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嘯
豐臺,曾一度被老北京戲謔調侃為北京“大宅門后院”?,F實也曾一度印證了這種說法……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高新技術時代的來臨,這種有意無意滯后的平衡終于被打破了……從整個豐臺區的轄區位置來看,除了臨近老城區的幾塊區域,其余大片的區域分布著大量的軍事和國防軍工機構。很長時間以來,許多人談起豐臺必然會提起那些戒備森嚴的軍事和國防機構。也正因為基于這種種國家戰略和歷史的原因,豐臺在北京的整體發展戰略中的定位中就變得有些微妙甚至尷尬。因此,從建國初期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豐臺區的總體建設就一直處于滯后局面,而且這種滯后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布局平衡,因此數十年來豐臺發展表現平平就在情理之中。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高新技術時代的來臨,這種有意無意滯后的平衡終于被打破了。
打破這種習慣性平衡的,就是中關村豐臺科技園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而推動豐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就是豐臺區轄區內科技資源的優化配置。
記者手里有一份北京市豐臺區政府有關部門提供的“十一五”末和“十二五”連續四年經濟總量數據材料:
2010年,北京市豐臺區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05.5億元,比上年增長12.5%,增幅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億元,下降0.5%;第二產業增加值171.4億元,增長12.5%;第三產業增加值533億元,增長12.5%。
至此,“十一五”期間,豐臺區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2%,高于“十五”時期平均增速0.1個百分點;其中三次產業年均分別增長3%、9.9%和14.4%。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0.2:28.2:71.6變化為2010年的0.1:24.3:75.6。
而2011年豐臺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9.2億元,比上年增長14.2%;2012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22.5億元,比上年增長9.5%;2013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07.8億元,比上年增長9.1%。
數字是枯燥的,但這樣三組數據卻真實地告訴人們:豐臺,已經邁上了區域經濟發展穩步提升的快車道。
對此人們不禁會問:一不靠山二不靠水,也沒有坐擁科技資源優勢,豐臺穩步提速的核心動力從哪兒來?
隨著記者的采訪與調查的一步步深入,漸漸地揭開了這個疑團——展開豐臺經濟總量增長圖,你就會發現,豐臺的核心競爭力,一在中關村豐臺科技園;二在總部經濟;三在科技資源條件平臺。
科技創新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加速器
偌大的一個行政區靠什么來支撐經濟的持續發展?
豐臺科技園作為中關村的一個先進科技園,當之無愧的成為豐臺區的經濟發展核心驅動器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加速器。
豐臺科技園于1991年11月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成立。1994年4月,豐臺科技園被納入中關村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系中關村科技園區早期的一區三園之一,自此一躍而進入國家高新區序列。
就豐臺所在地理位置和科技資源而言,豐臺區科技園的優勢并不凸顯。
早在1999年8月全國技術創新大會召開前夕,本刊記者在采訪豐臺區時獲得了這樣一個數字:1998年,豐臺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4.6億元,比1997年增長15.3%,完成年計劃100.3%。其中,高新技術產業全年實現增加值5.76億元,比上年增長22.6%。
但就在此后的2000年,豐臺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5.1億元,比上年增長17%,完成年計劃106.4%。“九五”期間全區經濟年均增速達13.8%,累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74.7億元,比“八五”時期增長1.3 倍。數字顯示,此時的豐臺區產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全區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0.1億元,比上年增長24.3%;高新技術產業當年實現增加值(不含三資企業)8.4億元,比上年增長76.3%,比1995年增長2倍。
那么,豐臺的看點兒到底在哪兒?
