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宋慶齡,20世紀的偉大女性,畢生致力于民族救亡與振興事業。本文就抗戰時期宋慶齡對新四軍的支援,力圖從一個側面反映這位杰出女性對民族解放與世界和平事業所做出的杰出貢獻.。
關鍵詞:宋慶齡;抗日戰爭;保衛中國同盟;新四軍
1 成立保盟上海分會,支援新四軍抗戰
全面抗戰爆發后,宋慶齡即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去。為讓世界了解中國抗戰,支援中國抗戰,1938年6月,由宋慶齡發起組織的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在香港宣告成立,并發表《保衛中國同盟成立宣言》。《宣言》宣告:保盟目標有二:一、在現階段抗日戰爭中,鼓勵全世界所有愛好和平民主的人士進一步努力以醫藥、救濟物資供應中國。二、集中精力,密切配合,以加強此種努力所獲得的效果。保盟的主要任務是:成為需要者(中國人民)和資金﹑物資捐贈者(國外有關機構與保盟支部)之間的橋梁。保盟將告訴國外有關機構,中國需要什么,并且注意資金﹑物資是否按照需要和原贈機構的意見進行分配。不僅如此,宋慶齡還站在國際主義立場上,強調了中國抗戰的世界意義。她說:“我們的抗戰是反抗壓迫者、法西斯主義和黜武主義,而這一切也是你們的敵人,從這共同的基點上,我們有著呼吁你們援助和支持的權利。”而“作為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最強大的成員之一,中國應該得到同她的抗戰相應的援助。”因此,保盟的口號是:“幫助中國人民,使他們能幫助他們自己 ——并幫助你們。”
為支援新四軍抗戰,保盟還特在上海成立分會,由美國友人耿麗淑任秘書,主持分會工作。按照“香港主要支援八路軍,上海負責支援新四軍”的分工職責,保盟上海分會擔負起募集錢物和接應國外的捐助,把醫藥物資籌運送給新四軍,支援新四軍在江南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的重任。
2 保盟對新四軍的輿論宣傳和物質支援
保盟成立后,即以其中央機關刊物《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簡稱《保盟通訊》)為陣地,向國內外廣泛宣傳中國抗戰,為中國抗戰贏得廣泛道義和物質上的支援。在《保盟通訊》發表的《中國的新四軍》一文中,稱它是“一支活躍于上海——南京地區日軍敵后的愛國武裝。”這支部隊“不僅執行戰斗任務,還要組織民眾,改善他們的經濟地位,提高教育和保健的水平。”文章強調指出:“盡管新四軍得到的裝備和供給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的作戰記錄卻是引人注目的”。
宋慶齡在《給中國在海外的朋友們的公開信》、《致美國工人們》等信函中也向全世界宣傳了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她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和敵后抗日根據地是“我們斗爭中的民主部分”,是奪取抗戰勝利和保持中國生存自由的“重要因素”。她說:“中國人民的武裝部隊進行斗爭,實行民主,把許多孤立的游擊據點擴大為敵后強大的抗日根據地”,正是這些敵后抗日根據地“牽制了并且仍在牽制著日本在中國幾乎一半的兵力”,從而成為 “今天最沉重地打擊日本法西斯在中國的陣地的軍隊”,“擔當著遠東反法西斯戰爭的前衛”。她強調指出:抗日根據地是“民主制度最強大的地方”,是“發揮了人民積極性的地方”,因而“中國的抗戰在那里也就最偉大和最有力量”。
可是這支抗日隊伍,物質生活菲薄自不待說,還時刻處于傷病﹑疾病的包圍之中。據調查:按中國第一線部隊的數量計算,應該配備醫務人員30萬名,但中國軍隊只有醫生6000名。在中國西北地區,僅有60%的傷員能得到醫治,其中又至少有70%的傷員存活期不會超過六個月。而湘﹑贛前線的收容站,幾乎無藥可向傷員提供,也沒有可用于傷員的抗菌劑或敷料。
