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晶
[提要]物權行為理論一直是法學理論界討論的基礎問題,相關法律規定也并未對其應否承認予以定論,深入理解物權行為對正確進行法律定性、指導實踐問題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僅從物權行為的基本理論出發。闡述對其存否的個人觀.最。
[關鍵詞]物權;物權行為;債權
物權行為理論,系德國法儒薩維尼在其名著《當代羅馬法體系》中提出,被德國民法所采納,后在法典化立法運動中,為各國廣泛借鑒。物權行為理論并非憑空虛構的理論,其創立有著深厚的理論基礎和價值功能。
一、物權行為理論
德國法學一個重大的貢獻是從許多交易制度中抽象出高度概括的“法律行為”概念,它是一種經由自由意志的展現而對外發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是民事主體貫徹意思自治的銳利工具,從而法律行為的效力一定緊扣在行為人所表示的意思上。按照傳統的分類標準,法律行為由負擔行為和處分行為兩個下位概念構成,其中,負擔行為使一方負擔義務,他方取得請求,因其只會發生新的債權債務,又稱債權行為;處分行為則會使一方喪失或減少權利,而由他方取得某種權利,這里的權利包括無權、債權或其他財產權利,在物權的情形即為一般所稱的物權行為,非物權的情形多稱之準物權行為。在物權行為理論的立法例中,雖未對物權行為設定義性規定,但從其法典體系和相關規定中,可在邏輯上推出物權行為的存在。《德國民法典》第929條規定:“為轉讓動產所有權,需要所有人將此動產交付受讓人和雙方對所有權發生移轉成立合意,受讓人已占有此動產時,對所有權移轉成立合意即可”。不動產的所有權轉讓中也有相同的規定,所不同的是在“所有權移轉”的名稱之下,代替交付的是所有權移轉在不動產登記簿上的登記,具體見該法典第873,925條。“這里物的合意的抽象,也就是與其依據成立的債的行為的有效性的相互獨立,雖產生于《德國民法典》的形成史,并被今天司法實踐和理論界所承認,但只可從法典中間接推知”。
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典也是采物權行為理論的典型,第758條規定:“不動產物權,依法律行為而取得,設定、喪失及變更者,非經登記,不生效力”。第761條第1款規定:“動產物權之讓與,非將動產交付,不生效力。但受讓人已占有動產者,于讓與合意時,即生效力”。此兩條規定所稱之法律行為及讓與合意,就其文義、體系地位比較法及規范目的而言系指物權行為。
《日本民法典》的編排順序是以德國民法第一草案(1888年)為范本的,即以總則、物權、債權、親屬、繼承這樣的順序編排的,加之當時德國民法在日本盛行,形成了德國法對日本的影響。其民法典第176條規定:“物權的設定和轉移,只要有當事人是意思表示即可生效”,可以看出,日本在立法中采用的是意思主義,但是,在只要意思表示即可轉移所有權這一點上,這個“意思表示”是什么意思呢?從其民法典的編排位置可以看出,買賣合同是債權合同,因此賦予買賣合同本質性結構要素的意思表示的法律效果,也只是債權效果。以此為前提,要使買賣合同從其成立所需要的最小限度的意思表示開始,到所有權的轉移而產生無物權效果,必須有進一步表明標的物所有權轉移這一以物權效果為目的的意思表示,這種意思表示的一致性就是物權合同,即物權行為。這樣,“以嚴格區分物權和債權為前提,把第176條中的意思表示看作是物權的意思表示,這無論從體系上還是從邏輯上來看,都是妥當的。這樣的話,至少不會覺得無法從日本民法的角度來解釋物權合同”。
二、物權行為理論的價值功能
從以上論述可知,物權行為理論并非虛構的理論,創設這一理論的價值在于,借助該技術性理論,我們可以把法律行為清晰的劃分為債權行為和物權行為(嚴格來講,還應包括準物權行為),即可以把契約與因其而生的義務與物權的問題區別開來。從而產生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問題。依此方式把債權與物權相區別,這與法規大全的體系化傾向一致,一定意義上決定了近代民法的“Pandekten”體系模式的創立。物權行為理論的另一價值在于,憑借該理論的抽象原因(或稱無因主義,同為德語“Abstraktlonsgrundsatz”之移譯)。可以從法律制度上獲得對某些交易的內部保護,這種保護的對象是在權利變動后的基礎上產生的下一個交易,即盡量避免前一交易的爭議妨礙后一交易的安全進行。這一制度的宗旨是,在權利尚未發生變動時,聽由當事人正本清源回到交易目的去解決,而一旦權利發生變動,即須考慮第三人的利益,寧采不當得利的解決方式,而不采阻斷交易繼續進行,影響第三人利益的方式。從而促進交易的暢通,實現貨暢其流,這才符合以商品交換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的要求。