從下面的這組數據足可以顯示出豐臺科技園魅力所在:
2007年,豐臺科技園主要經濟指標快速增長,全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015.55億元,同比增長34.4%,上繳稅費24.97億元,同比增長37.7%。
2008年,豐臺科技園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250億元,同比增長25%以上;上繳稅費31.22億元,同比增長25%。
2009年,實現技工貿總收入1560億元,同比增長25%,上繳稅費39億元,同比增長25%。隨著2008年國家啟動重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在各項認定指標趨于嚴格的情況下,豐臺科技園區內由126家企業通過科技部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送審認定通過率達92%。
2010年,豐臺科技園實現總收入1950億元,各項主要指標在中關村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一區七園中位列第三。
而到了“十一五”開局的2011年,中關村科技園區豐臺園全年實現總收入2562億元,比上年增長20%!
至此,中關村豐臺園已然形成了以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和以工程服務、軌道交通和航天軍工為代表的特色產業以及以文化創意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等具有發展潛力的新型產業,一個后勢強勁的產業聚集效應就此形成。
大佬級企業拱衛的豐臺總部經濟
進入本世紀初,高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掀起一輪以北京為代表的總部經濟熱潮,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跨國外資企業,紛紛都在北京設立了自己的分支機構或直接將總部設立在北京。此時此刻,企業領袖們不僅需要中國這個市場大蛋糕,也急需一個完全屬于他們自己的獨立空間。于是,一個新的經濟形式應運而生,這就是北京豐臺的總部基地。
這是一個讓許多地方政府都極為艷羨的項目。
作為全國最早提出發展總部經濟的園區,豐臺科技園總部基地項目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總部經濟專業園區,總部基地東區也正在加快建設。豐臺科技園總部基地東區是園區“東進西擴”的重要組成區域,是京西南地區面積最大的一片待開發高新技術產業用地,總用地面積約1.81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多宗土地的上市出讓。按目前豐臺科技園計劃,總部基地東區陸續還將有十余宗土地以招拍掛或協議方式推向市場,這其中包括商業金融用地、高科技產業研發用地和綜合用地。
從2002年5月25日英國道豐國際集團的授權代表許為平與中關村豐臺科技園在北京第五屆科博會上簽署關于合資開發總部基地的正式文本算起,豐臺總部基地已走過了12個年頭。
2011年10月12日,三洲隆徽實業有限公司的三洲新能源產業園中標豐臺科技園總部基地東區15號地塊。據三洲公司透露,本次中標地塊擬建設的項目為三洲新能源產業園,總建筑規模約21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1億元人民幣。
而總建筑面積42萬平方米、總投資約40億元的中鐵產業園的建設,在重點整合中鐵集團資源的同時,將重點解決中鐵系統企業研發、辦公、實驗室、設計研究院、下屬企業及相關協作單位的空間需求,同時也將進一步整合園區軌道交通相關企業,完善產業鏈,提升軌道交通研發和產業化能力,對優化豐臺區軌道交通產業空間布局,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將發揮十分積極的作用。
項目規劃總建設面積25萬平方米的華電產業園,秉承擴大集團資源整合效應、建設現代產業培育平臺和企業發展基地、推動集團工程技術板塊和相關產業快速發展這一設計理念,依據項目整體控規導則,結合周邊城市環境,吸收和借鑒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髓,以更方整大氣的規劃格局橫空出世。
至此,中鐵產業園、華電科技園、三洲新能源產業園形成的三大產業園迅速在豐臺科技園總部基地東區率先形成了一個豐臺總部經濟鐵三角。
endprint
截止2013年,中華通訊、中國誠通、中國航天時代、中國汽車研究中心、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建龍鋼鐵集團等一批大型企業赫然在列豐臺總部基地。
豐臺區有關負責人興奮的說,中關村豐臺科技園為高新區的進一步發展引入了更多類型的大中型企業。新企業的入駐帶來了對園區高端資源的整合,形成了總部聚集的客觀經濟動力,也帶來了新經濟條件下的企業遷移潮流。
科技資源優化獨樹一幟
