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斌
中國夢,對于貧困地區的人們來說,就是脫貧夢,致富夢。
修公路、架電線、建水塔……一件件民生項目如火如荼的建設。
辦學校、扶產業,解民困……一項項民生工程有條不紊的進行。
在扶貧攻堅的歷史征程中,地處湘中腹地的新化正乘著片區扶貧攻堅的東風,踩著時代奮進的鼓點,迎著75萬貧困人民的殷切目光,努力踐行著美麗新化的中國夢。
合力攻堅 奠定夢的基石
新化是武陵山連片特殊困難地區37個扶貧攻堅試點縣中的一個。雖然背負著國家重點貧困縣的頭銜走過了20個春秋,但由于貧困面廣,扶貧投入有限,至今仍未擺脫貧困人口多、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的困境。
奉家鎮月光村地處新化最邊遠地區,海拔1500多米,屬典型的高寒山區,是國定貧困村。因為貧困,全村40歲以上的光棍多達40人,60歲以上的有十幾人,山歌里都唱“月光村沒有老婆的男人多……”
“集中力量辦大事,一定要啃下貧困這塊硬骨頭!”面對困境,新化縣委縣政府、扶貧戰線和全縣民眾發出錚錚誓言。
新化的貧困狀況不但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而且也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級領導和部門的大力支持。2013年,省、市、縣三級共派出94支建設扶貧工作隊駐村扶貧,全縣132個副科級以上機構全部進村入戶,開展定點幫扶。婁底市委、市政府常年派駐市直部門駐點新化,選擇最邊遠、任務最艱巨的村駐村幫扶,每位縣級以上干部掛點聯系一個貧困村。
2011年,時任新化縣長胡忠威主動掛點月光村扶貧攻堅。經過一個多月的全面調研了解,涉及基礎設施、基本產業和社會事業等共20余個項目的“月光村建設扶貧規劃”出爐。
時隔一年,全長31.8公里、投資1100余萬元的“川月公路”已蜿蜒在月光村的崇山峻嶺之間,潺潺的自來水聲在每個村民心田響動,通信基站架起了村子與外界交流的橋梁,農電網改造照亮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大道。
“今天我們帶著特殊感情,來到這個特殊的地方,來解決特殊的困難。”2013年5月15日,是一個讓瑯塘鎮瑯塘街社區居民難忘的日子,新化縣委書記胡忠威、縣長鄧光呂帶領有關部門領導來到這里召開民生解困現場會,決定兩年內整合資金600萬元幫助社區解決基本住房、基本生活、基本醫療問題。
在廣闊的梅山大地上,105個國家級貧困村、省定貧困村成為全縣扶貧攻堅主戰場,傾斜民生項目、整合扶貧資金,扶貧攻堅的腳步鏗鏘而堅定。據縣扶貧辦主任方東升介紹,僅2011至2013年,全縣各行業各部門投入到105個扶貧開發重點村的資金就達19342萬元,有17個貧困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示范村,貧困村面貌日新月異。
產業開發 供給夢的血液
紫鵲界香濃黑米粥、白溪豆腐、香豆片、水酒、糯米粑……各類小吃散發出誘人香氣,商家們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在新化縣第二屆農博會上,來自各鄉鎮的農產品爭奇斗艷,農博會展銷期間,共有9個農業項目簽約,同時發布了9個農業招商項目,簽約和項目引進資金分別達17.8億元和24億多元,有110家各地名優新特農產品企業參展,現場交易累計達5800多萬元,新化農業產業發展走上快車道。
初春時節,世代居住在吉慶鎮厚皮嶺的伍周云老人在李子樹下修枝頭。他高興地說:“明年政府不用扶我了!我還準備帶著我弟弟再種十幾畝李子和玉竹。”去年夏天,他家栽的200多株李子樹大豐收,在扶貧互助社貸款種的玉竹今年也開始有收成,全年收入達到38700元。
湖南廣益農業開發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羅保民打小受凍挨餓,早早地體驗了農業難、農村窮、農民苦的滋味。他在西河雪峰水泥廠工作期間,看到當地農民多以傳統養豬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但效益又不好,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何才能闖出一條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新路子?再三思量,羅保明痛下決心,毅然辭去公職,跳回“農門”當起了“豬倌”。歷經十七載寒暑艱辛創業,而今,他的廣益集團已經發展成為省級農業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22個鄉鎮167個村的5100多戶貧困農戶共同致富,年出欄湘中梅山商品土豬達40萬頭,專業農戶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解決了當地貧困村農民就業600多人。
廣益農業只是新化縣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全縣先后扶持了省級農業龍頭企業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453家,為全縣貧困農戶參與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創新機制 迸發夢的活力
