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健
(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湖南長沙 410003)
新聞采訪中質疑性提問語用策略淺談
羅健
(湖南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湖南長沙 410003)
新聞采訪是一門具有藝術性的學問,新聞稿件的質量取決于前期的準備工作以及后期的審稿工作,前期的采訪工作的質量很大程度決定了新聞報道的有效性。在采訪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掌握提問的技巧,提問技巧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新聞采訪工作質量。本文筆者就新聞采訪中質疑性提問語用的優勢及不足之處進行了簡單闡述。
新聞采訪 質疑性提問 語用策略
新聞采訪工作中的基本形式就是進行提問,善于提問是每一名新聞記者應當具備的職業素養。質疑性提問是記者通過組織語言對采訪的對象或者采訪對象所代表的群體已有的言行提出否定性疑問或者否定性的評述。質疑性問題在采訪過程中嚴重影響采訪對象的面子,因此,質疑性提問需要講求技巧和策略,最大程度避免出現適得其反的情況。
目前,在我國的新聞采訪工作中,大部分新聞工作者對質疑性提問并不重視,就目前的社會趨勢發展來看,質疑性提問也沒有取得突破性的進展。隨著對國外采訪經驗進一步的加深認識和學習,質疑性提問已經逐步走入新聞工作的視線,在潛移默化中已經逐漸形成了質疑性提問。
所謂的質疑,就是交流的雙方中,一方對另一方的言論進行否定、提出批評的一種態度,使另一方給予合理的解釋,以消除大眾疑惑。所謂的質疑性提問,就是記者對采訪的對象或其代表群體的言論、觀點、行為等提出否定或批評的態度,并且要求被采訪者進一步作出回答,以消除大眾疑問的提問方式。
電視新聞中的質疑性提問具有濃烈的質疑成分,在采訪過程中部分被采訪者不愿意對采訪者質疑性問題進行陳述,很有可能造成采訪雙方僵持不下的局面。就當今社會現狀而言,質疑性提問的采訪效果比普通采訪的效果要好,但質疑性提問很有可能使被采訪者限于極度被動狀態,沒有話語權,大部分的被采訪者對質疑性提問方式持排斥態度,但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質疑性提問能夠尋找事情的真相,使群眾不受到欺騙,因此,質疑性提問方式受到大多數觀眾的認同和推崇。
在新聞采訪工作時,使用質疑性問題應當經過深思熟慮。質疑性提問是一把雙刃劍,運用質疑性問題的尺度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對使用的場合與時間也要進行區分。
由于新聞傳播媒介與手段的影響,質疑性提問在新聞采訪工作中運用的頻率越來越高,質疑性提問與普通采訪相比較,在采訪過程中對被采訪者持以懷疑的態度,不會被采訪者的邏輯性思維偏離采訪事件的軌道,對被采訪者的回答持有懷疑的態度,更加便于探究新聞事實的真相,同時,還能滿足觀眾對新聞的觀賞性需求。
質疑性提問技巧對采訪者的思想要求較高,要求采訪者具有對事物獨到的見解、合理的分析和判斷,才能從對采訪對象的發問中證實或者證偽。并且還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敏捷的思維反應能力,才能對被采訪中的回答做出適當的回應。
第一、采訪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思想認識高度,對被采訪者的回答能夠進行客觀的分析對錯,并進一步證實受訪人的話語真實性。第二、采訪者必須具備敏捷的思維能力,否則大腦反應速度與受訪人的節奏總是不一致,受訪人已經轉換話題后再切入對上一個問題的質疑會增加采訪工作的難度,降低采訪工作的效率,并且使受訪人感到厭煩,導致產生排斥、抵觸情緒。第三、質疑性提問的目的是尋找被掩蓋的事實真相,若果在采訪過程中,受訪人沒有過多的對事實真相進行掩蓋,真誠地對事情進行闡述時,采訪者應當適當地緩和采訪氣氛,不要過分的求真,若是為了提升新聞的收視率對采訪者過于咄咄逼人,不僅會引起受訪人的反感,還會使觀眾產生厭煩情緒。既不能提高采訪工作的質量,還會影響采訪效率。
在新聞采訪中,為了使觀眾獲取事實真相,將質疑作為一種提問的手段,將采訪的全過程呈現在觀眾的視野中。在質疑性提問中應當從事情的主體出發,有事實依據的進行質疑提問,使采訪者的質疑合理化,并使受訪者能夠感受到采訪者的質疑是為了獲取事情的真相,并不是故意針對受訪人本人,最大限度地將采訪向事實真相靠攏。因此,在采訪過程中勢必會出現針鋒相對的現象,有質疑才能探究事物的本質與真相,是揭露真相的捷徑。但質疑必須控制在一定的底線范圍內,必須保證受訪者不能被激怒。
