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冬梅
頸部淋巴結結核針吸細胞學假陰性30例臨床病理分析
冉冬梅
目的 減少對頸部淋巴結結核的漏診, 提高細胞穿刺診斷準確性, 降低假陰性率。方法 對頸部淋巴結結核30例假陰性進行臨床病理分析。結果 假陰性率7%, 其中技術因素占30%, 病理診斷占60%。結論 病理醫生診斷水平提高及熟練掌握針吸細胞穿刺技術是降低假陰性率的主要措施。
頸部淋巴結;細胞穿刺;診斷
頸部淋巴結針吸細胞學穿刺(FNAC)診斷是十分經濟、快捷、簡單和準確的診斷技術, 尤其是對結核診斷具有較高的價值[1], 但假陰性較高。本文對30例假陰性頸部淋巴結FNAC進行分析, 以便提高診斷率。
1.1 材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380例頸部淋巴結針吸細胞學穿刺標本中假陰性30例, 其發生率7%,與文獻報道3%~10%相符[2]。
1.2 方法 一次性10 ml注射器局部消毒后經皮穿刺頸部淋巴結, 轉換不同方向負壓抽吸見足量材料進入針柄后拔針,迅速將抽吸材料涂片2~5片, 染色后顯微鏡觀察。
2.1 一般情況 30例患者男女比例為2:1, 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39歲, 假陰性高發年齡組為28~38歲。
2.2 臨床癥狀 多數患者以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1個月~1年就診, 其中12例伴紅腫熱痛及波動感;5例患者局部破潰,經久不愈;10例無任何伴隨癥狀, 均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活動度尚可;2例淋巴結融合成團, 呈硬腫塊, 面積小者約1.0 cm×1.3 cm, 大者約5.0 cm×4.8 cm不等。
2.3 病理診斷 30例FNAC假陰性病例中診斷為慢性淋巴結炎8例, 非典型分枝桿菌淋巴結炎6例, 結節病5例, 化膿性淋巴結炎4例, 組織細胞壞死性淋巴結炎4例, 淋巴瘤2例, 艾滋病相關淋巴結病1例, 兒童慢性肉芽腫病1例, 淋巴結Crohn氏病1例。
多方面分析造成假陰性的原因。
3.1 針吸技術 針吸部位不準是假陰性的重要原因:30例假陰性病例中因穿刺部位過淺使細胞涂片數量不足, 或僅為少量稀疏的炎性細胞難以診斷的不滿意涂片約10例, 占全部假陰性33%, 因針吸穿刺失敗所致的假陰性病例約為1/3.因此提高細胞學診斷的關鍵前提是針吸細胞穿刺成功率, 技術越熟練陽性率越高。
3.2 涂片與染色質量 涂片要均勻厚薄適當, 過厚則影響觀察, 推片推力過大則易擠壓細胞呈拉絲狀影響診斷。影響診斷的另一因素為染色質量:核漿染色不清晰則極易誤診。
3.3 腫物大小 穿刺最佳的腫物直徑為1.5~5 cm, 直徑<1 cm則因腫物過小不易掌握針吸技術而失敗, 直徑>5 cm則因腫物過大容易壞死陽性率低。
3.4 病理醫師對頸部淋巴結結核細胞學特點應掌握全面,以下幾種疾病的診斷及鑒別診斷總結如下[3]。
3.4.1 結核病淋巴結炎 特征診斷為典型的結核肉芽腫:其中心為干酪樣壞死, 周圍環繞朗格漢斯巨細胞、上皮樣細胞和淋巴細胞, 確診需采用抗酸染色證實特征性桿狀細菌,一般分布于壞死周圍和上皮樣細胞內。
3.4.2 非典型分枝桿菌淋巴結炎 免疫受抑制患者, 分枝桿菌感染可引起大量梭形細胞增生, 甚至類似腫瘤性過程,稱分枝桿菌炎性細胞假瘤。對病因不明的肉芽腫性及化膿性淋巴結炎病例, 特別是兒童患者或具有免疫受抑制個體, 都應行抗酸染色, 但最終病原菌的證實則有賴于細菌培養或分子生物學TB-DNA檢測的分析結果。
3.4.3 化膿性肉芽腫性淋巴結炎 壞死中心伴有大量變性壞死的中性粒細胞, 周圍結為柵欄狀排列的上皮樣組織細胞。抗酸染色陰性。
3.4.4 霍奇金淋巴瘤 少數單核或多核的大型腫瘤細胞散在分布, 背景為富于非腫瘤性混合性炎性細胞浸潤。
3.5 特殊染色及細菌培養 所有頸部淋巴結細胞穿刺標本都應做抗酸染色、細菌培養及分子生物學TB-DNA檢測, 可提高結核檢測率, 以防漏診。
3.6 避免誤診及漏診應詳細詢問病史 不僅依靠針吸細胞穿刺檢查結果, 還要結合臨床及相關檢查綜合分析, 以免漏診、誤診出現假陰性。臨床高度懷疑結核的患者, 若細胞學報告為陰性, 應做活體組織檢查, 以彌補其假陰性。
綜上所述, 提高頸部淋巴結結核FNAC的早期診斷率,不斷提高病理醫師的診斷水平是關鍵, 其次正確熟練掌握針吸細胞學檢查的方法及技能, 結合臨床及相關檢查全面分析才能避免漏診及誤診。
[1] Rosai J, Ackerman LV.Surgical pathology.Mosby, 2004(11): 737.
[2] Ioachim HL, Medeiros LJ.Ioachim's lymph node pathology.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9:2-14.
[3] 劉彤華.診斷病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3:738-739.
2014-04-16]
450015 河南省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