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帶來發展突破中國的科技創新取得快速進展,對于拉動經濟增長起到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科技資源總量在穩步增長,近5年來中國研發經費支出實現了每年20%以上的增長,從2008年前社會研究經費支出的4616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8610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從1.54%提升到1.83%,總量居世界第三位。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數據就是我們企業的研發支出占70%以上,去年全社會研究開發資金的支出中有74%是由中國的各類企業開展研發活動支出的。 第二是科研的產出也大幅增長。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國的國際科學論文和專利授權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中國科學論文發表數量居世界第二,被引用數據排世界第七位,更可貴的是,中國的發明專利授權量目前居世界第三,申請國際專利增速排名名列世界前茅。今年中國的中興和華為兩個企業分別在世界申請發明專利總量占第一位和第三位,與其相適應的中國的全國技術交易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4764億元,增長了22%。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的創新成果。 大家看到中國天宮一號和神州八號成功對接;看到中國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創下5188米記錄;取得了中國實驗快中子反映堆、超導變電站、IPS成件微細胞直接轉換為干細胞等成果。中國的農業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農業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5%,糧食增產八連增,連續5年超過萬億斤。高速鐵路機車等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提升相關產業競爭力,推動新行產業快速增長,規模以上的企業高技術的產業總產值8.8萬億元,出口5490億元,增速10%以上。 新興產業應用工程特別見效。比如說推廣半導體LED應用的試點城市,每年可節約4億千瓦時電。推動節能新能源汽車在公共交通領域中的示范城市,已經運行各類電動汽車達到了1700輛,我談的是公交汽車。6個私人使用的試點城市推廣4千余臺私人轎車。200兆瓦風光的示范電廠,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和能源儲存來自自然能源、可再生能源,保證一個正常電站的穩定輸出。中國提出第四代無線標準TDLTE成為國際標準,在6個城市開展實驗。重大創新藥物取得進展,對防止肝炎、艾滋病起到很大作用。應對挑戰 縮小差距中國的科學技術要應對挑戰、縮短差距、更好承擔起驅動發展的重要使命,我認為要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是繼續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第二是不斷擴大科技的開放合作,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面向未來,我們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的研發,增強科技引領經濟發展的能力,著眼當前最重要的是加強科技與經濟的結合,強化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加快企業主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和機制。要圍繞新興產業發展的需求來部署創新鏈條,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和推廣應用各個環節。 要提高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推動產學研的協同創新,更要加強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擴大科技的開放合作,核心是要使中國科技創新與國際接軌,主動融入到全球的知識和技術流動當中。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在解決科學技術問題上都不能包打天下,要消除技術限制和壁壘,促進知識和技術的交流,尤其在一些共同問題,比如解決氣候變化、糧食危機、能源緊缺等全球問題上,更需要加強國際間的科學技術合作和交流。 很重要的一點是完善知識產權的創造,保護管理和應用的法律法規和執行能力,推動全球創新的交流合作,這是一個重要的保障。2011年中國的創新,就是中國的發明專利已經占到世界第三位;2011年中國的技術市場的規模達到了4760億。按照中國高等法院的報道,中國對于知識產權糾紛的審結率提高了30%左右,這說明中國政府十分注重知識產權的法制環境建設。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執法力度,我們需要繼續營造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公平的環境,吸引各國的企業和人才來到中國創新創業。創新驅動 推動技術與標準相結合隨著科技與標準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科技進步與產業發展需要創新驅動,產業創新發展需要技術標準支撐,實施技術標準戰略也需要科技與標準更加緊密結合。目前,科技研發周期在快速縮短,技術標準研制已經嵌入科技活動過程,為科技成果快速進入市場、形成產業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科技創新需要技術標準支撐,制定和實施技術標準,本質上就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標準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作用,是產業調整升級和創新發展的有力推手。 科技部歷來十分重視并支持標準化工作,支持并推動實施“技術標準”戰略。今后要認真抓好《“十二五”技術標準科技發展專項規劃》的落實,進一步加強技術標準研制,健全技術標準體系,完善科技創新與技術標準融合機制,推動創新成果轉化。要切實發揮好技術標準在戰略性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以科技進步和技術標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不斷推動我國技術標準的國際化。 希望各級科技管理部門與標準化管理部門加強合作、協同創新,為科技與標準深度融合、創新發展積極謀劃,勇于探索,共同促進創新型國家建設。促進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改革創新是驅動產業變革的力量源泉。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逐步明確,但在具體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方面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也應該看到,對全球產業變革我們有超前謀劃和部署,具備了創新驅動發展的基礎。對此我們要: 1.創新的趕超需要戰略決策、超前部署、堅韌意志和持續的努力。 2.關鍵技術的群體突破帶動相關產業變革,要特別關注核心技術變化。 3.創新需要自信,新產品在不斷的應用中成熟和發展。 4.創新需要開放,封閉只能落后,在競爭中實現追趕和完善。 5.重視商業模式的創新,新技術、新產品催生新的市場和社會生態; 6.重視經濟理論的創新,重新審視現有的市場規則。 我們要以更大的力度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通過科技體制改革,破除制約科技創新的一切體制機制障礙,充分釋放改革紅利,保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順利實施。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加強協同創新,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改革科技管理體制,促進科技資源高效利用;完善人才發展機制,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大力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微企業提供了全國約65%的發明專利、75%以上的企業技術創新和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已成為一支重要的創新力量。我們要落實好支持中小微企業的各項政策,扶助中小微企業發展;推進科技與金融結合,引導社會資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健全服務體系,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孵化體系,支持各類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服務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在市場準入、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公平競爭的機會。 推動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加強產學研的緊密結合,建設我們國家的技術創新體系,這是科技改革發展的第一號重要任務。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回顧去年五年的工作時,列舉了我國航空、航天、深海探測、高速鐵路、超級計算機等一系列重大的科技成果。在這些項目的后面,承擔這些任務的科技集團大多數都是由科研院所轉化為企業的集團,它們在承擔國家科技任務的同時,把自己的技術轉化為市場需要的產品。 科技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起著支撐作用,科技資源的配置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所以在技術創新的領域,我們更加注重它的市場導向資源配置的作用。比如說我們用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重大工程、重大專項對一些產業化目標明確的科研任務,由企業作為主體來承擔,他們在承擔的過程當中也就實現了產業的發展。我們對高技術企業用稅收優惠的辦法,對中小企業采用科技金融的方法,對新產品采用市場拉動的辦法。這樣就使技術創新更加適合市場需求,解決資源配置的問題。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