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國杰+李樹偉+車瀟+鐘春成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鏡闌尾周圍膿腫手術治療的方法療效。方法回顧52例闌尾周圍膿腫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本組5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住院時間5~14 d, 所有患者均未出現與手術相關的并發癥。結論腹腔鏡手術治療闌尾周圍膿腫效果良好, 術后并發癥少, 是一種積極可取的治療手段。
【關鍵詞】闌尾周圍膿腫;腹腔鏡;療效
闌尾周圍膿腫是急性闌尾炎炎性反應侵犯周圍組織(大網膜、腸管等), 并形成相對局限膿腔的結果, 是急性闌尾炎常見的并發病, 其發病率在急性闌尾炎中約占4%~10%[1]。既往認為急性闌尾炎病程超過3 d易發展成闌尾周圍膿腫, 主張采取保守治療控制炎癥, 3個月后再擇期行手術治療切除闌尾, 因為闌尾周圍膿腫局部粘連和水腫嚴重, 手術切除闌尾困難, 并可能引起已局限的炎癥擴散、組織水腫易出血甚至腸瘺等嚴重并發癥。保守治療卻存在治療時間長, 炎癥不易控制, 膿腫吸收緩慢、甚至有炎癥擴散形成膿毒血癥感染性休克的風險, 急性期闌尾周圍膿腫的手術治療已引起大家的關注及重視。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展, 原來被視為手術禁忌的腹腔鏡闌尾周圍膿腫手術治療也慢慢被大家所接受。本科在2007年1月~2013年10月行52例腹腔鏡闌尾周圍膿腫手術治療, 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 1一般資料本組共52例, 男29例, 女23例, 年齡15~74歲, 平均年齡45歲, 病程3~15 d。所有患者均有急性闌尾炎表現:腹痛、麥氏點壓痛、反跳痛、白細胞計數升高、中性粒細胞比例增高。43例可在右下腹觸及固定包塊, B超提示右下腹可探及有液性暗區或混合性包塊, 其余患者均在術中發現闌尾周圍膿腫。39例患者在入院前行抗炎治療。
1. 2治療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氣管插管全身復合麻醉, 常規消毒鋪巾, 臍上緣、左下腹及右下腹分別穿刺1.0 、1.0及0.5 cm戳卡, 建立CO2氣腹置入器械。常規探查腹腔確診為闌尾周圍膿腫, 尋找闌尾并分離其周圍粘連, 游離后結扎闌尾系膜血管, 切除殘余的闌尾組織。闌尾殘端依情況處理:①根部完整用7號絲線結扎后闌尾殘端黏膜電灼處理并回盲部做荷包包埋;②根部壞疽穿孔則用3-0可吸收線縫合包埋, 殘端以網膜覆蓋。大量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腹腔至清亮。33例患者放置盆腔引流管, 并于右下腹戳孔引出。
1. 3術后處理術后予半臥位, 常規給予抗炎、補充水電解質、監測生命體征變化, 囑患者盡早下床活動, 以促進胃腸功能恢復及預防術后避免腸粘連形成。術后第2天開始用頻譜照射右下腹以促進炎癥吸收, 術后3~7 d拔除引流管。
2結果
本組52例患者均痊愈出院, 住院時間5~14 d , 所有患者均未出現炎性腸梗阻、腸漏及繼發性腹腔膿腫, 術后復查白細胞均在正常范圍, 12例術后出現腹脹, 經藥物治療和腹部理療后癥狀緩解, 3例患者出現右下引流孔感染, 積極換藥引流后治愈。
3討論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 主張早期行闌尾切除手術治療。急性闌尾炎如果不及時治療, 炎癥短期內擴散侵及腹腔周圍組織, 闌尾化膿壞疽穿孔與周圍組織粘連, 大網膜包裹后形成闌尾周圍膿腫。一般認為闌尾周圍膿腫在急性闌尾炎病程3~5 d左右后形成[2]。傳統的觀點認為, 闌尾周圍膿腫形成后, 組織包裹粘連緊密, 手術治療效果差, 剝離松解粘連易引起組織出血、腸穿孔致腸瘺形成, 所以不主張手術治療。一般主張先抗生素聯合中醫中藥治療控制炎癥, 3個月后再擇期行手術治療切除闌尾, 如膿腫擴大, 腹膜炎癥狀體征加重則考慮手術治療。但保守治療住院時間長、治療效果差, 而開腹手術治療往往無法切除闌尾, 僅行膿腫切開引流, 而且容易引起切口感染、腸粘連甚至腸瘺等嚴重并發癥。本科自2007年起在開展腹腔鏡闌尾周圍膿腫手術治療, 經過對近年52例病例治療體會, 認為闌尾周圍膿腫早期組織粘連不緊密, 特別是急性闌尾炎發病后3~5 d粘連組織較易松解分離, 同時腹腔鏡手術有利于探查和處理腹腔及盆腔的其他病變及有利于腹腔膿液的沖洗和吸出。腹腔闌尾周圍膿腫手術治療關鍵分離膿腫周圍粘連組織, 合理妥善處理闌尾殘端以及術后抗炎治療、早期下床活動及物理治療。作者認為腹腔鏡闌尾周圍膿腫手術治療組織損傷小、術后恢復快、切口感染率低及其他并發癥少, 只要熟練掌握腹腔鏡下操作技術, 該術式安全可靠, 可以取得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階平, 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1996:52.
[2] 高根五.急性闌尾炎診治原則及其新進展.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1994, 14(5):259-260.
[收稿日期:2014-04-09]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