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王卓++李慧妍
摘 要:近年來,有關金融監管體制安排的討論逐漸成為熱點。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以1997年英國成立金融服務管理局為標志,各國出現了分離中央銀行監管職能并成立綜合性金融監管機構、實行統一的金融監管體制的新趨勢。本文以2003年銀監會成立標志著分業監管的確立為出發點,分析了這樣的體制對中國發展的裨益,但更為重要的是結合實際總結出了在如今混業時代,這樣的體制帶來的局限性。最后,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對金融體制的健全和完善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金融監管;分業;混業經營;體制改革
自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1998年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后,2003年中國銀行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正式成立,接管了中國人民銀行的銀行監管職能,我國正式確立三會分工的金融監管體制,并依據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保險法和銀行業監管法的規定實施具體的金融監管。
從體制上看,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屬于“一元多頭”,即金融監管權力集中于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設立的金融主管機關和相關機關分別履行金融監管職能,即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分別監管銀行、證券、保險機構及市場,中國人民銀行、審計機關、稅務機關等分別履行部分國家職能。
在這種分業監管體制中,中國人民銀行處于核心地位,是全國金融業的最高主管機關,它不僅負責銀行業和信托業的監管,還要從宏觀上對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監管予以指導,以保證整個金融業的健康協調發展,中國人民銀行著重加強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的職能,負責金融體系的支付安全,發揮中央銀行在宏觀調控和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中的作用;銀監會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統一監管銀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信托投資公司及其他存款類金融機構;證監會作為國務院證券監督機構對全國證券市場實行集中統一的監督管理;保監會負責對全國保險業和保險市場的統一監管,并保護被保險人的利益。同時,我國法律還規定有有金融業的自律監管和社會監管作為輔助監管。自律監管包括金融機構的自我監管和行業的自律監管,社會監管主要是指中介機構的監管,譬如: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管。
我國現行金融監管體制不僅統一了監管框架,加強了監管專業化,提高了監管效率,而且還有利于中央銀行更加有效的制定與執行貨幣政策。從其實際運行以來所取得的成效來看,在總體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近幾年隨著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創新的發展迅猛,金融業開放加快,金融監管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分業監管體制已顯現出明顯的不適應,其本身所固有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
第一、金融監管體制存在障礙,監管力量分散。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三足鼎立”的監管格局,很難針對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做出及時的反映,導致監管機構之間相互推諉,往往使監管出現真空,造成中央銀行貨幣政策作用的空間縮小。隨著我國金融體制的不斷深化,我國金融業混業經營的趨勢開始顯露,已經出現了各種形式的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同時以市場、產品、服務等為方式的銀證合作、銀保合作和證保合作都在廣泛開展。然而,我國現行的分業監管體制是建立在分業經營基礎上的,在混業經營格局下仍然實行分業監管架構,就會出現制度落后于市場的弊病,導致監管失靈和低效。
第二,缺乏一整套系統性的風險預警、處置、緩沖、補救機制。金融監管沒有形成有效的金融風險監測、評價、預警和防范體系,缺乏早期預警和早期控制,監管信息沒有有效利用,風險防范工作忙于事后“救火”,不利于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
針對上述問題,我認為我國監管體制應做以下改革:
一是完善金融監管體制。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獨立性,加大對違規機構及時發現、查處的力度;另一方面,在當前“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下,進一步強化監管機構之間已建立的高層定期會談制度,需要經常就一些重大問題進行磋商、協調;再一方面,對業務的交叉領域和從事混業經營的金融集團,需要實施聯合監管,建立監管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制度。
二是改進金融監管方式。中央銀行應著手建立整套系統性的風險預警、處置、緩沖、補救機制。這方面的重點是要實現由靜態監管向動態監管的轉變,時刻關注、控制、防范和化解金融機構的風險。具體而言,即應將金融監管的重心由“合規”監管轉向“合規與風險”并重監管;監管機構也應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事后化解”或者只注重特定時點上的資產狀況的做法,轉為逐步做到注重“事前防范”,以隨時化解風險。
三是更新金融監管理念。在世界金融全球化、集團化趨勢日益明顯的背景下,我國傳統的金融監管理念應該有所更新,也就是要由嚴格限制金融機構的經營業務和經營行為向促進金融業競爭、促進金融混業經營的方向轉變,由限制金融機構的合并轉向鼓勵金融機構之間的聯合。特別是,在從金融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轉變過程中,必然會出現許多的金融創新,所以,金融監管當局應該早做準備,未雨綢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