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寬
欽州北靠廣西十萬大山,南臨北部灣,海中有海,灣中有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西南、中南通往東南亞國家便捷的出海通道,是古代中國“海上絲路”的重要節點。欽州乃歷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包括抗戰時期的桂南戰役(1939年11月至1940年11月),侵華日軍在桂南登陸、退卻也經這條通道。
1949年春,解放戰爭進入戰略追殲階段,國民黨軍紛紛向西南、中南等地退逃。11月,從武漢經湖南敗退進入廣西的白崇禧集團發動旨在逃往雷州半島及海南島的“南線攻勢”破產。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第二野戰軍堅決貫徹毛澤東主席大迂回、大包圍、大殲滅的作戰方針,奮勇追殲,解放軍粵桂邊縱隊配合進行截擊,人民擁軍支前,共殲滅白崇禧部10萬余人,取得了以欽州為中心的粵桂邊大圍殲戰的偉大勝利。
白崇禧十萬敗軍退向欽州
話說1949年10月,衡寶戰役后,國民黨華中軍政長官白崇禧率部由湖南退守廣西。11月5日,白崇禧在桂林榕湖路白公館召開軍事會議,討論向西入云貴和向南至欽州進海南島的兩個退卻方案。因戰局發展,西入云貴無望,白崇禧決定將所部兵力南移,并集中主力于桂南,發動所謂“南線攻勢”,企圖從桂南經雷州半島和欽州逃往海南島。
眼見“南線攻勢”失敗,從桂林退至柳州、繼而又退至南寧的白崇禧,緊急部署總退卻,并命令其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指揮機構和直屬部隊,第一、第十兵團及第三、第十一兵團殘部,分別從南寧、廉江、博白、陸川等地向欽縣(今欽州市)匯合,奪取欽防沿海地區,逃往海南島或越南。
在南寧,由于當時邕江沒有橋梁,一開始時渡江主要靠小型破舊渡輪船,以致等待過江的人車排成一望無邊的長龍,擁堵混亂不堪。幾經努力架起浮橋后,12月2日晚,在臨時指揮官、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廣西新兵訓練處中將參謀長陸學藩及炮兵少將指揮官姚學禮等人的指揮下,白崇禧殘部爭先恐后搶渡邕江,逃向邕欽公路。多年后,陸學藩回憶說:“大小汽車兩千多輛,光洋有十多車,美式武器裝備兩百多車。部隊全坐車,行軍縱隊長達數十里。”
為將白崇禧部全殲于廣西境內,各路解放軍發揚不怕疲勞、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分別向百色、南寧、欽州等地追殲敵人,重點是欽州方面。自12月2日起,在“絕不讓敵人跑掉”、“追上就是勝利”的口號鼓舞下,解放軍日夜兼程向欽州方向猛追。
12月3日早晨,第一兵團司令官黃杰打來電話,說昆侖關已經失守,他的兵團指揮部已由八塘退到二塘,南寧危在旦夕,讓白崇禧趕快離開。白崇禧對黃杰兵團往后的行動做了指示,并告訴他自己上午即飛往海口,然后乘船到欽州灣龍門港接應部隊渡海到海南。白崇禧還對其幕僚說,我們距欽州近,共軍距欽州比較遠;我們坐汽車走公路,共軍用兩條腿翻山過河,我們是來得及的。