除傷員不能得到及時救治,流行病﹑傳染病也在部隊中肆虐。1938年在長江流域死于瘧疾的人數幾乎與死于戰斗的相等,整師的士兵由于瘧疾而不能行動。一支跋涉千里到江南戰斗的川軍,1938年全軍只得到2000片奎寧,致讓瘧疾使部隊1/10的士兵喪生。面對這觸目驚心的事實,新四軍軍部軍醫處處長沈其震曾專門撰文介紹新四軍的醫療體系和缺醫少藥的情況。美國進步作家史沫特萊在采訪新四軍軍部后,即向海外作了報道。她建議葉挺軍長派人去香港向宋慶齡尋求援助。史沫特萊還專門寫信給宋慶齡反映新四軍醫藥短缺嚴重的情況,并開出了一張急需清單。葉挺委派沈其震帶上史沫特萊的信,一些反映新四軍戰斗和生活的照片,小型電影膠卷以及繳獲的日軍軍旗,洞穿了的鋼盔,日本士兵的家書、日記和護身符等戰利品,秘密來到上海,與耿麗淑取得聯系。保盟上海分會用沈其震帶來的照片和實物,舉辦了一次展覽會,為新四軍募捐。
隨后,沈其震前往香港會見了宋慶齡,并轉交了史沫特萊的信。宋慶齡說,她從史沫特萊發表在《密勒氏評論報》的文章中,已得知新四軍缺醫少藥的情況,并說她“完全同意葉挺軍長的看法,軍醫工作對鼓舞士氣非常重要,軍醫工作做得好,勝利就有保證。”她告訴沈其震,現在國際上主持正義的團體和個人都在響應保衛中國同盟的號召,已經有不少捐募得來的醫藥器材和其他救濟物資,并表示可以從香港和上海分別運送物資支援新四軍。不久,新四軍即得到一批急需的手術器械和大量緊缺藥品、營養品、被服和文化用品等。此外,保盟上海分會還經常通過一些社會團體,通過義演、義賣等各種渠道,為新四軍募集資金和物資。
1938年冬天,長江下游地區的數百名新四軍傷員因缺少御寒衣物而凍死,宋慶齡和保盟為新四軍發起了募集兩萬條毯子的運動。1939年6月,由宋慶齡主持起草的《保盟工作報告》中說:“在9月份之前把兩萬條毛毯運給我們,將在今后長期的斗爭中,救護10萬名傷兵”。7月,她在《我們的第一年》一文中再次談到了“目前需要毯子”的問題。她說:“目前,保衛中國同盟正開展一個運動,即在入冬之前為中國軍隊的傷員們募集兩萬條毯子。去年,上千名戰士在戰地醫院被凍死……這真是一個可怕的事實。保盟向所有中國的朋友們呼吁,阻止這一慘劇再演”。她強調說,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對這一呼吁的迅速響應,“是向堅守在遠東各反侵略前線的男女戰士們表示團結的最好方法”。在她的呼吁下,各國援華團體和個人紛紛伸出援助之手,募集的毯子大大超過了兩萬條。
3 開展工合運動,幫助新四軍和抗日軍民生產自救
中國的抗戰不僅迫切需要先進的醫療、醫藥等物資,同樣重要的便是在游擊區維持小規模工業,中國工業合作運動(簡稱工合運動)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
工合運動的發起人是美國進步記者埃德加·斯諾和夫人海倫以及新西蘭友人路易·艾黎等。他們目睹了戰爭給中國沿海地區的大工業帶來的毀滅性破壞,并不無擔憂:沒有了大工業,中國的抗戰靠什么支撐并取得最后勝利?他們認為,只有在中國廣大的非敵占區建立起一連串的小型工業合作社,就地取材,發展生產。這樣既可組織戰爭難民生產自救,又可解決戰時生活、文化、軍事物資匱乏的困難,工合運動實際上是抗戰時期的經濟救亡運動。
工合運動得到了宋慶齡的全力支持,她說:“若從社會和經濟的立場上說,它是無價之寶。”我相信在中國里面再沒有別種運動能夠比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更為應時和重要的了。因為它的目的是人類的復興、經濟的改造和培養民主教育”。她的呼吁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宋子文和孔祥熙都給予工合運動以財政上的援助。1938年8月5日,中國工業合作協會總會在武漢正式宣告成立,宋美齡任名譽理事長,孔祥熙任理事長,路易·艾黎受聘擔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總技術顧問”,兼管工合和工合運動。8月24日,中國工合的第一個合作社寶雞打鐵合作社正式成立。從此,工合運動在中國大地上廣泛開展起來。