我國立法能否接受物權行為理論,或該不該在這個問題上展現中國特色,并不取決于立法的偏好和我們社會的特殊需求,而是取決與我國所借鑒的民法立法模式,如果我國民法如德國采五編制,將法律行為置于總則,另以處理物和債之關系的規范各自獨立成編,從體系上和邏輯上必然要求接受物權行為理論。
我國無論采民商合一,還是民商分立,制定統一的民法典是趨勢。且從我國的立法進程來看,在財產法方面,已經制定了統一的合同法,調整債之關系,物權法也已制定實施中,而同時對民法典也已有兩部學者建議稿和立法機關的草案稿。這樣合同法與物權法的配套,構成了民事財產法的兩條腿,前者是規范財產流轉關系的法律,后者是規范財產歸屬關系的法律。在這樣一個法律結構中,合同法的任務限于債之關系如何發生,存續中如何分配權利,如何因履行或其他原因而消滅,并不及于物權如何移轉,買賣合同發生效力,物權并不必然隨之移轉,則為自明之理。至于為履行債務而要移轉所有權,則既同屬出于自由意志的移轉,勢必另需以此為內容的法律行為,亦處分性質的物權行為。如果根本否定物權行為的存在,使所有依法律行為而生的物權變動都只須有債權行為為基礎,則負擔與處分的兩分將徹底打亂,民法本身的邏輯體系也將陷入自相矛盾之中。
三、否定物權行為的觀點及回應
否定物權行為的觀點之一認為,承認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必然要承認物權行為的抽象性或無因性,這樣將嚴重損害出賣人的利益,違背交易活動中的公平正義。這種觀點的前提是一個虛假命題,任何財產利益的變動均需法律上的原因,即債權行為,物權行為均屬要因行為,而且均可作有因或無因的選擇。有因和無因不同于物權行為的獨立和不獨立,二者無邏輯必然關系,必須另外尋找其正當性。換言之,獨立性是選擇了一套規范體系的必然結果,無因性則是在該規范體系下,立法者或解釋法律的司法者所面臨的一種選擇,取決于一國民事立法的政策。且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并非必然產生前述的惡果。
否定物權行為的觀點之二認為,物權行為與現實生活脫節,違反一般人的法感情,使物權變動的結構復雜化。對于此類批評的回應實際上包含著如何認識成文法典和私法的問題。大陸法系以成文規范而非案例為其主要法源,法律的適用基本上是從抽象的法條演繹,找出解決個案爭議的具體規范,故概念精準,邏輯嚴密是法律體制成功運作的先決條件.而且概念抽象程度越高,越能涵攝更廣泛的調整對象。這樣規范體系自身就必然要求一個從自然語言到與其平行的規范語言的轉換,所以說語言的疏離是不可避免的,否則我們將無從抽象成文法典了。且從法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真正會造成疏離的不是語言,而是語言所表述的規范的價值判斷和公平理念。民法是裁判法,又是自治法。其目的在于定紛止爭,而非約束或改變人民的行為,從而并不需要人民充分了解其內容并遵從才能發揮其社會功能,而且也不可能人人都通曉民法精義,只要人民知道在社會交往中發生無法解決的沖突時,可以找到法院,由具有專業知識的法官作出裁判即可。民法自身的性質決定了其高度的技術性和語言的抽象化,這也是私法能夠移植的原因所在。
現代經濟生活出現的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明顯分離的現象,如遠距離或遠期交易、整批交易、種類物未來物交易、所有權保留交易等,若否定物權行為理論則無法予以說明。
在筆者看來,物權行為的獨立性和無因性都應該得到肯定。在現實的社會活動中,物權行為的確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土壤,同時這一理論的存在對于我國民事立法進一步成熟和精細化都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民法是市場經濟的基礎結構之一部分。所有權是法律的精神,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民法的價值功能是可想而知的,但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體用”關系的框架下,如何在借鑒其他國家立法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和完善一部體現中國特色的財產歸屬法,實現社會主義下的私法自治,是一個仍需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5冊[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田山明輝.物權法(增訂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3]蘇永欽.物權行為無因性理論之探討[M].臺灣:三民書局,1997.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