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輝
(吉林省雙遼市遼北街國土資源所,吉林雙遼 136400)
農村土地開發及可持續利用分析
金輝
(吉林省雙遼市遼北街國土資源所,吉林雙遼 136400)
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低碳經濟的發展與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開發機高效利用就成為農村建設的重要路線。本文結合了雙遼市對土地開發的經驗,雙遼市對本地特色的利用及對本地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的有力監管,確定了在低碳環境下對土地進行開發,使得經濟發展可持續化和規范化持續發展。
土地資源 雙遼市 低碳農業
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辯護,對新農村土地資源的高效發展及合理規劃就成為了發展低碳經濟的重中之重。通過行政及法律等的措施對土地開發與整理進行有效合理的規劃,對土地狀況進行綜合的利用、改造和治理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從而改善生態環境及農村生會條件并且更好地發展低碳經濟。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跨越式的高速發展使人們生活水平得到明顯的改善與提高,城市高速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的就業機會與更高的收入,使得大批的農村勞動力放棄土地進城務工。這種情況的出現是由于尚未合理開發利用的土地,使農民對高投入短期無法收獲及低投入難以產生巨大收獲的耕地喪失了信心,以至于放棄農耕選擇進城務工。由于土地承包到戶的制度,導致大片優良的耕地荒草叢生。
人口的增長加劇了耕地匱乏的現象,農民對優良耕地的爭搶,導致土地質量問題引發的糾紛事件在這幾年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由于中央對地方管理強度不夠大,導致國家對頂的土地征用審批制度作為一種形式存在著,地方基層政府為了提高經濟效益,將耕地轉變為建筑用地。這種行為雖然是有利于農民及地方政府的經濟收入,但是這種掠奪式的開發多耕地來講是災難性的。
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大的同時,污染物的排放也日益加劇,工業“三廢”在農村的排放量逐年遞增。尚未成型的工廠排放管理體系對工業污水的排放沒有明確的懲罰,導致企業為了節省成本,將污水排放至河流中,從而嚴重影響了水質,導致勿讓板結、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降低,大量農藥的使用對土壤結構也產生這巨大的破壞。
土地開發整理工作的目的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及產出率,從而改善和提高農民的生活條件以及經濟收入,然而許多地方基層政府難以認識到這一點。由于地方政府管理滯后的問題,對土地開發整理工程驗收不重視,并且受經濟利益的誘惑對土地方木開發整理,從而導致土地開發工程難以有效的開展。鄉鎮企業及一些私人企業的盲目招商引資,更加嚴重的加大了土地破壞的力度,這些都是一些地方急需解決的問題。
雙遼市對省級以上工程項目實行統一管理,由市政府成立項目指揮部,并積極組織部門的專家,加強各項目及工程的過程維護以及驗收時對工程項目的要求,確保項目工程能保質保量的按時完成,然工程項目能成為“基礎工程”及“民心工程”。并且,雙遼市政府制定了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根據經濟和需求對土地作出合理的勘察與布局。土地利用總規劃中還提出了要求嚴格實施土地利用制度、控制非農用地,加強農田保護。在總規劃頒布后,雙遼市政府針對土地發展依次辦了多項法案,確保土地發展能在法律的保護和要求下有序的進行。
在清潔生產、保護環境為前提來進行的農業生產才是發展低碳農業的基礎。農民作為生產者和消費者,有效的解決“三農問題”,并構建于自然平衡的消費模式。解決好“三個問題”是發展農村的關鍵,一是解決土地支撐問題,通過對現有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并且采用靈活的土地方法,確保農民保證農民的效益來提高農民的積極性。二是采取經營體制,通過借鑒學習國外的農業經營方式,確保農民能得到長期、穩定、合理的效益回報。三是通過加強對新農業的發展,加強發展節約型、友好型、生態文明型的農業經濟。四是將低碳農業與農業生產結合,在市場經濟的帶動下開發自然資源。
農村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加強對農業土地的開發與利用的流轉。為實現農業資源配置的優化,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強生產效益及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農村應該合理調整農業結構,規模化的事實農業的開發與利用。科技是促進農業發展動力,因此通過提高土地資源與科學技術的結合來增強土地開發及利用。其次,通過對農村閑置廢棄的宅基地進行有效的流轉,可以實現農村房屋的集約化。可以通過登記歸屬權,充分合理的利用閑置廢棄的房屋。
通過合理的規劃,建立城鄉工業園。由于布局對企業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相對分散的環境就無法集中鄉鎮企業的生產及無法實現資源與技術的共享,并且無法實現規模效應。因此,通過合理的布局,建立工業園就能增強產業的發展。工業園的建立可以有效的將附近的企業集中起來,實現聚集效應和規模生產的效益。建立了鄉鎮工業園還能實現農村工業的集約生產經營模式,并且能共享已有的公共基礎設施及資源和技術等方面,還能有效的帶動工業園附近的相關產業及服務業的發展,從而極大的降低生產成本。歐盟國家在面對上一輪金融危機是,將國家的中心放在低碳經濟的發展上,對新能源的開發來降低能耗并且提高效率,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我國鄉鎮企業也應該效仿學習歐盟國家的經驗,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淘汰高污染產業,引入低污染企業。對鄉鎮企業政府應該加大鼓勵政策,鼓勵鄉鎮企業更新設備、改善技術、加強科技發展,將新技術、新設備、新制度與老經驗相結合。
土地發展史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建設新農村及城市化的基礎工作。這項具有長遠戰略意義的公共事業,能有效的改善生活環境并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在新經濟的形勢下,土地開發和利用應該是可持續發展的,因此,低碳農業之路就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1]袁磊,雷國平,張小虎.基于循環經濟理念的土地可持續利用差異評價[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10(2):56-58.
[2]王燦學,李憲虎.新泰市提高礦產資源開發管理水平的經驗[J].吉林國土資源,2010,26(6):55-57.
[3]薛濤,李文.安丘市提升農村土地開發整理水平初探[J].吉林國土資源,2010,26(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