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 王豫剛
互聯網金融已成熱詞,在“金融脫媒”的大背景下,各類業務到模式層出不窮。據網貸之家統計,截止2014年上半年,我國共有1184家P2P平臺,P2P網貸行業成交量為818.37億元,貸款余額達476.61億元,預計全年成交量將達到2020億元。
然而其間風險也開始顯現:去年以來,已有70多家P2P借貸平臺相繼出現倒閉、老板跑路等狀況。今年六月初,總部位于北京的P2P網貸平臺“網金寶”就突然關閉網站,200多名用戶在此投資的近600萬元打了水漂,網金寶跑路案也被認為是北京首個P2P互聯網金融平臺詐騙案。
對于頻繁出現的P2P跑路負面新聞,眾說紛紜,互聯網金融能否成功破冰產業融資困境成為一個疑問。對此,CIFC互聯網金融聯盟創始人王斌向《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互聯網金融與汽車、農業、文化、健康、特許經營、房地產、游戲、新能源等產業及領域的結合將為產業與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帶來新模式、新機遇。”
金融“吸血鬼”?
2013年由余額寶引發的互聯網金融熱潮,開啟了互聯網金融元年,2014年 P2P又掀起更高的浪潮,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勢如破竹,但是針對最近P2P網貸頻繁出現倒閉、跑路、詐騙等負面新聞,外界爭議不斷,據媒體披露,北京金玉恒通通過制作虛假廣告,迷惑理財者,僅其一位會員就被騙走八千萬元之多。互聯網金融難道真的是金融界的“吸血鬼”、“寄生蟲”?
面對質疑,CIFC聲稱,自己引領的“互聯網金融+”計劃,將給中國企業帶來產融結合的新時代。王斌認為,2014年互聯網金融發展正向著移動化、產業化、社交化、社會化的“四化”趨勢發展,當今提出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將是互聯網金融產業化發展的路徑,是中國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
全國人大財經委辦公室原副主任、基金法起草組組長王連洲曾表示,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沖擊與影響,需要逐步認識和適應,不應捧殺,也不應放縱不管。現在主要問題是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但是相應的監管制度未能及時跟上,這才引起爭議。不能因為網絡融資平臺倒閉或者出現集資詐騙的情況,就將互聯網金融成為眾矢之的,應當鼓勵允許它的存在,但需要嚴格規范監管。
愛投資CEO王博則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稱,行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在監管沒有落實的情況下,行業從業者的水平和從業能力是參差不齊的。媒體對負面新聞的報道,更會引起人們對互聯網金融的誤解,但是不應該以一概全,只能說,互聯網金融是存在問題,但絕不能說成是金融界的吸血鬼。
在目前P2P平臺良莠不齊的環境下,投資者該如何減小風險?王博建議,由于現在網貸行業還沒有牌照,投資者需要選擇真實性、透明性較高的平臺,需要明白當出現風險的時候,平臺有哪些風險對沖機制。最重要的是,投資者切勿沖動投資,而是需要對自己的投資能夠把握原理,尋找適合自己投資偏好和風險偏好的平臺。
監管制度的欠缺使互聯網金融背負著太多的壓力,有效可行的監管不僅有利于互聯網金融自身穩健的發展,而且能夠讓相關行業和資本市場對這個平臺產生信心,消除金融吸血鬼的惡名。
另辟融資新徑
以P2P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存在較大的爭議,但對目前嗷嗷待哺的中小企業卻是較大的機遇,有專家認為,互聯網金融有望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點在于融資渠道不暢。直接融資渠道尚未完全建立,間接融資渠道狹窄,只有極少數企業能夠用票據貼現實現融資,絕大多數企業只能依靠商業銀行貸款為主,而商業銀行服務對象鎖定在“大集團、大企業”,加之中小企業資信等級不高,也大大提高了融資難度;同時內源融資能力又不足,中小企業初期,內源融資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隨著中小企業的不斷成長,對內部股東融資的依賴性提升,而股東自有資金不足的問題也逐漸暴露,又使中小微企業不得不長期處于“資金缺奶”時期。
P2P、眾籌等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以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商業銀行間接融資為主的融資方式,據數據統計,僅阿里金融旗下三家小額貸款公司累計發放貸款1500億元;再以51資金項目網為例,該網站已為1200余家中小企業融資成功,融資總額高達30億元。互聯網金融為中小企業的融資拓展了新路徑。
互聯網金融之所以能為中小企業提供充足資金,從實踐過程來看,以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盈利能力強,具有很好的資金渠道整合能力,尤其掌握著大量的短期資金,能夠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再者,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提供者可以通過貸款者的消費、收入等歷史信息或者通過第三方獲取借款者的信用度,大大降低了借款者和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行,從而減低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門檻。
王連洲也認為,要發展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因為民營企業貢獻了80%以上的稅收、就業和60%的出口。但資金問題多年無法解決,互聯網金融融資模式拓寬了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的融資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們長久沒有解決的融資難問題,讓他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融資渠道,這是好事。
行業泡沫or產業升級?
互聯網金融屬新興事物,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有效途徑。需加強和完善制度建設,規范和引導互聯網金融發展,才能全力服務于中小企業良性發展。
盡管,我國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還不是很到位,但監管層仍給予了高度關注。2013年8月,國務院批復央行提交的《關于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工作方案的請示》,同意建立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并在制度的五大監管方向中,互聯網金融被提及。
王連洲認為,政府的監管將更有利于互聯網金融服務力的提升。慧財網CEO彭勇也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表示,希望完善的監管方案能夠早日落地,并希望監管方案能夠規范企業發展同時又不扼殺行業創新活力,改變過去一刀切的監管模式,探索分業監管、混業監管、行為監管、輿情監管等新形式。
除政府監管外,互聯網金融服務力的提升也離不開行業自律。互聯網金融發展很快,政府的監管匹配需要一定時間。但是,行業知道存在哪些潛在風險,可以建立一些聯盟或者自律協會等,先制定一些自律規范,來防范行業的普遍風險或重大風險,尤其是涉及到法律政策方面的風險。例如,2013年12月19日,全國首個P2P網絡借貸行業準入標準在上海誕生,這是上海網絡信貸服務業企業聯盟為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所制定的自律標準。
據數據顯示,我國已有26家上市公司涉足P2P信貸,對此,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預測到:“不排除會有公司通過P2P轉型成功,但也可能是鳳毛麟角。上市公司的一窩蜂亂撞,反而會加速行業洗牌,形成行業泡沫”。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專家黃震則認為:“互聯網金融在2013年剛剛起步,今后可能會形成熱點輪動、要素聚集和產業融合等多個階段大潮,所以我認為它不僅將推動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還會倒逼金融監管及法律體系的變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