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有法可依,忌內外有別,只有如此反壟斷之戰才能使市場回歸常態。】
繼手機芯片巨頭高通之后,反壟斷的網又罩住了軟件巨頭微軟。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也在官網確認,已對微軟公司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專案組于7月28日對微軟公司進行了反壟斷突擊檢查。根據企業舉報,微軟公司存在因其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相關信息沒有完全公開造成的兼容性問題以及搭售、文件驗證等問題,涉嫌違反中國《反壟斷法》的情況。
這已經不是今年以來的有關反壟斷的個別案例。
在此之前,國際汽車業國際巨頭在面臨“國家反壟斷部門或將對部分車企開出罰單”的傳聞之下應聲降價,豪車品牌包括奧迪、捷豹和路虎等品牌在內。業內預見,在國家反壟斷部門明確表示不僅將針對整車價格進行執法處罰,汽車配件價格也被列入外圍調查目標。
最近,跨國公司在華的未來生存問題屢上報端,反壟斷和中央反腐、信息安全一起,成為主要的原因與背景。尤其是時下對跨國公司緊鑼密鼓的反壟斷調查,使后者此前的生存與發展模式遭遇挑戰。
從壟斷的形成邏輯來看,壟斷者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根據自身的利益需求來調節價格和產量。歸根結底,是以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為最終目的。部分跨國公司因為對利益的貪婪,使其鋌而走險,時而打著擦邊球,時而有意無意地越界。
歷數這些被調查的公司,均是某一行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的領頭羊。可以肯定的是,在《反壟斷法》之下,一批操縱價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將面臨重罰。另一方面,也有一種擔憂顯示,中國反壟斷部門在行使權力時會否“內外有別”? 對于前者,在法律框架下的懲罰無可厚非,對于后者,也是法制化前提下不得不重視的。
從國際范圍來看,對壟斷的不姑息首推美歐。動輒數十億美元的罰款,讓跨國公司產生忌憚的心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的演進,跨國公司來華與中國企業走出去將始終相伴生。所以,中國調查、處罰跨國企業,也需在WTO框架和市場經濟制度之下,讓每一項指控調查處罰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跨國公司信服。
中國應該利用好這次發壟斷潮流的契機,與美國和歐盟等成熟市場盡快接軌。在有法可依的同時,還要避免內外有別。只有如此反壟斷之戰才能使市場回歸常態,才能真正體現《反壟斷法》的真正意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