前不久,國家科技部發布全國29家2013年度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培育)名單,豐臺軌道交通產業集群成為北京市唯一一家入選單位。此舉意味著北京豐臺即將成為國內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創新中心。與此同時,計劃投資24億元人民幣,集設計研發、產品制造、施工安裝“三位一體”的中國通號軌道交通研發中心也即將在豐臺園成功落戶,而這個項目建成后,豐臺更將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高鐵、城市軌道交通產業的創新基地。
20年前的人們斷然想象不到,就在豐臺這片北京后院里已然崛起了一座科技創新之城。
日前,記者驅車前往豐臺區科委采訪,沿西四環中路一路向南,一座座科技企業孵化器不斷跳入眼簾。而另一個引起記者濃厚興趣的是這些科技企業孵化器的很多大樓外立面上都有一塊綠底白字的字母“B”,看上去十分醒目。在與豐臺區科委副主任魏欣亞的交流中得知,僅僅只是這里的21棟樓,就入駐了多達1700多家中小型科技企業,吸納5萬余人就業。
源頭活水從哪里而來?豐臺區科委領導的一席話讓記者頓時茅塞頓開。
首先,豐臺區具備巨大存量科技資源向增量科技資源轉化的潛力。區內所分布的眾多軍工單位、科研院所、高校和高新技術企業并不是封閉存在的。隨著社會的發展,這類優質科技資源將釋放出巨大能量;而豐臺區創業孵育體系相對完備,區域內的企業孵化器、留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等各類孵化機構為這種能量釋放創造了條件;同時,科技人員聚集,區內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特殊貢獻人才不斷增加進一步激活了創新創業機制與環境。
第二,豐臺區科技發展特色明顯,亮點突出。豐臺區內有較強的科技創新服務能力,專利投入產出比以及技術合同成交額在全市名列前茅;豐臺打造了國家級軌道交通產業集群,在新發地農業科技城打造物流科技園;服務平臺的建設,特別是孵化器一條街,為高新技術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第三,豐臺區高技術產業基礎雄厚,集約化程度高,隨著新一輪經濟發展浪潮的到來,豐臺將出現以軌道交通產業、航天軍工產業為特色,以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生物產業為主導的新經濟增長極。
豐臺區還敏銳地意識到:在這樣一種態勢下,豐臺區高技術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等方面將蘊藏著更大的潛力。而如何把這些優質資源聚合起來形成豐臺的資源優勢,則是豐臺區必須面對和解題的戰略性選擇。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審時度勢、主動出擊,想方設法聚合科技資源并使之不斷優化成為豐臺區科委的不二選擇。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區科委領導班子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眼睛向上開掘上級資源,率先請命建立了北京市第一個區級科委建設的首都科技條件平臺豐臺工作站。這一旨在整合豐臺區內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機構、金融機構及其資源而建立的區級平臺,責無旁貸地成了大學、院所、科技園區、區縣工作站交互協調的樞紐。
首都科技條件平臺豐臺工作站的建立,打破了區域管理部門兩眼向內的習慣性思維,不僅成為第一個吃到市級平臺資源螃蟹的區級科委,而且開創性的拓展了省部級資源向下延伸通道,一時間成為國內科技界的美談。
與此同時,豐臺區把目光瞄準了院士這一高端資源。2011年以來,豐臺在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已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9個,中國科學院院士張鈸、中國工程院院士岑可法、中國工程院院士徐濱士等著名專家均被吸引進入設立在豐臺的院士專家工作站。而以中國工程院孫燕院士等領銜的京衛醫藥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院士專家工作站已完成中藥復方有效成分乃至單體、抗腫瘤臨床免疫學研究和生物技術多肽及單體藥用研究等多項成果。
作為首都科技條件平臺豐臺工作站的執行機構,豐臺區技術創新與生產力促進中心巧妙地承載了平臺的建設與平臺價值的最大化。幾年間,豐臺區技術創新與生產力促進中心通過豐臺區科技及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業務、“百家重點實驗室進千家企業”活動、科技培訓、技術合同認定登記、技術市場相關政策法規宣傳和培訓等為載體,累計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上千家次,開創了區級生產力中心的科技資源優化新局面。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