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華
【摘 要】 本文對大氣環境容量概念、研究的技術方法等進行了論述,同時討論了大氣環境容量研究在環境總量控制、提高環境管理科學化水平方面的意義,以及對于優化區域產業布局和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作用。
【關鍵詞】 大氣環境容量 研究 環境管理 意義
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大氣環境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如何對區域大氣污染進行有效控制和治理,改善區域大氣環境質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我國先后實施了大氣污染物達標排放、排污許可證制度等控制手段,把環境管理工作由濃度控制向總量控制推進。為保證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制度的有效實施,科學準確地掌握區域的大氣環境容量并顯得尤為重要。科學測算出區域大氣環境容量,也為政府制定大氣污染控制決策、環境規劃、區域產業布局等環境管理工作科學化提供重要依據,并實現區域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1 大氣環境容量的概念
大氣環境容量一般有兩種不同的定義[1]:一種是指某一環境區域內對人類活動造成影響的最大環境容納量,若污染物排放量超過環境容量,這一環境的生態平衡和正常功能就會遭到破壞,稱為該地區大氣環境的“極限容量”。第二種是在某一地區,為達到一定的環境目標所允許的最大污染物排放量,稱為該地區大氣環境的“允許容量”。在現實的大氣環境管理和污染控制過程中,具有指導意義的是大氣環境的“允許容量”。
大氣環境是一個變量,包括兩個組成部分[2]:基本環境容量(差值環境容量)和變動環境容量(同化環境容量)。前者可以通過擬定的環境容量減去環境的本底值求得,后者是指該環境單元的自凈能力,因此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大氣環境容量。
2 大氣環境容量的研究方法
大氣環境容量是一個取決于自然要素、污染物性質和濃度、氣象參數、環境本底、環境質量目標以及經濟技術條件的變量,通常而言污染物在大氣中的凈化量是較小的,因此污染物在大氣的濃度主要取決于大氣的擴散稀釋過程。國內對大氣環境容量的研究方法主要以下幾種。
2.1 A值法
A值法是國家標準《制定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方法》(GB/T3840-91)提出的總量控制區排放總量限制計算公式,根據計算出的排放量限值及大氣環境質量現狀本底情況,確定出該區域可容許的排放量[3]。
2.2 A-P值法
A-P值法是基于箱模式的A值法計算出控制區的大氣環境容量(某種污染物的允許排放總量)[4]。然后利用P值法,在區域內所有污染源的排污量之和不超過上述容量的約束條件條件下,確定出各個點源的允許排放量。即由控制區及各功能分區的面積大小給出控制區或總允許排放總量,再配合點源排放P值法對點源實行具體控制,求出各個點源的允許排放量。
2.3 多源模式法
多源模式是相對單個點源高斯模式而言的,也叫復合源模式[5]。多源模式法是通過多源模型模擬計算出各污染源按基礎允許排放量排放時污染物的地面濃度分布,依據區域內污染物濃度控制標準和不同的超標率,采用一定方法對相關污染源的允許排放量重新分配整合,確定各污染源新的排放量,最后得出研究區域的環境容量值。
2.4 線性規劃法
線性規劃法是將污染源及其擴散過程與控制點聯系起來,以控制點的濃度達標作為約束條件,通過線性優化方法確定排放源最大允許排放量或削減量的方法[6]。它基于運籌學的線性優化理論而建立,適合于解決環境容量資源最大化問題。
3 大氣環境容量在環境管理中的意義
3.1 大氣環境容量是總量控制的前提
實施大氣污染物總量控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所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其核心內容是如何確定區域大氣環境容量和如何制訂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案,總量控制管理都是圍繞這兩個核心[7]。在實施過程中,從環境質量要求出發,在充分考慮環境自凈能力的基礎上,運用大氣環境容量理論和環境質量模型,計算環境允許的納污量,并據此確定污染物的允許排放量,在此條件下才能科學制訂區域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方案,因此大氣環境容量的確定是實施總量控制的前提。
3.2 大氣環境容量的確定能有效提高環境管理科學化水平
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之中,企業成為市場的主體,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只能通過宏觀調控來實現。容量總量控制正是一項宏觀調控指標,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分配排污總量并發放許可證,對企業的排污行為進行依法監督。因此科學計算出大氣環境容量提出切實可行的容量總量控制方案,將使環保目標更加明確和更具有可操作性,同時對排污申報、排放許可證制度、環境影響評價、環境規劃、環境監測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大氣環境容量的確定將有效提高環境管理科學化水平。
3.3 實施大氣環境容量管理能實現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
為了達到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在保證環境質量滿足規定標準的前提下,應盡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區域大氣環境容量。由于環境容量與污染源的空間分布和排放方式密切相關。所以,可以通過技術經濟可行性分析、優化分配污染負荷、調整污染源的空間布局,達到充分利用環境容量的目的。因此大氣環境容量的確定和充分利用將促進區域生產力合理布局、產業結構調整與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參考文獻:
[1]李海晶.大氣環境容量估算及總量控制方法的研究進展.四川環境,2007,26(1):67-72.
[2]喻林超.四川阿壩州工業開發區泣川桃關工業小區大氣環境容量及總量控制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曹磊.環境污染總量控制及其實施原則.甘肅環境研究與監測,1996,9(3):15-18.
[4]范紹興.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A-P值法及其應用.中國環境科學,1994,6:407-409.
[5]鄭瀅玥.龍灣區DMF大氣環境承載力研究.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嚴李錕.揚州市大氣環境容量研究.揚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7]劉杰等.總量控制在環境管理中的應用.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3,16(1):59-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