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劉宇新
67歲的劉大媽,已經絕經近20年了,然而近期卻發現自己的陰道又有少量血液流出,聽老姐妹兒說這種“倒開花”不是什么好事,便到醫院做了詳細檢查,結果確診為子宮內膜癌。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分院劉宇新院長表示,子宮內膜癌不只“造訪”絕經后的老年女性,甚至未婚的年輕女性也有可能成為它“光顧”的對象。
常被誤認為“月經紊亂”
子宮內膜癌又稱為子宮體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和宮頸癌,居女性惡性腫瘤發病的第3位。
劉宇新說,由于子宮深居盆腔中央,子宮內膜癌早期一般癥狀不明顯,又不具備宮頸癌那樣可以通過宮頸刮片篩查的普查條件,所以,子宮內膜癌早期一般不易被發現。隨著病情的進展,子宮內膜癌可逐步出現一些警報信號,比如陰道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多為血性,合并感染時可出現惡臭、膿血樣分泌物。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信號,就是陰道流血。現代女性壓力大,經量增多、經期延長、閉經或月經紊亂等現象比較普遍。而這個“月經紊亂”常常就暗藏著子宮內膜癌的隱患。劉宇新解釋說,子宮內膜受雌激素和孕激素兩種激素的影響,孕激素在子宮內膜組織發揮對抗雌激素的作用。“月經紊亂”多因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水平不協調,如果在缺乏孕激素對抗的情況下,高水平的雌激素會刺激子宮內膜瘋狂增生,這就有可能逐步發展為子宮內膜癌。
定期檢查子宮內膜的厚度
劉宇新介紹說,不要以為絕經了,內膜就不會繼續生長了,事實上,絕經后雌激素的水平是一個緩慢遞減的過程。因此,絕經后的老年女性最好每年做一次檢查,了解內膜厚度。而年輕女性出現3個月以上的閉經,也同樣要檢查子宮內膜的厚度。
子宮內膜的變化,呈三個周期性變化:月經期——子宮內膜功能層脫落保留基底層;增生期——月經第6-14天內膜厚達1-3mm;分泌期——月經第15-28天,子宮內膜厚達5-7mm。
因此,對于絕經后出現陰道出血,或尚未絕經的婦女出現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或月經紊亂,如果子宮內膜明顯增厚,絕經后超過5mm,未絕經超過15mm,則要進行病理診斷來區分良性與惡性病變。
【Tips:】
1、絕經后切莫亂補雌激素:長期持續的受到雌激素刺激使內膜不斷增厚,增加了細胞惡化的機會;長期服用單一雌激素的藥物,而沒有附加孕激素類的藥來配合,加大了患上子宮內膜癌的風險。
2、年輕女孩注意生活方式:臨床上年輕女孩患上子宮內膜癌的并不鮮見,她們大多是不愛運動的“宅女”,長期暴飲暴食、熬夜的不良生活習慣導致肥胖、內分泌紊亂。
內膜增生子宮出血辯證看
雖然異常子宮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主要的癥狀,但出現異常子宮出血并不一定意味著子宮內膜癌。劉宇新表示,子宮內膜厚度增厚需要分清狀況辯證看。
●有可能是復雜性增生或非典型增生。假如女性朋友出現這種狀況,那就要高度重視。因為復雜性增生存在演變成子宮內膜癌的幾率。而非典型增生,也有機會發展成子宮內膜癌。兩者相比較,后者轉變為子宮內膜癌的幾率較大。此時,病人一定要密切配合醫生治療。一般來說,對于年輕病人,可用孕激素進行治療,若藥物治療無效,就要及時手術切除子宮。
●有可能是增生期內膜或單純性增生。若病理結果如此,大可不必緊張,這說明子宮沒有器質性病變,只是功能性子宮出血而已。對功能性子宮出血,使用性激素治療效果較好,既可單獨使用雌激素、孕激素或雄激素,也可聯合應用進行治療。當然,這些藥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早期積極治療預后較好
子宮內膜癌生長比較緩慢,轉移比較晚。早期子宮內膜癌,積極治療預后較好。劉宇新說,子宮內膜癌治療效果的好壞,與是否能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有密切的關系。因此,早發現是關鍵。
子宮內膜癌癌前病變是可以識別的,通過積極治療也可以防止其惡變。當出現下列情況時,應警惕子宮內膜癌:第一,異常子宮出血,它是子宮內膜癌的最主要癥狀,尤其是年輕女性和絕經期前后的女性。第二,陰道異常排液,初期為水樣白帶,后期漸漸轉為膿性,或為膿血性。第三,疼痛,但疼痛在內膜癌患者中并不多見。其他,如腹腔包塊、貧血、體重下降、發熱、腹脹等。
當出現上述癥狀時應高度懷疑子宮內膜癌的可能,應進一步檢查以便明確病因。劉宇新介紹,經陰道B超是最簡單的檢查,可通過B超了解宮內膜厚度及有無贅生物,并采取分段診斷性刮宮術,刮取內膜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這是診斷子宮內膜癌的金標準。
【專家叮嚀】:
1.平時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適時補充足夠維生素C、β胡蘿卜素。
2.身體體重指數(BMI)超過標準體重30%的人,最好要進行減重計劃。
3.每年定期做子宮頸抹片檢查與乳房篩檢。
4.日常飲食避免經常攝取含高熱量、高動物性脂肪及高蛋白食物。
5.有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乳癌、大腸癌、卵巢癌的家族病史,停經晚又接受雌激素荷爾蒙補充療法的女性朋友,就醫時可與醫師討論,加做腹部超音波檢查。
6.做過超音波發現子宮內膜增生的婦女,最好進一步接受子宮內膜切片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