縣農家書屋建設的實際,從措施、成效及困難等方面對農家書屋建設與有效運行進行了研究。
桐廬縣地處浙江省西南部的富春江旁,上游是新安江,下游是錢塘江,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結構,是浙江省二類一檔縣市,全縣總人口40萬,轄4個街道,10個鄉鎮,183個行政村,12個社區。2009年開始,率先在杭州地區開始推行圖書館總分管制工作的試點,經過兩年的努力,至2010年底已成功建成12個鄉鎮分館,200多個圖書流通點,實現了鄉鎮圖書分館和圖書流通點兩個全覆蓋,從2011年開始,我縣又按照省市的統一部署,創新思路,多措并舉,將村社區的圖書流通點向更高的要求——農家書屋方向推進,2011年共建成農家書屋136家,2012年繼續建設農家書屋59家,確保“到2012年5月底完成全縣行政村農家書屋建設全覆蓋”的任務。
鄉鎮分館、公共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作為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成員,是實現城鄉統籌的重要因素。桐廬縣圖書館于2009年1月正式啟動總分館建設,至2010年底,實現了全縣范圍內鄉鎮圖書館分館建設全覆蓋。同時,桐廬縣的農家書屋已于2011年起啟動,形成了縣、鄉(鎮)、村三級圖書服務網絡。同時,依托鄉鎮分館、農家書屋,建設桐廬縣城鄉一體化的公共電子閱覽室。桐廬縣圖書館對鄉鎮分館、公共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的管理員進行統一培訓,使管理員能熟練掌握鄉鎮分館、公共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管理業務知識和基本業務技能,提高管理員隊伍的綜合素質。鄉鎮分館、公共電子閱覽室、農家書屋作為我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成員,三者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共同發展,成為美麗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陣地,三者必將相互作用、并駕齊驅。
目前,桐廬縣全力建設山水如畫的生態美、全域景區的城鄉美、綠色低碳的產業美、崇文尚德的人文美、幸福和諧的生活美,努力實現“美麗中國、桐廬先行”。在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每天都有村民來農家書屋翻書報雜志、查技術資料、交流技術經驗、探尋問題的答案、尋找生活的樂趣。農家書屋成了村民農閑、茶余飯后等閑暇時間較熱鬧的地方。農家書屋建設也順應廣大村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因此,抓住“美麗鄉村”建設機遇,依托農家書屋,舉辦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讀書用書活動,激發農民對讀書、用書的積極性,積極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美麗鄉村建設會促進農家書屋建設。反之,農家書屋建設也必將進一步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必將會為“美麗鄉村”建設添彩。
2011年3月,我縣啟動了農家書屋建設工程,成立了由分管縣長周建英擔任組長,由縣府辦余曉群、縣文廣新局局長王樟松擔任副組長的“農家書屋”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及縣文廣新局、縣財政局、縣農辦、各鄉鎮(街道)等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農家書屋建設協調小組。隨即縣政府根據相關文件規定,及時出臺了《桐廬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快推進農家書屋建設的實施意見》(桐政辦〔2011〕118號)文件,為各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等相關單位指明了我縣農家書屋建設的目標任務、建設要求、資金安排、保障措施等。各鄉鎮(街道)均把農家書屋建設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建立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各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分工負責、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合力。工作小組的成立和相關文件的出臺為農家書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農家書屋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政府主導、充分利用、統一要求”的原則,采取多種有效措施,不斷推進農家書屋建設工程。2007年我縣實施了一證通工程,至2010年底全縣183個行政村全都建立了流通點,并配送了500冊以上的圖書,為我縣農家書屋的建設打好了基礎。為了進一步摸清各村農家書屋的家底,我們前后共組織2次摸底調查,掌握了各村已有圖書冊數與品種。根據新書屋的建設標準,統計出全縣農家書屋建設的缺口資金,經過各部門的協商溝通,確保的資金落實到位。2011—2012年縣政府已撥入專款350萬元,市文廣新局撥入58.5萬元,對我縣40個農家書屋做進一步的提升。
