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日
基于我國稅收征管的基礎,稅制改革必須考慮征管成本。
目前,圍繞“營改增”的稅制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進。成效顯著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更加艱難的選擇。由于“營改增”既涉及到增值稅和營業稅兩大稅種的改革,又涉及到中央與地方分稅制的進一步調整,由此又牽扯到消費稅改革,所以,需要有統籌兼顧的思維來設計下一步進程。
第一個統籌兼顧的思維是,稅制改革需要統籌稅收收入功能與調節經濟結構功能之間的關系。“營改增”既要著眼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更要重視增值稅等稅制的收入功能。在實現收入功能和發揮稅收調節產業結構作用之間,不宜過分強調對經濟結構的調節功能,需要統籌兼顧兩種功能作用。
第二個統籌兼顧的思維是,稅制公平性與稅收政策之間的關系。目前“營改增”應該矯正的是增值稅與營業稅對不同產業的不公平性,而改革后的稅制目標應該是公平和中性,而非造成產業之間的另一種情形的不公平性。
第三個統籌兼顧的思維是,稅制改革與中央、地方的分稅制之間關系。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是中央文件已經反復強調的原則。本輪的稅制改革已經涉及到了中央和地方分稅制的進一步完善問題,“營改增”后,地方稅源很可能會發生重大變化,因為營業稅是地方稅的最大收入來源,約占地方本級稅收收入的50%左右。在“營改增”后,如何解決地方稅源問題,是“營改增”中必需考慮和解決的問題。
為此,根據各方討論,大致可以歸納為三種意見:第一種是將營業稅全部改為增值稅后,開征新的零售稅,作為地方稅的主要稅種。在開征零售稅的同時,為穩定宏觀稅賦,需要降低增值稅的稅率。
第二種是,將全部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徹底取消營業稅稅種,結束增值稅與營業稅雙軌狀態;同時將特種消費稅改革為一般消費稅,將消費稅的征收環節改為零售環節。
第三種是,將部分行業的營業稅改為增值稅,繼續保留營業稅,在我國維持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格局。根據“營改增”規模狀況,適度將中央稅下放給地方(車船稅),或者小幅調整中央與地方共享稅分享比例。我們假定30%的營業稅收入改為增值稅,地方財政收入只會減少3500多億元,將車船稅劃歸地方稅,就彌補了地方稅收入減少的60%多。這樣中央和地方財政分稅制調整的難度會大大降低。
筆者建議在3年內先按照第三方案進行,同時研究第二和第一方案以及更多的方案,對中央與地方分稅方案進行系統性設計,然后經過評估再確定進一步的行動方案。
第四個統籌兼顧的思維是,稅制改革與稅收征管之間的關系。著眼于我國現實稅收征管能力和改革成本的考慮,我國稅收征管的基礎,一是中國的納稅人數量多;二是,中國人基本上沒有自然人直接納稅的傳統習慣,公民納稅遵從度相對較低。因此稅制改革必須考慮征管成本。
第五個統籌兼顧的思維是,各個稅種之間的關系。目前“營改增”已經涉及到了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的聯動改革。例如,環境保護稅的開征,初期只涉及到部分污染物排放。收費改為稅收問題,從長遠看,環境保護稅制度涉及到與現行多個對化石燃料征稅的稅種(如資源稅、消費稅等)的重組問題,所以都需要統籌協調的思維和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