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志剛
為提升科技中介機構綜合服務功能,促進各類創新資源的開放和共享,降低創新創業的成本與風險,為全市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山東生產力促進中心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打造威海市“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的工作思路,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平臺建設的必要性
威海市大專院校、大院所比較少,造成威海市的科技創新源頭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給威海創新城市的發展帶來了滯后影響。因此,充分整合和優化科技資源,加快建設一個社會化、網絡化、專業化,多功能的“一站式”綜合創新服務平臺,對于促進城市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提高城市與國際、國內優秀科技資源成功對接,提高城市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進一步增強政府部門面向企業管理、調控的決策能力,加快政府職能轉變,提高政府服務企業事務的效率。
二、平臺的主要功能
“威海市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以建設威海市科技創新綜合服務中心(大廳)為載體,以服務于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為目標,整合科學儀器、科技文獻、知識產權、科技金融、技術轉讓、科技成果、專家人才、產業孵化等科技資源以及相關中介服務機構,優化科技管理業務流程,強化科技服務功能,推動威海市科技創新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
建設威海市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的運營體系及機制,開展大型科學儀器共享的市場化運作,探索出一套“主動開放”的運營模式。建立市財政資金購置科研儀器設備的聯合評議機制,防止科研設備的重復購置和閑置浪費。建立科學規范的大型儀器共享平臺管理辦法,鼓勵儀器供應方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引導儀器需求方通過共享平臺尋求便捷、低成本的會員服務。
(二)技術轉移服務平臺
加強與北京、上海、四川等高校院所密集、科技資源豐富等地區的科技合作,實現跨區域、跨行業的技術轉移服務,聯合建立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實現科技成果和科技招商信息交流與共享。根據威海企業需求,有針對性的為企業提供分類信息服務,組織專家開展技術服務,舉辦項目成果以及技術對接會,加速發達地區的技術成果向威海轉化。
(三)科技金融服務平臺
組建綜合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多渠道匯集優質金融資源,實現全市科技、金融資源集聚共享和業務高效銜接,滿足不同類型科技型企業和不同融資服務需求。建立政府科技創新基金,引進實體投融資機構,提供科技金融專業化服務。搭建金融機構、政府部門、企業家、科技專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專業交流平臺。降低企業科技創新融資成本,解決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融資難問題。
(四)高層人才、項目云平臺
通過人社部人才交流專業機構和濟南高層人才交流中心,對接海外人才、國家“千人計劃”等數據庫利用互聯網和云計算技術,開辟網上即時交流渠道,為海外留學生創業、項目對接、專家技術指導,提供“零成本”和“零距離”便捷服務。
(五)威海市科技工作者科技文獻共享服務平臺
通過與山東省情報所、萬方數據、維普咨詢等文獻資源單位合作,為威海市科技工作者提供科技文獻共享服務。與山東省科技情報研究所等有關單位聯合開展企業創新方法、技術前沿等相關培訓工作,提升威海市企事業單位尤其是中小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科技創新能力。
(六)中介服務平臺
吸引中介機構進駐科技創新綜合服務中心(大廳),為威海市科技創新活動提供科技查新、成果轉移、專利事務、法律事務、會計事務、企業策劃、管理咨詢、商標代理等各類中介服務。聯合相關中介機構建立威海市科技評估評價服務體系與運行模式。
三、平臺目前運行情況
建設“威海市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的工作,得到了有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將該課題列入威海市重大科技計劃項目,初步計劃投入600萬元,利用2-3年時間建設完善威海市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目前各項軟硬件建設正在緊鑼密鼓進行中,部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大型科學儀器共享服務平臺作用日益顯現
2013年制定了《威海市市級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管理辦法》,開展了2012年度的威海市科學儀器績效考評工作,爭取市科技局首次撥付15萬元專項經費,對3個優秀機組、6個優秀單位予以獎勵。2013年新增入網儀器數為79臺,入網儀器總數達到263臺,儀器原值總額1億多元。加強與山東省大型儀器協作網協作,2013年省大型儀器協作網新增威海入網儀器70臺,累計達到180臺。平臺會員單位年服務企業400多家,檢測樣品數7萬多個,年對外服務收入1000多萬元。
(二)成果轉化與技術轉移合作開局順利
2013年9月份開始建設技術轉移服務平臺,與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校院所、技術轉移機構,就開展技術轉移合作進行探討,確定業務聯絡人,收集相關資料,通過多次溝通和洽談,先后與北京科技協作中心、中技所、上海技術交易所等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三)3D打印與快速成型服務平臺已初具服務能力
利用我單位原有快速成型平臺的優勢,強強聯合提升服務平臺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與新北洋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哈工大(威海)、高區創業服務中心達成共建“3D打印與快速成型服務平臺”,加大對3D打印、快速成型、逆向工程等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力度,增強對威海市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的服務能力。利用快速成型平臺對外開展服務170多項次,服務企業130多家。
(四)科技文獻共享平臺保持良好服務態勢
2013年免費為企事業科技工作者提供文獻共享檢索服務3000多項次,對外開展科技檢索查新服務300多項,其中國際查新40多項。更新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網站信息3000余條,為農民解決問題2000余項次。建成山東農業信息網、威海信息網、膠東水產網,科技成果、專家人才、海水加工養殖、種植難題等數據庫,網刊同步更新發布,開展專業化信息服務。
四、建議
要使平臺充分發揮作用,為社會提供優質的科技資源和良好的科技公共服務,必須建立一個良好的平臺管理運行機制。
(一)發揮市場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以市場開發為導向,建立共享機制和市場化機制。引進第三方運營機構,開展科技資源共享的市場化運作,刺激、滿足利益各方的需求。通過市場機制的引進,提高各類科技資源要素的流動性與共享性,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及科技成果轉化率,節約科技研發投入,降低社會創新成本。
(二)健立完善的規章制度,規范創新服務平臺的運作。在加大資金投入和硬件建設的同時,加強平臺運行管理制度建設,制定《威海市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管理辦法》,規范各項工作流程。
(三)建設專業化人才隊伍。服務平臺的管理與運行,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須加強對平臺技術人員崗位技能培訓,提高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素質。同時制定工作績效激勵機制,對于專業水平高、工作績效突出的技術人員予以各種政策激勵,鼓勵其積極投身于科技服務工作。
“威海市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已成為威海市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威海成為創新型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