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燕
摘 要:福建省漳浦縣烏石天后宮位于漳浦縣千年港口古鎮舊鎮烏石,保存著最古老的媽祖像,有著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地位。本文主要是依托漳浦烏石天后宮的實物,以及探訪當地周邊有關媽祖的信俗分析其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現狀,研究媽祖信俗中的相關內容,價值的具體體現以及這些價值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未來功用。揭示烏石天后宮宮廟及信仰活動的發展現狀,媽祖宮廟的一些特色,以及現管理上所存在的問題.希望進一步弘揚和傳承媽祖文化。增進兩岸同胞的情誼。
關鍵詞:文化底蘊;媽祖信俗;遺產記錄
1 烏石天后宮的基本概況:
漳浦烏石天后宮位于福建省漳浦縣千年港口——舊鎮鎮烏石山麓,省道漳云線邊。烏石媽祖是湄洲媽祖廟開基金身雕像,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古老的媽祖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的烏石媽祖在閩臺地區有著廣泛的影響。海峽兩岸有著共同的媽祖信仰,1992年臺胞林瑤琪、林瑞國等相繼捐獻巨資,在烏石龍山山麓、明代9個進士讀書登科的地方紫薇書院前建造一座氣勢恢宏的烏石天后宮,供奉千年媽祖金身。
漳浦烏石天后宮坐北朝南,主要是混泥土結構,由正殿、后殿、兩側偏殿組成。宮廟長度和寬度都為24米。主殿面寬24米。天后宮建筑面積為1369平方米,占地總面積為13000平方米。主殿中央有24根大石柱,高達5.2米,圓60厘米。殿前重櫞掛有“漳州烏石天后宮”在主殿供奉著烏石千年媽祖像,宮內供奉著主要神像雕塑質地為木雕,主祀神為千年媽祖圣像,為湄洲媽祖宮請來的“二媽”,坐在神轎內,系用烏檀木雕成。主要配祀神為文昌帝君、財神爺、太上老君、太歲星君。在每年的三月二十三和八月十二號都舉行一系列盛大祭典。各地村莊排列供桌拜祭 唱薌劇 弄龍隊 扎炮城。
2 記錄保留基本情況
媽祖文化在漳浦積淀深厚,與臺灣經濟關系密切。漳浦烏石天后宮承擔起與臺灣交流的橋梁。烏石天后宮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項,崇拜的禮儀,內容豐富多彩,形式也因地制宜。有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信眾以及管理員的努力下才得以保留下來, 就是這些修建與管理才得以使媽祖精神在漳浦烏石,世代傳承。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
(一)國寶級的文物。烏石天后宮供奉的媽祖金身軟像,是湄洲祖廟的開基媽祖金身之一。這尊千年媽祖像是木雕軟身,為宋代的媽祖。在文革期間,這尊千年媽祖神像險些被燒毀,興幸宗親冒險隱藏于石牛尾山頂的洞內,文革結束后,始重見天日。為湄洲媽祖祖廟的黑臉媽祖(二媽)系明朝萬歷年間漳浦烏石人,探花林士章在湄洲媽祖廟進香時,稱媽祖為“姑婆祖”征得當地人的同意,迎回故鄉奉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被稱為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媽祖像,是國寶級的文物。
(二)保存著完整的書面文字材料。漳浦烏石天后宮為臺灣同胞林瑤琪、林瑞國捐建。天后宮成立了烏石天后宮編委會。在編委會的組織下和管理下,完整地保存著天后宮的文字材料,詳細地記載烏石天后宮的歷史由來。漳浦縣舊鎮烏石旅游區管理委員會在1996年出書《漳浦烏石天后宮》此書詳細地介紹烏石天后宮的建造過程以及臺灣同胞愛國愛鄉的精神。烏石天后宮編委會在2009年8月授權海風出版社出版《烏石媽祖》,此書更加完整地介紹了湄洲媽祖祖廟于漳浦烏石媽祖的源由;烏石媽祖的由來、烏石天后宮興建過程、烏石媽祖旅游區的開發與建設和烏石媽祖文化的構建;第三部分反應烏石天后宮的興建得到當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此外,還有天上圣母杯冊、舉辦大型媽祖信俗活動時產生的文件、相關照片、音像、其他單位或媽祖宮廟贈送的資料、還有宮廟捐資的芳名單。烏石天后宮完整地記載迎奉烏石天后宮的日期。和臺灣各地媽祖廟一覽表,漳浦縣各地媽祖廟一覽表。
