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我和我老公認識不到3個月就“閃婚”了,認識他時我的眼前一亮,特別有那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可如今真的生活在一起了才發現,我們兩個人之間的差異太大了,感情也不像我當初想象的那么美好。我很想離婚,但卻又懷孕了。我們該怎么辦呢?
北京:馬悅
認識短短時間就閃電結婚的“閃婚”,成為很多新潮男女追逐的時尚,與此相對應的卻是結婚沒多久就閃電離婚的“閃離”。因此,崇尚自由的新潮男女也將離婚這個“老舊名詞”輕松地置換為“散婚”。然而,婚姻終歸不能像游戲那么輕松。
婚姻是責任的承諾
白頭偕老是婚姻追求的最終目的,然而,到了婚戀年齡的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在追求自由和自我感受的同時,卻在對愛的承諾和責任的實現上相對欠缺。可以說,年輕人閃婚、閃離等現象的出現,是背離了婚姻的主旨。
追求愛的質量和自我感受的滿足,對于任何個體來說都沒有錯。但是,婚姻不僅是一種愛情的契約,也是家庭責任的契約,或者說是一種彼此共同生活的承諾。而獲得了父母全部的愛,大事小事父母全程包辦的年輕一代進入婚姻的“圍城”,建立家庭以后,當柴米油鹽、雜七雜八的家務事擺在面前的時候,這些在父母的暖巢里長大的孩子們,又怎么能懂得理解對方,關愛對方,適應對方呢?當新婚后的熱情被燃盡的時候,閃離就是一個必然的結局。
步入婚姻不能忽視理性
感情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婚姻更需要建立在彼此了解的基礎上。如果不夠謹慎,例如閃婚,就會對雙方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同時對周邊人也是一種傷害。有調查顯示,現在很多的女生恐婚也和這些“閃婚”、“閃離”現象有關,54.17%的人覺得身邊的“閃離”會對自己的婚姻觀造成影響。
年輕人對上一代將婚姻生活是否幸福認可的“標準”由“婚姻是否穩定”的外在表現形式轉為以是否能感受到幸福作為衡量標準,這是他們思想觀念的進步。但兩個人要走入婚姻,需要從物質、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做好準備,需要對對方的家庭情況、精神狀況、婚檢出具的身體報告等信息有所了解,而“閃婚”完全忽視了理性,較難短時間掌握應有的信息,而這顯然為日后的婚姻生活設置了許多不可知的障礙。
雖然兩個人認識多長時間才適合結婚并無定論,但一般情況下,兩人至少應該相處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才能夠讓雙方有足夠的了解。所以,婚姻還是需要三思而后行。
很多婚姻敗給磨合期
結婚一兩年這段時間,是婚姻的磨合期,無論是生活還是情感,都和談戀愛時不同。很多人對婚姻抱有幻想,期望婚后依舊如熱戀般甜蜜,這是做不到的。
婚姻是動態的,出現問題是常態,關鍵是處理的方法。自我意識過強,完全不愿意深入了解對方和彼此磨合,只要一有問題,就想用離婚來解決,這才是“閃離”的內在原因。其實很多問題,細細想來,除了人格問題,都不是問題,不要把小事化大,而應該小事化了。婚姻有時就需要“難得糊涂”。
其實婚姻本就是一場愛情的結晶,有了愛情才會有婚姻。既然為了愛,那何必在壓力下匆匆結婚;又何必在結婚后,互相責備,互相折磨?婚姻更像是一種將愛情由濃烈轉化為平淡的途徑,它帶給你的是一生的陪伴與不離棄。所以,好好享受這份平淡,平淡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