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僑麗++李佳佳++王丹妮

摘 要:本文基于2008-2013年省級區域的數據,揭示2008年至今我國人均財政教育投入的區域差異,及財政投入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研究表明我國的人均財政教育投入水平在區域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且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財政教育投入。因此,我國應致力于縮小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實現我國教育在地區之間的均衡發展。
關鍵詞:財政教育總投入;區域差異;經濟發展水平;面板數據
一、文獻綜述
財政教育投入對教育發展的關鍵性作用得到了學界的共識,我國學者對此也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從財政教育投入水平的區域差異這一層面來看,有學者認為我國雖然加大了中央對地方的轉移支付力度,但是東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的教育投入存在較大的差距,分配結構不合理[1]。無獨有偶,馮學軍在研究我國的義務教育投入水平是也認為在教育投入水平上,在區域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東部地區的義務教育投入明顯高于西部[2]。在此理論基礎上,沈百福雖認同在區域間教育投入存在差異,但在綜合經濟發展水平與教育發展水平劃分教育區域時指出經濟區域與教育區域不能完全一致地對應,既有聯系,又相區別[3]。
針對財政教育投入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這一問題,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見解。
周寧在分析了吉林省的財政教育投入情況后認為經濟發展水平是教育規模的主要影響因素,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不同地區之間的教育投入的差異,且差距逐漸拉大[4]。在此基礎上,張得娟在對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的績效評價問題研究中認為一國的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發展水平呈正相關關系,經濟的增長促進財政教育支出的增長[5],但張光就為什么我國的教育支出達不到GDP水平的4%這一問題上指出在一定范圍內,經濟增長不能提高教育投入,而超過了這個范圍,地方的財政教育支出與經濟發展呈正相關[6]。李偉軍也提出了類似的看法,認為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教育投資的發展速度一般高于GDP的增長速度,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教育的投資逐漸與GDP的增長保持協調[7]。但馮云卻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認為我國地區財政教育投入與地區居民的收入不存在顯著的相關關系[8]。祁毓利用泰爾系數分析我國的財政對教育的支持問題時指出地區內部的經濟發展的差異并沒有加大我國財政教育投入的不均衡[9]。
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之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地區財政對教育的投入水平上,未從宏觀的角度研究國家財政對地區教育的影響。地區的教育發展需要中央的財政支持,僅研究地方的財政對教育的支出不能完全反映地方的教育投入。同時,在研究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問題上,采用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標過于單一,不同的研究對于財政教育投入總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說法不一。因此本文基于實證的分析方法,重點研究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投入)的區域差異以及財政教育投入總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
二、研究設計與數據整理
早在1995年我國就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但從我國教育現狀來看,我國的教育雖有較大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而財政投入對于教育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本文重點就在于研究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在經濟區域之間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存在何種差異,經濟發展水平是否會影響國家財政教育投入?基于2008-2013年30個省級地區(由于西藏地區的數據缺失較多,因此忽略不計)的經濟指標及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指標,對四大經濟區域的數據進行研究。運用面板數據回歸分析,單因子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借助excel、spss、
eviews等工具進行實證研究,分析我國的財政教育投入現狀。
為避免地區之間的其他因素影響,本文采用的是人均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水平指標(財政教育總投入/地區人口),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指標則引用許招元等人對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研究,其中包括人均GDP、固定資產投資率(固定資產投資/地區生產總值)、教育水平(初中文化以上人口/6歲以上總人口)、市場化程度(國有工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基礎設施建設(鐵路密度和公路密度)、城市化水平(非農業人口/總人口)六個維度的七個指標[10]。數據來源于各省統計年鑒、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中國交通運輸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等。
