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在批判舊哲學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人與自然理論。該理論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即一方面自然具有先在性和獨立性,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蘊含著復雜的對象性關系,兩者是對立統一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是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理論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和歸宿。正確把握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理論對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生態文明道路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馬克思、人與自然理論、生態補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我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得到飛速地提高。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自然環境如何改善等一系列的問題得到了全人類的關注。而早在18世紀40年代,馬克思就對人與自然的關系作了詳細的探討。長期以來,人們都將視線放在了研究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共產主義理論之上,而忽略了對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理論的研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理論對人類如何擺脫生態危機的困境,解決人與人、人與自然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馬克思主義的人與自然理論對于進一步發展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 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理論的基本內容
1.1 自然界是物質基礎,具有先在性和獨立性
自然界具有先在性。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賴爾的地質學說以及自然發生說都揭示了地球的進化以及自然的產生先于人類。馬克思認為自然界在人類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人類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其次從邏輯上說,自然界具有先在性。人類作為一種高級生物體的存在,必須依賴自然界。人類的衣食住行無一不需要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生產資料。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講,自然資源諸如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不僅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精神食糧,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麄€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資料,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對象(材料)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睙o論是人類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還是高級的自我實現需要都離不開自然界這一物質前提。
1.2 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
關于對象性關系,馬克思是這樣說的:“說一個東西是對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這是說,在這個東西之外有對象;自然界、感覺;或者說,它本身對于第三者說來是對象、自然界、感覺?!痹谂f唯物主義眼里,自然界是外在于人的獨立實體。在主客二分的思維模式下,自然界只是一個與人毫不相干的客體存在,人的主觀性只是被動地,直觀地同自然界的死一般的客觀性相對立。所以“被抽象地理解的,孤立的被認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也是無。”也就是說與人毫無關聯的自然界對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是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自然觀的獨特視角。從自然進化與人類形成和發展的角度來看,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自然性質的對象性關系。人和自然的對象性存在的關系是基于人對自然的需要和自然對人的需要而產生的。人對自然的需要表現在自然是人的生命之源和生存之本上,自然為人類生活和生存提供了物質前提,自然是人與人關系的紐帶,自然是人類本質力量的確證,是人類生命的表現。自然對人的需要則表現在自然的現實性要通過人類來體現上,通過人實現自身從自在自然向自為自然,人化自然的轉化。
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物種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體的生命活動始終遵循自然規律。在自然界的長期演化中,人類成為了相對普通生物物種來說較高級的物種,擁有著超越其他物種的智能,并建立起極其復雜而嚴密的社會組織體系。雖然人類具有高度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但是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而且始終同自然之間保持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沒有人類,自然照樣存在,即自然不依存于人類,但是人類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中才能得以生存,即人類始終依存于自然。從人的主體能動性這個角度,人是自然的產物,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深厚性質的對象性關系。人具有意識性,能把自身和自身之外的它物作為意識的對象。人與動物相區別的顯著標志之一就是人類能意識到自己是自己生命活動的出發點,能夠把自我同他的生命活動及他物相區別,形成了主體與客體的分化。
主客體的存在并不是天賦的,人不會無緣無故地成為認識的主體,周圍世界的事物也不會自然而然地成為認識的客體,主體和客體分化和區分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人的發展氛圍三個階段,即人的依賴性階段、物的依賴性和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在第一階段時期,人口稀少,生活資源單一,生產力極度低下。面對強大和不可制服的自然力量,人類毫無辦法,只能消極地、被動地適應自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通過制造和使用勞動工具使得生產方式不斷改變。這時人類已慢慢具有了將物的客觀性內化為人的主觀意識,逐漸成為人的意識對象。于是人類的依賴性階段進入了物的依賴性階段。在這一階段中,人類的認識范圍不斷擴寬,對于主客體的認識以螺旋形態的遞進方式提升,主體和客體的區別不斷拉大。人們能夠充分發揮主體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實踐將自然二分位人化自然和自在自然,而人化自然充分體現了人類自身的需要。人類正處于商品經濟時代,即對物的依賴性這一階段。由于人們對自然界的索取不當,主體和客體發生異化,造成了生態危機。人類發展的第二階段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當社會主義社會發展成為共產主義社會時,人類便進入了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階段。在第三階段中,人類將自主的勞動,時間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人與自然(主體和客體)之間呈現的是一種和諧的對象性關系。于此同時這也決不意味著人們可以超越歷史和現實的條件,游離于社會及其群體(特別是自然界)之外隨心所欲的行動,人只能在特定的歷史與現實所允許的范圍內發展自己,獲得自由。