1939年1月,宋慶齡在香港組織成立工合國際委員會,主要是爭取海外對工合運動的支持,籌募發展工合運動的獨立基金,推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的工合運動。宋慶齡兩次委托艾黎到新四軍活動的浙皖地區,指導那里開展工合運動。艾黎奔波于浙江金華和安徽屯溪一帶,于1939年春天,成立了工合屯溪事務所。隨后又在皖南新四軍駐地附近的蘭溪成立了工合浙皖辦事處。同年10月,艾黎又在皖南的涇縣和茂林鎮辦起了工合涇太(涇縣和太平縣)事務所。在一年多的時間里,在新四軍所在地區先后建立起機械制造、造船、印刷、紡織、針織、制革、制鞋、織襪、毛巾、磚瓦制造等生產合作社130多個。這些合作社不僅能夠生產打擊敵人的地雷、手榴彈等簡易實用的武器,而且還能夠生產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日用品,為長期抗戰提供了重要的物質保證。
4 反對國民黨分裂倒退行徑,揭露皖南事變真相
1941年1月6日發生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宋慶齡為蔣介石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憤怒。1月18日,她與何香凝、陳友仁聯名通電蔣介石,聲討國民黨分裂倒退行為,指出:“彈壓共產黨則中國有發生內戰之危險,今后必須絕對停止以武力攻擊共產黨,必須停止彈壓共產黨行動。”
從1941年2月開始,《保盟通訊》連續發表了《中國的新四軍》、《在長江流域的游擊戰士中間》和《統一戰線繼續存在》等文章,介紹了新四軍的歷史和特點,稱頌它在“華中地區對侵略者發動了最強有力的廣泛抵抗”,已經成為“日本軍隊和它的南京傀儡政權的眼中釘”。 文章指出,新四軍和八路軍總是“履行著民族統一戰線的開拓者和建設者的職責”,他們不愧是“民族革命和社會革命的先鋒”。 文章還詳細報道了新四軍在皖南遭遇國民黨軍隊突然襲擊的經過,揭露了國民黨蔣介石制造皖南事變不可告人的目的。文章指出:國民黨“在奉行軍令的借口之下,他們企圖消滅統一戰線的先鋒者。甚至當新四軍已經遵從軍令之后,其一部分仍在皖南遭到伏擊和屠戮”。 至此,國民黨企圖借抗戰之機消滅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力量的陰謀大白于天下。
《保盟通訊》對皖南事變真相的披露,在海內外引起強烈反響。英美蘇等國政府對蔣介石的所作所為也深表不滿。在海內外強大的輿論壓力面前,將介石陷入了空前孤立的境地,他不得不在第二屆國民參政會上保證,今后決無剿共的軍事。國民黨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被徹底打退。
總之,抗戰時期,保盟和宋慶齡以多種方式給予新四軍以極大的援助,為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宋慶齡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233、203—204、378、376、377、376、382、287—288、303、304、323頁
[2]《保衛中國同盟新聞通訊》,中國和平出版社1989年版,第1、5、263、263、272、272—273頁
[3]引自中國福利會編:《宋慶齡與中國福利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頁
[4]《宋慶齡紀念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30—131頁
作者簡介
劉立峰(1964-)女,山東煙臺,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