根據國家統計局2011年公布的四大經濟區域(東部經濟區域,中部經濟區域,西部經濟區域和東北經濟區域)將30個省級地區6年的數據劃分分成四部分將數據按照年份分別錄入excel表格中,并對數據進行編碼,將東部地區2008-2013年的人均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編碼為1,中部地區的人均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編碼為2,西部地區的人均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編碼為3,東北地區的人均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編碼為4。數據處理步驟如下:
(1)運用excel畫出6年30個省級地區的人均國家財政
教育總投入折線圖,分析是否存在穩定的發展趨勢。
(2)運用spss面板數據單因子方差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各
區域之間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存在怎樣的差異。鑒于四大經濟區域的樣本數差距較大,直接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其結果誤差較大。為減少誤差,采用面板數據單因子方差分析方法。通過
spss面板數據單因子方差分析結果,研究四大經濟區域間的人均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
(3)基于eviews面板數據回歸分析方法,研究區域間的經濟水平是否影響人均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對七個經濟指標以及人均財政教育投入進行無量綱化后進行面板數據回歸分析。
三、數據結果與分析
從六年各省級地區的人均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來看,其中最高的地區為內蒙古自治6907.7元/人,最低的地區則是青海地區人均的財政教育總投入只有97.59元,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較大。東部地區六年的人均財政教育投入為1357.29元/人,中部地區為705.02元/人,西部地區為1135.047元/人,東北地區為913.57元/人。從四大區域的均值分析,東部地區最高,中部地區最低,區域之間的人均財政教育投入存在較大的差異。endprint
為分析財政教育投入水平與經濟區域之間的關系,采用excel對數據進行分析,研究各省級區域的人均財政教育投入是否存在一定的穩定趨勢。結果表明各省的人均財政教育投入存在某種穩定的發展趨勢,折線圖中六年的波峰和波谷均存在一致性。財政教育總投入水平在區域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呢?運用spss對面板數據進行方差齊性檢驗,顯著性為0.003,小于0.05,說明數據沒有通過方差齊性檢驗,因而在多重比較分析時選擇Games-Howell方法。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I)地區的與(J)地區的人均國家財政教育投入總值的均值差在0.05的置信水平下存在差異,其中存在差異的有1-2,1-4,以及2-3,說明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人均財政教育投入總值存在差異,中部與西部亦存在顯著差異。且東部地區與其他地區的均值差均為正數,表明東部地區的財政教育投入與其他地區相比較高。這與之前的研究存在一致性。
我國的人均財政教育總投入水平在四大經濟區域之間存在差距,區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是否和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相關呢?本文采用七大指標來描述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并研究經濟發展水平與國家財政教育投入兩者的關系。
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運用eviews的面板數據回歸方法,鑒于是六年的數據,故不進行單位根檢驗。運用隨機效應模型進行豪斯曼檢驗,顯著性為0.743>0.05,不能拒絕原假設,因此采用隨機效應模型?;貧w結果如下:
從回歸結果可以看出通過0.1顯著性檢驗的經濟指標有地區生產總值、城鎮化以及公路密度,模型的擬合程度較高,為0.933。地區生產總值與財政教育投入水平正相關,這與之前的研究存在一致性,而與城鎮化水平和公路密度負相關,這樣的結論可能是由于本文研究的是人均國家財政教育總投入,除地方財政對教育投入的影響外,還存在中央對教育的補貼的影響。可見,中央財政對地方的教育投入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基于2008-2013年的30個省級地區的人均財政教育總投入指標和經濟指標研究財政教育投入水平在區域之間是否存在差異,在此基礎上,運用面板數據回歸分析影響財政教育投入水平的因素,研究結論如下:
(1)我國的人均財政教育總投入在四大經濟區域之間存
在不平衡,東部地區較其他地區的人均財政教育總投入水平高,中部地區的水平最低。
(2)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教育投入總水平存在影
響,地區生產總值與人均財政教育總投入正相關,而公路密度和城鎮化水平與財政教育投入總水平負相關??梢娢覈醒雽逃耐度氤尚э@著,促進了地區之間的教育公平,降低了地區生產總值對教育的影響。
基于以上的論證和分析,為實現區域之間的國家財政教育投入的公平,一是加快我國的經濟發展,促進區域之間經濟的協調;二是加大對貧困和落后地區的財政支持,尤其是中央的財政支持對于發展地區的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合作研究課題組.財政教育投入有關問題研究[J] .財政研究,2000,(10).
[2] 馮學軍.中國義務教育財政投入不均衡問題研究[D] .遼寧大學,2013,(5).
[3] 沈百福,俞師秋.中國省級地方教育投資的區域比較研究[J].教育與經濟,1994,(12).
[4] 周寧.吉林省財政教育投入的問題與對策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2,(3).
[5] 張得娟.我國財政教育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D].哈爾濱商業大學,2013,(3).
[6] 張光.為什么財政教育投入達不到占GDP百分之四的目標:一個基于跨省多年度數據分析的實證研究[J].公共行政評論,2010,(8).
[7] 李偉軍.公共財政下我國教育投入問題研究[D] .蘇州大學,2005,(4).
[8] 馮云,王維國.教育投入差距與地區居民收入差距關系研究[J] .教育科學,2011,(6).
[9] 祁毓.區域公平背景下我國財政對教育支持的績效變遷及路徑再完善——基于泰爾指數及其分解的視角[J].地方財政研究,2009,(8).
[10] 許招元,李善同.近年來中國地區差距的變化趨勢[J].經濟研究,200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