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新課標”綜合性學習內容的設置,便是實現這一標準的真正體現。下面,就“如何開發利用綜合性學習課程資源,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1 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資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括學生學習思路
傳統教材的處理,不外乎倆種方式:一是依綱照本,逐課學習,完成教學任務;或者大膽的進行單元學習,求同存異:但最終都是要體現出編書者的意圖來的。殊不知愛好讀書的學生早都走到了前面,再來學習如同嚼蠟(特別是編排在教材偏后的課文,有的同學不知已讀過多少遍,愿學的自不待言,不愿學的你是無法調動他的胃口的)。我的教學中就經常有意識的避開這種現象,對編寫者的意圖進行創造性的改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然也可把改編教材的權利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探究。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思考,不同的文體,激發了學生表達的欲望。
2 充分運用網絡媒體資源,擴展學生學習面,充實學生學習源泉
當今社會,五彩繽紛,瞬息萬變。學生感受最深、表現起來最得心應手的雖然是親身體驗的直接生活,但是電視、電影、網絡、書籍等媒體對學生的生活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響,為學生提供了及時而廣泛的間接生活體驗。特別是互聯網的逐步普及,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互聯網上豐富多采、日新月異的知識源泉,是學生取之不盡的素材庫。因此,如果我們能合理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生活面,為語文學習積累更多的素材。教師簡單介紹相關情況,布置好活動目標,給學生列出書目和網址,然后引導學生上圖書館、上網查資料。了解大量的相關內容及他人的評價分析,自己也參與其間分析評價,最后寫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樣一來,學生在網絡中閱讀了豐富充實的材料,有效地克服了以往作文中立意雷同、內容單一、缺乏真情實感的毛病。
3 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滲透,拓寬學習空間
應該說學校生活中,可開發的資源是相當多的,真可謂“學校處處皆教材”。但是過去的語文教學視教材為圣書,關注書本,忽視人本,使學生的作文思路變得越來越狹隘。新課標強調,語文學習應開放,留心處處皆語文,強調學科的交叉滲透。因此關注體驗學校生活是學習積累的捷徑。語文活動除此以外,還可利用班級、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進行指導訓練,如:元宵猜謎、清明掃墓、五四游園、中秋賞月等活動;留心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諸如“遲到了”、“班級競賽扣了分”、“體育藝術節得了第一名”、“我與同學鬧矛盾了”,“我們的校外”;關注校園中的一草一木,一事一人。這樣引導學生關注課堂課余生活、游戲活動、日常生活、師生交往等,獲取獨有的體驗,增加寫作之源,激發創作的靈感。
當然,學校資源還應包括師生動態生成的知識。因為學生對問題、事物、現象的理解,需要一個交流的過程,通過討論各自的見解,相互促進,相互啟迪,相互溝通,從而更好地學會表達語言。有效利用校本課程資源,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語文的良好習慣,更激發了他們自覺學語文的興趣。它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廣闊而愉悅的求知空間。
4 留心大自然、關注社會社區,開展實踐活動,積累學習源泉
生活是語文的源泉,語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因此語文教學要突破教室、課堂生活圈,走進大自然,走向社會,讓學生在這廣泛的空間里吸納獨特感受,陶治情操,磨練意志,形成態度,認識價值。旅游、參觀、訪問、調查都是學習語文的形式。社會是一個大家庭。人與人的交往,使學生對現實,對生活,對價值認識不斷的改變和加深,讓學生把社會的體驗表達出來,這就走向了與做人相結合的道路。社會的交往,是情感的交往,是做事態度的交往,是價值取向的交往,因此語文學習也應重視交往的過程。在這交往的過程中,學生生成了獨特的體驗。學生很愿意把這中體驗表達出來,既反映了作文的真實,又反映了人生的態度。如,為了上好《漫游語文世界》,學生通過走上街頭,學來了活生生的街頭語言,把它們再現于舞臺,并能批評指正人們不規范的言行;收集了大量的生活用語,也能對他們鑒賞品評;并且學以致用,寫出了很好的廣告用語及標牌、對聯等。
這樣,學生就不會只著眼于書本而放眼大千世界,讓四海風云、五湖波瀾匯聚于眼底;開闊的視野、綜合的思想凝聚于腦際,形成恢宏博大的胸襟。老師也可開放手腳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大顯身手。這樣一來,學生學得有味,老師教得有味,語文的教學便走上了良性循環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