新化縣曹家鎮水竹村是省級貧困村,全村有耕地面積1660畝,水田僅1200畝,平均海拔400米以上,土地貧瘠,屬典型的石灰巖丘陵山區。“沙子坪好大丘,十年九不收”是往日水竹村的真實寫照,想進村沒有路,修好的毛路也是坑坑洼洼,連當地的的士司機都不知道該如何到村。
該村青年謝玉輝在東莞辦的手提袋廠很紅火,2006年被選舉為村主任后,他返鄉創業,在村里辦起了鑫星手提袋廠。全村在廠里上班的村民有600多人,幾乎集聚了村里所有的青壯婦女,加上外來的勞動力共有1200多人,每月人平收入1500元左右。手袋廠每年給全村創收達1100萬元,相當于人均增收4000元。全村每年僅勞務經濟收入一項就有800多萬元,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05年的1780元增加到2012年的7500元。
工業興村給水竹增添了無窮的活力。村里投資1000多萬元搞基礎建設,修通了8公里的村組公路,興建了萬人飲水工程,還建起了婁底六大沼氣發電站之一——水竹沼氣發電站,建起了高標準的村小學和村部辦公樓,并在全市農村率先搞了50個清潔示范戶。往日的省定貧困村成為遠近有名的工業經濟型新村和湖南省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示范村。endprint
一個能人帶活了一村發展,新的思路拓展了扶貧開發的視野。
近年來,新化縣在產業連片開發上嘗到了甜頭。“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全縣共完成222個村的整村推進,其中以點帶面規劃發展產業的村就有106個,共帶動375個貧困村發展產業。
桑梓鎮石窖村在制定整村推進產業規劃時,把鄰近的曾家村、火星村納入發展香蔥種植規劃,目前,這幾個村的香蔥產業幾乎占據了新化、冷水江的全部市場,讓三個貧困村走上了致富之路。上梅鎮光義、接龍、大水坪等貧困村以合作社的形式連片開發楊梅、葡萄等小水果2150畝、有機茶1560畝,如今有機茶、水蜜桃已出產,收入可觀。
奉家鎮下團村靠生姜種植帶領鄉親致富的奉球林深有感慨:“以前我一個人單打獨斗,農產品沒有銷路,現在合作社的社員一起做,規模大了,利潤高了,靠農業生產致富也有奔頭了。”
社會援手 共添夢的色彩
三年前,中國光大集團審計部總經理任成雄到新化開展年度扶貧資金審計,當他來到槎溪鎮光大希望小學時,發現嶄新寬敞的學校里只有156名學生,卻購置了300套課桌,這個細節在他腦海里打下一個問號。今年,他又一次走進槎溪鎮光大希望小學教室,卻發現教室的課桌參差不齊,除了光大集團統一配備的新課桌外,還有很多舊課桌。
面對任成雄的疑問,校長羅卡青解釋說,三年前的槎溪鎮朝陽小學只有學生100多人,老師8人,周邊的學生大多到縣城就讀,老師也留不住。光大集團扶持學校新建后的兩年時間里,學生增加到380多人,老師增加到15人,教學質量明顯提高,成為全鎮教育的一面旗幟。
光大集團定點扶貧新化12年來,共投入資金3991.52萬元,帶動社會扶貧資金6000余萬元,招商引資折合人民幣3364.5萬元,組織實施扶貧項目130余個。新建光大希望學校6所,改擴建鄉鎮中小學校44所,新建中小學教學樓35棟;改擴建鄉鎮衛生院6所,新建醫療綜合樓、住院綜合樓5棟,村衛生所5個;發展稻田養魚基地2000畝,大棚蔬菜基地1200畝,李子種植基地9020畝和金銀花、玉竹等中藥材種植基地1600畝。
2013年11月9日,由黃花國際機場黨委書記陳惠怡、原資江氮肥廠黨委書記龔松山等人發起的半山助學社正式啟動,成立之初就籌集助學款57萬余元。半山中學校長賀智賢在啟動儀式上熱淚盈眶地說:“今天是半山中學圓夢的日子,來自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讓貧困的孩子們也可以享受黨的陽光雨露。”
在長沙市開福區工商聯的資助下,新化縣吉慶鎮晨光村投入35萬余元,修建6座水塔、鋪設管道11600余米的人畜飲水工程全面竣工。77歲的彭忠保老人臉上帶著幸福的笑容說:“能喝上甘甜的自來水,以前是做夢都不敢想啊,感謝黨和政府,感謝社會各界的愛心人士!”
新化縣建材協會成立8年來,先后組織愛心捐助活動280余次,協會會長、婁底市人大代表袁湘南說:“作為一個行業商會,關注貧困百姓,關注民生是我們的責任,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引導更多的愛心人士關心支持扶貧,參與扶貧。”
社會扶貧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不可或缺的力量。近年來,“筑巢行動”、“免費午餐”、“前行中國”、“快樂行助學社”等愛心慈善項目相繼落戶新化的貧困山鄉。據不完全統計,僅2013年,全縣獲得社會、個人扶貧捐資達1000余萬元。
新化扶貧,改變的不僅是貧困鄉村的面貌,貧困群眾的生活,更為重要的是,勤勞致富的意識深入人心,創新創業的意識深入人心。
如椽巨筆描繪絢爛畫卷,時代風雷激蕩雄渾樂章。如今,在廣袤的梅山大地,黨的富民政策正催生出一座座產業基地,托起一幢幢嶄新樓房,撐起一片片致富藍天,放飛一個個美好夢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