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桂芝 張芹
60例肝癌患者介入治療療效觀察與護理
劉桂芝 張芹
目的 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質量, 延長生命周期。方法 對介入治療患者中的60例肝癌患者談談其療效觀察與護理。結果 介入治療后, 60例患者中, 58例感輕度疼痛, 能耐受, 給予心理安慰,未使用鎮痛藥物。結論 通過對肝癌患者介入治療的護理與觀察, 減輕了患者的痛苦, 延長了患者的生命周期。
肝癌;介入治療;觀察護理
腫瘤的介入治療是指在X線電視監護下使用seldinger穿刺技術, 經動脈插管, 將導管端選擇性插入病灶供血動脈內, 局部灌注化療藥物或栓塞劑治療各種惡性腫瘤的重要方法[1]。它已發展為未來臨床診療學的3大體系之一, 即內科學、外科學、介入放射學。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位于胃癌及食管癌之后, 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占前3位, 其病因與乙肝病毒感染密切相關。自導用介入治療后, 肝癌患者的生存質量提高, 生命周期延長。下面就本院于2011年1月以來介入治療患者中的60例肝癌患者談談其療效觀察與護理。
60例肝癌患者中45例為原發性肝癌, 15例為轉移性肝癌。在轉移性肝癌中, 12例為肺癌術后肝轉移者或合并原發側肺癌復發或對側肺癌轉移或二者并存;3例為乳腺癌術后肝轉移者;其中男47例, 女13例;年齡最大者61歲, 年齡最小者26歲。
介入治療后, 患者經B超、CT、MRI等復查, 并監測全血五分類, 肝功能及腎功能等, 60例患者肝癌腫塊均有不同程度縮小, 肺癌肝轉移者中, 原發側肺癌腫塊縮小, 對側肺癌腫塊消失或縮小, 血白細胞減少不明顯, 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好轉, 腎功能損害不明顯。51例患者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或偶有輕度腹瀉, 與經靜脈全身化療相比, 其程度明顯減輕。由此可知, 介入治療具有明顯優勢。60例患者中17例生存9個月, 21例生存14個月, 其中3例已生存2年至今, 其余患者在觀察中生存至今。
3.1 介入治療前護理 利用交流技巧:詳細了解患者病情及家庭情況, 向患者及家屬介紹介入治療的有關知識, 講明化療藥物可能出現的毒副作用及介入治療手術后應該注意的事項, 消除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 鼓勵患者樹立信心, 積極配合治療[2]。動脈穿刺點區域皮膚準備:按手術要求備皮,選擇股動脈為穿刺點者要剃除會陰部毛發, 勿損傷皮膚, 囑患者清洗干凈;仔細詢問患者有無藥物過敏史, 做普魯卡因過敏試驗及碘過敏試驗;囑患者術前8 h禁食, 4 h禁水, 并于15~30 min為患者肌內注射安定10 mg或苯巴比妥100 mg及硫酸阿托品0.5 mg, 說明藥物的作用, 使患者能安靜的接受手術, 減少呼吸道分泌物, 以利手術順利進行。
3.2 介入治療術中配合 患者進入介入治療手術室后, 注意遮蓋患者會陰部以滿足患者自尊的需要;建立并維持靜脈通道;在實施穿刺插管等治療過程中, 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灌注化療藥物前遵醫囑靜脈注射止吐藥物, 如司瓊類或胃復安等, 60例患者90%治療過程均安全順利渡過。
3.3 介入治療后護理 患者術后回病房, 取仰臥平臥位24 h, 勿需去枕, 穿刺側肢體制動24 h, 穿刺點用約500 g的沙袋或鹽袋壓迫24 h, 并注意觀察有無滲血、血腫, 觀察肢端色澤、皮膚溫度及動脈搏動情況;觀察生命體征變化, 觀察化療藥物毒副作用, 患者異常及時報告醫生處理。3例患者在介入治療后出現暫時性少尿, 匯報醫生后遵醫囑給予呋塞米注射液20~40 mg加入莫菲氏滴管中靜脈滴注, 尿量在用藥后0.5 h內恢復正常。51例患者在治療后出現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或伴有輕度腹瀉, 匯報醫生后遵醫囑給予護胃止吐藥物, 如奧美拉唑、司瓊類等。并安慰患者, 鼓勵患者在不嘔吐時適量進食流質或半流質, 以增強體質, 提高耐受性和抗病能力[3]。
介入治療后, 60例患者中有2例對疼痛高級敏感, 耐受力差, 訴疼痛難以耐受, 匯報醫生, 及時給予鹽酸曲馬多注射液100 mg肌內注射, 并給予心理安慰, 疼痛有所緩解。58例感輕度疼痛, 能耐受, 給予心理安慰, 未使用鎮痛藥物。
[1] 李麟蓀.臨床介入治療學.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4: 50.
[2] 張余芬, 劉霞英, 陸鳳英, 等.肝癌介入治療的預見性護理.護理與康復, 2012, 11(9): 849-850.
[3] 張欣.肝癌介入治療的護理.中國社區醫師: 醫學專業, 2012 (32): 268.
2014-04-10]
441300 湖北省隨州市中心醫院普外二科
張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