由于沿路遭到解放軍粵桂邊縱隊第三支隊等破壞公路橋梁和不斷阻擊,逃向欽州的行軍車隊進程緩慢。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及直屬部隊的4個步兵團、3個炮兵團、2個工兵團、1個汽車團進入欽州城后,責令地方官員為他們征船出海。并貼出安民告示稱:華中十萬大軍,開赴欽州,旨在剿共安民,望各界協助。布告落款署名為炮兵指揮官姚學禮。同時緊急布防:于城內小校場部署炮兵陣地,以鎮龍樓(今市一中)、沙坡互為犄角;還在大街小巷用沙包構筑臨時工事,準備和解放軍頑抗。整個縣城戰云密布,商人停市,學校停課,市民閉門(部分人離城),氣氛十分緊張。
野戰軍迂回欽州大圍殲
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總部領導在衡陽獲知敵人向欽州方向逃跑的情報后,立即作出繼續追殲的部署:“我以38軍向百色、果德地區前進,39軍向南寧前進,15軍、41軍留博白、陸川一帶清剿殘敵,其他部隊(13、14、43、40、45軍)正分路向南寧、欽州地區前進中,我之先頭已超過敵之先頭,估計能將退敵全部殲滅。”中共十萬大山地委和和。粵桂邊縱隊第三支隊也在欽縣長灘新屋坪召開緊急會議,部署配合野戰軍作戰和支前工作。
為保全殲,各路大軍迅速向欽州方向追擊。第二野戰軍的第四兵團、第十三兵團由第四野戰軍指揮,配合第四野戰軍作戰。四野以第四兵團和第十五兵團的一部為南路,防敵向海南島逃竄,從11月28日到12月1日,在容縣、博白、廉江地區,追殲了敵第三兵團、第十一兵團和第十三兵團的殘部,活抓了敵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第三兵團司令張淦,接著分路向欽州急進。各軍部隊不顧疲勞,以頑強剛毅的革命精神,橫穿六萬山區,渡過數條江河,每天以75公里以上的速度前進。第14軍、第43軍由陸川、博白向西搶占欽州;第40軍由北流直出靈山,南插小董;第45軍由貴縣出橫縣,直奔小董。第13軍3個師齊頭并進,12月2日解放合浦,4日解放北海市,5日進至欽州平艮圩,俘敵2000多人后,分別向貴臺、洞利開進,俘敵1500多人。第37師直插防城,以一部進占龍門港,俘敵2000多人。14軍主力3日于浦北三江口殲敵130多人,4日于靈山武利殲敵440多人,5日10時趕到欽江邊。
敵長官公署剛到欽州,解放軍就趕到了欽州。第四兵團第14軍第41師、第42師兩個師,冒著敵人飛機大炮的猛烈封鎖,6日拂曉從沙塘大沙頭(今欽江二橋附近)強渡欽江,展開包圍欽縣縣城。由于敵人歸縮城恒,憑借有利地形頑抗。解放軍立即調整部署:令第41師第122團插向欽州西南之茅嶺圩,切斷敵海上退路;第121團插向黃屋屯俘敵數百人后,進大直圩地區,防敵西逃十萬大山。敵榴彈炮、野炮、山炮、重迫擊炮齊發,美造轟炸機兩架在上空投彈掃射,裝甲車4輛猛烈反撲我軍陣地,戰斗十分激烈。6日17時起,解放軍以5個團的兵力向敵發起總攻,第41師第124團政委張渡人、副團長張廷治率領全團官兵,一舉突破敵前沿陣地,攻入城內,直插炮兵第15團指揮所,殲敵汽車團大部,2連指導員楊發榮英勇犧牲。晚上9時,人民解放軍欽州前線指揮部以八二炮信號彈向敵軍發出最后通牒,午夜敵少將炮兵指揮官姚學禮見敗局已定,遂帶炮兵第15團宣布投降。敵交警少將副司令陳阜東帶領300多人突圍西逃,被解放軍乘車追上,在三叉坪殲滅。戰斗至7日凌晨1時結束,全殲敵長官公署及直屬部隊一部,共俘敵1.2萬余人,繳獲汽車400余輛(內有李宗仁就任國民政府代總統時,美國送給他的高級轎車1輛),裝甲車4輛、坦克2輛,各種火炮42門和大批槍支彈藥及其他軍用物資。