(三)大量名人撰寫的對聯。正殿為臺灣同胞林瑤琪題:后德配天隱渡仙槎遐邇; 慈懷建福編歌坤御彌綸 。正殿中臺胞林瑞國題:圣德配天恩沾安國土;母儀稱澤施佑黎。柱聯中還選用乾隆皇帝御賜對聯,以及孫中山。梁啟超等名人所撰寫的對聯。烏石天后宮大牌樓正上方刻有著名書法家 林仲文提寫“漳州烏石天后宮”中間正面兩柱刻有孫中山、梁啟超所撰寫的行書楹聯: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 ; 歷數朝受封典萬古流芳。背面兩柱刻有乾隆皇帝所撰寫的隸書楹聯:忠信涉波濤周歷玉洲瑤島;神明昭日月指揮水伯天昊.兩側各鐫刻林瑞國、郭文仁和謝東閔先生所提的楹聯:烏石天后恩澤被臺海;紫薇行宮圣跡冠神州。 澤遠八郊聲揚港澳;術驅二堅德惠孤盤
(四)豐富多彩的祭祀禮儀活動。每月的(初九,十九,二九)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列供白米飯、菜肴、果品、焚香點燭、放鞭炮、燒金箔、祈求消災除禍,避兇招吉保平安,方感慰藉。崇拜的儀式有行村出巡、瞻仰朝拜,有割香乞香灰、有請香爐,請圣旨牌、有組團拜跪,念經、有求賜物品、求問簽詩、穩定婚姻、建房吉日。
1、漳浦各地自農歷二月十二至十一月十一日起各村輪流請媽祖行村出巡,慶祝媽祖圣誕。媽祖出巡,沿途鑼鼓喧天,鞭炮大鳴,沿途群眾個個合掌祈禮。各地的慶壽,五音八樂,大唱戲劇,有的連唱二至三夜晚。祭品豐盛,各具特色。全豬全羊,豬頭五牲,高盒三尺、山珍海味、諸家各戶,敬供佳品,稀奇美味。
2、農歷3月23日誕辰及八月十二日圣壽慶典活動。圣壽活動,在五十大廳前廣場舉行“慶祝天上圣母”盛典活動,烏石兩萬多群眾集中在烏石大廳排列貢品祭祀。
3、農歷十二月三十日奉送媽祖上天庭和迎接下天活動。
(五)媽祖簽詩、求卜效應。烏石天后宮 建廟前祈求庇佑家門,均用二片“相木”叫做相杯,祈求者默語求問福音。到1993年初,求得北慈后宮從湄洲天后宮古代流傳下來的媽祖簽詩,現有104首簽詩續得使用。有些簽詩要結合五行八卦,潮水漲落、月亮皎潔或者陰暗,太陽的強度等為參考基礎,由于媽祖有悠久的歷史、歷代傳奇、尤其求簽問卦者偶有巧合靈驗,故迎來海內外難于勝數的善男信女信仰和祈禱。
3 記錄保存不足之處
如何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基礎上進行提升發展、開拓創新,使之契合人們當代的文化需求,如何正確處理經濟社會發展與文化遺產保護的關系,是我們所關注的。通過烏石天后宮的調研,發現以下不足:
(一)缺乏完整檔案記錄。烏石天后宮宮舉辦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辦活動的文件,和所需要的材料保存不得當,所留下來的只有圖像,一些照片,沒有一個完整的檔案記錄,沒有一個專門的非遺產數據資料檔案庫,
(二)缺乏檔案保管的技術。由于網絡檔案管理還是不夠完善,還有由于資金的缺乏,本宮廟還沒有建立完善的電子檔案。檔案主要是依靠電腦保存,缺乏利用各種形式的檔案技術。
(三)檔案的管理人員配備不齊全。由于檔案材料平時缺少整理,保管方法不到位,人員配備管理也存在職責不清,
漳浦烏石天后宮的非遺產記錄有利于浦臺民俗文化及其信仰的雙向交流。做好非遺產記錄可以推動浦臺人員大規模的交流,實現兩岸關系的發展,媽祖信仰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這可以上升為先進的區域文化,這些禮儀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做好非遺記錄的保護工作,是是我們當仁不讓的責任和義務,提升媽祖文化的內涵,為培育漳浦先進文化提升內涵。這是人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把握人生價值觀的體現,體現了民眾的精神追求。
參考文獻
[1]林仲文:《烏石媽祖 》 海風出版社 2009年8月
[2]林瑞國;《漳浦烏石天后宮》漳浦縣舊鎮烏石旅游管理委員會 1996年5
[3]陳祖芬;《秘書文檔管理》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