質疑性提問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了解事情的真相,對于一名合格、優秀的采訪者來說,質疑性提問為其提供了了解事物真實性的方式和手段,能夠通過質疑性提問達到立竿見影的采訪效果,有效避免被受訪者欺騙,力求獲得事實的真相。然而,還有部分采訪者在采訪過程中一味地去質疑受訪者,有時針對受訪者的事實已經沒有疑問了,還在為了質疑而質疑,嚴重影響采訪過程的質量,并且造成受訪人的心理壓力,同時使觀眾產生了厭煩情緒,致使采訪工作適得其反。所以,對受訪者的質疑必須建立在掌握了一定根據的基礎上,將受訪者引入問題的根源,對于不必要的質疑不能進行盲目質疑。
新聞采訪工作中,采訪者對受訪人進行一次或多次質疑性提問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發問目標,并且采訪者掌握了一定的依據,受訪人的回答并不是真實的答案,采訪人應當采取順勢引入的提問方法,在對受訪人的繼續質疑過程中,順應受訪人的思路與觀點提出質疑問題,在采訪雙方的多輪語言轉換中尋找被采訪者話語中的漏洞,并以此作為切入點,打開僵局的突破口,從而達到采訪事實真相的目的。某醫院為患者做心臟起搏安置手術,患者家屬發現起搏器已經過了有效期,由于患者在手術臺上躺了9小時,出于無奈,將過了有效期的起搏器植入了患者體內,家屬時事后得知起搏器已經過了有效期是嚴禁植入體內,于是向該起搏器經銷商索賠,慘遭拒絕。記者發現,生產公司在產品說明書及擔保書上作出明確說明:在有效期之后嚴禁植入人體,否則將不予擔保。記者就此質疑該經銷商為何將過期產品銷售給醫院,經銷商解釋稱:說明書上的條例是針對美國人的,在中國銷售的將會由自己公司全權負責。記者繼續質疑:
記者A:產品書上的擔保條款是否對中國人有效?
經銷商:(沉默…)你說什么意思?
記者A:產品書上的擔保條款是否對中國人有效?
經銷商:無效的。
記者B:那對您的適用有效期是多長時間呢?
經銷商:一般控制在有效期的半年左右。
記者C:這種情況是有明文規定嗎?
經銷商:這是我們自己內部控制的。
記者通過質疑經銷商違反說明書及擔保條款的規定并拒絕承認責任及賠付,順勢質疑,從經銷商的回答中找到漏洞中找出事情的真相。
一名優秀的采訪者必須具備把握時機的能力,明確提問的主次性,從而提升采訪的層次感。在新聞采訪的初級階段進行提問構思,采訪過程中采訪者應當盡可能地向采訪目標靠近,選取貼近采訪主題的話題展開提問,循序漸進引導問題,采訪者必須注意導入的內容合理,避免惹怒受訪人導致采訪工作陷入僵局。在采訪過程中由淺入深,使采訪內容更加生動與真實。根據現場氣氛與受訪人的情緒變化調節導入的問題內容。若受訪人的心情平靜,采訪者可以就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提問,若受訪人情緒波動較大,采訪者應當預設更多的疑點,針對預設的疑點再進行發問。主動切入式提問方法的重點在于尋找與受訪人相符的話題。
采訪者對展開的問題沒有得到明確答復時,應當就問題本身進行多次追加提問,對問題進行延展性的分析與討論,尋找出于與采訪主題相關的質疑性問題。在進行追加質疑提問時,要求采訪者思維敏捷,思路開闊,避免對受訪人的敏感性話題提問。在采訪過程中,應當全面考慮受訪人的角度和發問形式,才能保證質疑問題與采訪主題密切相關。
質疑性提問是一把雙刃劍,采訪者必須要掌握好適用的場合、時間與使用力度,質疑式采訪模式具有很多其他采訪模式無法比擬的優勢,但在采訪過程中必須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不能偏執一端。采訪過程中不能舍本逐末,質疑只是一種采訪手段和途徑,通過采訪獲取新聞事實,最大限度地接近事情真相才是采訪工作的最終目的。
[1]廖仕友.淺談新聞采訪中質疑性提問[J].新聞天地(下半月),2010,04:29-30.
[2]侯福玉.新聞采訪中質疑性提問的語用策略研究[J].科技傳播,2010,23:6.
[3]臧祥冬.新聞采訪中質疑性提問的語用策略[J].華章,2013,01:329.
[4]史建國.淺析質疑性提問在新聞采訪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2,32:179.
[5]李偉華.淺析電視新聞采訪中質疑性提問[J].新聞傳播,2013,08:322.
[6]張宏偉.談如何提高新聞采訪中質疑性提問的能力[J].新聞傳播,2013,10: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