另一個大量殲敵的戰場是欽州以北的小董地區。從南寧敗退下來的白崇禧總部及部隊和家屬都在這里。12月7日,解放軍第14軍第40師、第45軍第133師、第43軍第127師和第128師、第40軍第119師以及粵桂邊縱隊,一齊包圍小董,村民登山爬嶺,跑步帶路。一時間,炮聲隆隆,硝煙彌漫,殺聲震天。四野第45軍第133師第397團,在團政委焦紅光、副團長孫國華率領下,緊追猛打,沖進鎮內,敵人慌亂一團。我軍立即喊話,展開政策攻心,放下武器,繳械投降,保證生命財物安全。經過3個多小時的戰斗,殲敵第十兵團部,第11兵團殘部,第46軍,第125軍殘部,國防部突擊1、2、3縱隊和總統府警衛總隊,軍統局交警第3縱隊等。被俘中將參謀長陸學藩回憶說,在小董被俘的部隊、單位,系由華中向廣西匯合的殘余,汽車多、家屬多、行李多,特別是高級人員多,中將十多名,少將級近百人,上校更不知其數。人數約兩萬多,大小汽車約3000輛。我們這批較高級的俘虜(上校、少將、中將)連同家屬約五六百人,由解放軍一個連護送,向橫縣方向移動。
在打掃戰場時,小董圩上下的邕欽公路上,裝載著銀元港幣的汽車像長蛇陣,美式裝備輜重車有幾百輛,這些汽車的車身上都清晰地印著“US”字樣和星條旗標志。小董戰斗剛結束,解放軍緊追逃敵,在那蒙俘敵8400多人,在大寺地區殲敵第一兵團殘部,俘敵湘桂交警司令及直屬部隊6000多人,在太平、大塘一帶殲敵2000多人。接著,尋追在十萬大山、防城、上思、崇左等地的殘敵。
粵桂邊大圍殲戰,共殲滅白崇禧敗軍10萬余人。12月7日,欽州解放,12月11日,廣西全境解放。白崇禧從南寧飛抵海口后,親自帶領用金條向陳濟棠租用來的十幾艘艦船,開赴龍門港外海,“接應”他的10萬軍隊。結果在海面漂泊了數天,空手返回海口。
毛澤東慶賀殲滅
白崇禧部的偉大勝利
1949年12月18日,正在蘇聯訪問的軍委主席毛澤東收到由北京轉來的四野總部發來的廣西戰役捷報,微笑著對隨行的秘書說:廣西又打勝仗了。他親自拿筆起草電文復四野總部,第一句話就說:“10日14時電悉。慶賀你們殲滅白崇禧的偉大勝利。”可見毛澤東主席對廣西全境解放,全殲白崇禧集團是十分高興的。
12月10日,第二野戰軍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副司令員郭天民、政治部副主任胡榮貴致函粵桂邊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梁廣。函稱:“梁廣將軍:此次圍殲白匪戰役中,粵中、粵桂邊區軍民在人民政府領導下,全力支援前線,自動繳獻糧草,搶修橋梁,許多地方縣長率擔架隊到前線搶運傷員,沿途廣大人民及黨政部隊同志,皆以忘我精神日夜在傷員轉運站服務,使傷病員及時得到治療和熱情照護,隆情厚意,深為感動。粵桂邊縱隊更主動配合戰斗,充滿手足情誼,大大減少了我們作戰的困難,有力地保證了前線的勝利,特代表全軍向你們及全區人民致以謝意。”
欽州人民全力支援前線,成立了支前機構,動員民眾,有力出力,有錢出錢,迅速在小董、欽州鎮、那麗等地區籌集了糧食460多萬斤,柴草400多萬擔,擔架800多付,并把副食品的供應任務落實到區鄉。欽縣民工1500人擔任各項支前任務。他們將從板邊至三十六曲的28公里公路破壞,19座涵洞拆毀,遲滯敵人潰退;把欽州江、平艮江、黃屋屯江及沿海地區的船只疏散隱蔽,防止敵人逃竄。
欽州人民為新中國的建立和鞏固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2013年1月18日,廣西區人民政府發文批準,欽州市欽南區、欽北區、靈山縣、浦北縣為革命老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