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結節性甲狀腺腫是甲狀腺結節中常見的一種良性病變,多見于高原山區。表現為甲狀腺腺體內均質的增生結節, 一般多發, 亦可單發, 后期可發生囊性變、纖維化、鈣化等,部分結節有惡變的可能。
1. 1 一般資料 收集2011~2012年在本院超聲科檢查的結節性甲狀腺腫患者60例, 其中男28例, 女32例, 年齡20~71歲進行分析。
1. 2 儀器與方法 使用儀器為GELOGIQ 7, 探頭頻率10.0 MHz。患者取仰臥位, 充分暴露頸部, 多切面掃查, 觀察甲狀腺大小、內部回聲, 注意有無結節, 并觀察結節大小、邊界、內部回聲,頸部有無腫大的淋巴結, 結節以外的腺體血流分布特征、血流豐富程度, 測量血流速度, 計算阻力指數、搏動指數。
60例患者超聲檢查發現甲狀腺不同程度增大, 表面不平整, 實質回聲增粗、分布欠均勻, 其內有單個或多個結節,部分結節邊界欠清晰, 回聲多為中等偏強, 或低回聲, 內可見液性暗區, 部分伴有弧形或顆粒狀鈣化。彩色多普勒顯示腺體內血流信號增多, 可見分支狀血管在結節間穿行或繞行,在較大的結節周圍血流呈花環狀包繞, 并有細小分支伸入結節內。小結節或有液性暗區的結節內無血流信號。頻譜多普勒可測到高速湍流頻譜, 也可測到小靜脈頻譜。
3. 1 結節性甲狀腺腫由缺碘引起 長期缺碘, 導致甲狀腺濾泡上皮細胞反復增生不均勻地復原, 形成多個結節, 結節間有纖維組織增生。若多個結節形成, 甲狀腺變形腫大更為明顯, 部分結節內部出血、壞死、纖維組織增生、鈣化, 則有不同的表現, 結節周圍無正常甲狀腺組織, 約4%~7%癌變。彩色多普勒顯示腺體內豐富的血流信號, 結節周圍血管繞行,血流頻譜可表現為高速湍流、高速低阻動脈頻譜, 可有靜脈頻譜[1]。結合臨床病史及檢查, 典型結節性甲狀腺腫可以作出診斷, 但其單結節應與甲狀腺腺瘤及甲狀腺腺癌相鑒別。
3. 2 與結節性甲狀腺腫相鑒別的疾病 單純性甲狀腺腫:以缺碘等原因所致的代償性甲狀腺腫大, 不伴有甲狀腺功能改變。初期多為彌漫性腫大, 壓迫癥狀是晚期出現主要的臨床表現。患者血清TSH、T3、T4水平正常, 彩色多普勒顯示甲狀腺內散在的血流信號;毒性彌漫性甲狀腺腫: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腺體彌漫性腫大, 并有淋巴細胞浸潤, 部分患者球后結締組織增生和眼外肌水腫引起突眼, 患者T3、T4增高, 在腺體外側可聞及血管雜音和捫及震顫。彩色多普勒顯示查甲狀腺血流信號明顯增加, 血流增多, 呈“火海征”;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又稱橋本氏甲狀腺炎: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程長, 發展緩慢, 甲狀腺多為彌漫性、對稱性腫大,峽部增厚明顯, 腺體局部回聲減低, 呈網格樣改變, 可見大小不等的結節, 與周圍組織無黏連, 少數病例可伴頸部淋巴結腫大。患者血清T3、T4正常或偏低, 抗甲狀腺球蛋白抗體和抗甲狀腺微粒體抗體測定有助于診斷。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對于確診本病有決定性的作用, 彩色多普勒早期表現甲狀腺內血流較豐富, 動脈流速和阻力指數明顯低于甲亢, 晚期患者血流減少; 甲狀腺腺瘤:起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的良性腫瘤, 甲狀腺內單個邊界清楚的均勻低回聲結節, 結節有完整的包膜, 與周圍組織無粘連, 無壓痛, 內部少見鈣化或有粗大鈣化, 彩色多普勒顯示結節周邊常有血管環繞, 血供較豐富。甲狀腺癌:包括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 病變早期有逐漸增大的無痛性腫塊, 晚期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聲音嘶啞、吞咽困難。腫塊多質硬, 表面可光滑, 邊界或可清楚。實質內多出現微小鈣化或砂礫樣鈣化, 腫塊周邊血供多豐富。細針穿刺細胞學檢查可明確腫塊的性質。如果發現頸部淋巴結淋巴門結構消失, 且出現鈣化或液化, 血供豐富, 則高度懷疑有轉移[2]。
綜上所述, 彩色多普勒超聲對結節性甲狀腺腫具有肯定而明顯的診斷價值, 為臨床診療提供重要信息。
[1] 李治安. 臨床超聲影像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3:1687-1699.
[2] 丁繼華.甲狀腺癌和甲狀腺腺瘤的超聲鑒別診斷.實用醫技雜志, 2012, 19(8):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