1.3 人與自然的對立統一關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統一體。人與自然界所組成的現實世界就是一個矛盾統一體,兩者之間是對立統一的關系。一方面,人與自然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人類的存在和發展離不開自然,必然要通過時間勞動從自然界中獲取物質和能量。另一方面,自然的存在和發展也有賴于人。在人類出現之前,自然界作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它具有自我調節、自我修復等功能,其內在的物理、化學變化過程可以促使自身的演變和發展。但自從人類產生以后,自然界不能也不可能只依靠其內部因素發生改變,它的變化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人的力量。因為人是地球上唯一有意識的物種,他作為自然的對象性存在物,具有高強度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現在的自然已經不是原來意義上純粹的自然,而是到處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記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叭嘶匀弧北砻魅伺c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滲透越來越密切。人與自然之間客觀上形成的依存鏈、關聯鏈和滲透鏈,必然要求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自覺地接受社會規律的支配,同樣要自覺地接受自然規律的支配,促進自然與社會的穩定和同步進化,推動自然與社會的協調發展。
于此同時,人與自然之間又是相互對立的。人類為了追求更高的發展需要,不斷地以批判式方法改變自然界的自然狀態。而自然界又有其自身的生存方式,這種發展方式又迫使其竭力地否定人為對它進行的改變,力求恢復到自然狀態。人與自然之間這種否定與反否定,改變與反改變的關系,實際上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如果對這種關系處理不當,極易造成人與自然之間的失衡,導致生態危機。
2 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理論對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啟示
2.1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的理論
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遏制生態環境退化,保持經濟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國家的戰略。生態補償機制是指為改善、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調整相關利益者因保護或破壞生態環境活動所產生的環境利益及其經濟利益分配關系,以內化相關活動產生的外部成本為原則的一種具有經濟激勵特征的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國家財力大幅度上升,市場經濟體制日漸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探索也在不斷豐富。人類從根本上說都無法超越對自然界的依賴,仍無法擺脫它的間接作用。正是因為自然界的先在性和獨立性理論證明了地球和生命的形成是一種物質自然界自我生產的過程,有著自身內在的規律性,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是客觀實在的。一方面自然界的物質性要求人類在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否則人們的實踐將不會達到預期的結果甚至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惡果,另一方面人與自然這種對立統一的關系要求我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要遵循“改造與保護并存”原則。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應是共生、共贏、共榮的伙伴關系,必須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前提,克服目光短淺、急功近利思想,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并進的科學發展觀。
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的理論要求生態補償機制的各個方面即補償的主客體界定、補償的原則、補償的標準確定、補償的方式等必須始終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前提。在實踐探索過程中尊重自然規律,可以適當通過改變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形式來解決問題,而非是直接改變和忽視規律。
2.2 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必須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社會制度,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生產方式的丑陋面貌和本質的過程中,馬克思深刻的認識到,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造成的,因此要實現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就必須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認為,“對社會主義的人來說,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所以關于他通過自身而誕生、關于他的形成過程,他有直觀的、無可辯駁的證明?!痹诠伯a主義社會時代,資本主義私有制已經被消滅,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已經解決,人得到了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人與自然已經和諧統一。
未來共產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公平正義的實現、科學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的采用、自由時間的增加和合理利用,以及人們觀念的改進,都將極大地推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馬克思對未來社會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充滿信心與期待。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是建立在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的前提之上的,要想使生態補償機制發揮更加強有力的效果,得到充分的發展和完善,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 272.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5.
[3]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中國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戰略與政策框架”研究報告[R].2006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孔凡斌.中國生態補償機制:理論、實踐與政策設計.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
陳晨(1991—),女,江蘇常州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