在農家書屋的建設上,根據每個村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進行資源的整合。如一是將書屋建在村委大院。充分利用村文化大院、黨員遠程教育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場所建設農家書屋,不斷豐富農村文化服務的內容。如橫村的孫家村、瑤琳的東琳村、富春江的金山村、分水的柏山村、莪山的民族村等;二是將書屋建在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整合農村資源,實行文化、衛生、科技、教育、生產生活等“一條龍”綜合服務,為農民提供便利。如橫村的陽山畈村等;三是將書屋建在老年活動室里。由熱心圖書工作的老年負責人與文化宣傳員一起共同管理農家書屋工作,其優點是能保證每天開放。如城南街道的春江村,江南鎮的荻浦村等;四是將書屋建在當地的古建筑中。
在農家書屋的建設上,我們以科學管理為手段,促進書屋的可持續發展。一是統一建設要求。堅持做到“三個統一”:即統一規模,統一標識,統一制度。在做到以上“三個統一”的基礎上,部分鄉鎮還統一購置了書架等,比如分水鎮、舊縣街道、瑤琳鎮這幾個鄉鎮在黨委政府的重視下,經過文化站長的努力,為各村農家書屋統一購置了書架。二是集中上崗培訓。為了進一步推進我縣農村文化建設,2011年縣委宣傳部在全縣各村招聘錄用了宣傳文化員。同年11月縣文廣新局立馬召集了全縣180多位文化員進行農家書屋管理工作的業務培訓,使每位工作人員明確了工作要求和職責,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業務水平。三是逐一考核驗收。根據有關文件規定,至2012年5月底我縣農家書屋建設必須完成100%的任務,由此,縣文廣新局專門成立農家書屋考核驗收小組,分組分片對已建成的農家書屋逐一進行調查、驗收,并對驗收結果進行分析、總結,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的對策。
桐廬縣圖書館創新性地堅持不懈地推進“農家書屋”建設,該館嚴格按照農家書屋建設要求,妥善解決資金投入、圖書配備、社會效益、長效機制四個問題,高要求地完成了全縣183個行政村的“農家書屋”全覆蓋工程。優秀書籍真正“走”到了農民身邊。
桐廬縣圖書館把“優化服務”,至使至終貫穿在“農家書屋”建設過程中,服務的重要內容緊扣住“近、實、快”三個字。“近”,就是離農民近。“實”,就是實用性書籍。 “快”就是圖書流通快。為方便群眾借閱,縣圖書館還在一些偏遠自然村也設立圖書流通點,使遠離縣城的農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享受文化大餐,優秀書籍離農民近了些,又近了些。
(1)重建輕管。有的書屋建成交付使用后,沒有建立相應的監管機制,沒有納入年度政府目標考核,甚至于有些鎮、村干部對農家書屋重視不夠,沒有落實專人負責,有些村莊把農家書屋當做“盆景”,只有領導視察時才開門,對其日常的運行缺乏有效地管理和引導,影響其作用的發揮。
(2)圖書更新機制還沒有普遍建立起來。農家書屋里的圖書都由縣圖書館統一配送,由于受經費的限制,縣圖書館不能及時更新圖書,而書屋自購新書較少,種類單一,可讀性小,有些知識內容解決不了生產實際問題,滿足不了生活娛樂所需,這樣就激發不了村民讀者的閱讀興趣,長此以往書屋的吸引力必然會銳減。現有農家書屋,只有少數自己添置了新的圖書,其余全部是一樣的種類,一樣的冊數,并且外借圖書丟失現象嚴重。
(3)管理員素質有待提高。目前書屋的管理人員基本上都是由村里工作人員兼任,無暇或無能力鉆研專業知識,管理上也僅僅做些傳統的借借還還服務,工作時間無法保證,缺少對圖書的推薦宣傳,不利于圖書功能的發揮和閱讀活動的推廣。
“農家書屋”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載體,滿足了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盡管農家書屋在建設過程還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建設過程中進行研究、探索和總結。但,農家書屋工程作為一項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我們最終會把農家書屋打造成為農民群眾常去、樂去、愿去的重要場所,讓農家書屋為美麗鄉村添彩。
[1]李靜.《農家書屋特色發展路徑之探析》[J].《新世紀圖書館》,2013(9).
[2]王歡,傅榮賢.《農村圖書館的第三部門供給探析》[J].《圖書館建設》,2013(5).
[3]王宏鑫,仝亞偉.《走向農村公共圖書館服務的整體化平臺》[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3(4).
周曉英,女,1967年生,館員,桐廬縣圖書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