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蘭陵中學,江蘇 常州 213000)
學生每天在校時間為6小時以上,其中60%左右,是在課堂中度過的,所以,學生的學習生活是否和諧、快樂,關鍵在課堂.所幸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追求課堂的和諧、快樂、幸福,已成為許多教師孜孜追求的目標.
在這一背景下,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探索、反思,做了一些具體的嘗試,現闡述如下,以求同行賜教指正.
物理學科的“和樂課堂”,筆者認為應有三個鮮明的特征:(1)在形式上,師生應在快樂的情感體驗中,完成教學任務;(2)在內容上,師生應在和諧的知識交流中,實現效益的最大化;(3)在價值觀上,師生應在和煦的情知互動中,共同獲取追求幸福的能力.
(1)創設和美的教學情景,讓學生“感受快樂”
教育家葉瀾指出:“課堂教學應該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在這段歷程中,教師所要做的是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助于生命成長的和美課堂環境,讓其體驗學習的愉悅,享受求真的快樂.有感于中央電視臺《魔法奇跡》欄目中的“魔法科學院”,任博士經常利用物理原理表演一些小魔術.那么,能否把魔術融入我們的物理課堂呢?
【教學片段】在學習“平面鏡成像”時,筆者表演了“空杯取水”這個魔術.
拿出一只玻璃杯,讓學生觀看后將杯子置于桌上,用黑布蒙上,然后夸張地在空中抓幾下,往杯中一揮,念一段咒語,揭開布,杯中已經裝滿了水.學生驚嘆之余,作出了種種富有創意的猜測,卻也難找真正的原因.在吊足學生胃口之后,筆者向他們解釋了其中的原理,學生恍然大悟,嬉笑著責怪老師“太壞了”,“欺騙”了他們的眼睛.
在學習“摩擦起電”時,設計了“鉆袖筒”、“紙人跳躍”等;學習“氣體的壓強”時,設計了“紙片托水”、“瓶口吞雞蛋”;學習“二力平衡”時,設計了“不會倒的可樂罐”……在融入魔術的教學情境中,筆者成了“魔術師”,學生就是解秘者,他們興致勃勃,眼神中充滿著對知識的好奇和渴望.
(2)構建和諧,讓學生“自造快樂”
海德格爾提出:教師要有“讓學”精神(讓學生學),發揮主體潛能.作為物理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活動的舞臺、時間和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才能成為學生體驗快樂的過程.
【教學片段】在學習《現代通信——走進信息時代》一節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了解到現代通信的幾種方式及原理、發展等,借助“E學習”平臺,設計了“你查我查大家查”的教學環節.
教學中教師首先提出四個研究主題:①解密衛星通信,②光纖通信及其應用,③互聯網的發展,④我們該怎樣正確使用網絡.要求以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擇主題,利用網絡資源,合作探究.
接著提出具體的要求:①小組合作,②調查內容從“What、Why、How”三方面入手,③調查結果運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呈現.
在這樣的教學預設下,學生們在網絡教室井然有序地一會“各自為戰”,一會“協同作戰”;一會眉頭緊鎖,一會笑逐顏開;一會上傳調查結果,一會給同學的帖子點“贊”……
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學生自己創造成功、演繹快樂,課堂成了學生煥發生命光彩的殿堂.
(3)自主探究,樂在其中
【教學片段】在學習《物體的浮與沉》一節時,為了讓學生在探索中掌握物體的浮沉條件,設計了“改變物體的浮與沉”的探究實驗.
出示物品:空飲料瓶、小番茄、橡皮泥、鐵釘、泡沫板等等.
設置疑問:其中哪些物體放到水中會下沉,哪些會上浮?你有什么辦法能使原來下沉的物體上浮,原來上浮的物體下沉?
話題一出,學生們爭相發表見解.“水里放鹽,小番茄就浮上來了”;“空瓶里裝水,瓶就沉了,放點鐵釘也行”;“橡皮泥捏成船的模樣,不就浮起來了嗎”;“鐵釘放在泡沫板上,鐵釘就浮起來了,可是放多了鐵釘,泡沫板就會下沉”……許多富有創意的點子繽紛展現,學生為自己的精彩表現而喝彩,筆者也因課堂的靈動而感動.
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奧秘不在傳授,而在激勵、喚起和鼓舞.”在教學實踐中,要讓學生愛上物理課堂,并享受學習的快樂,需要我們教師建立和煦的評價機制,讓評價如陽光一樣,滋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歷練學生主動的行為.
【教學片段】在學習《簡單機械》一節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杠桿平衡條件的理解,使他們能對杠桿進行分類,培養他們觀察生活中使用的工具和物理理論相聯系的習慣,為此設計了一個“微型研究性學習項目”.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余時間,去發掘生活中的杠桿,并找出其中的物理原理.要求記錄收集、整理、匯總、篩選資料的研究過程,可以通過實物、照片、文字、多媒體等多種形式展示過程.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展示研究成果,獲得第一名的小組將得到獎品,獎品內容暫時保密.學生嘩然,興奮地交頭接耳.
評價標準如下表:

評價內容(100分)小組自評(30%)小組互評(30%)教師評價(40%)最后得分參與積極(20分)成果顯著(30分)展示效果(30分)合作默契(20分)總 分
在最后的展示會中,第2組同學以實物展示,直觀生動,解說人風趣、幽默而略勝一籌,該組同學笑了,催促著組長去領獎品……
由于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單一變為多元,同學們在這樣的評價中分享陽光般的溫暖,感受快樂的音符.
對“和樂”課堂的探索,才剛剛起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筆者堅信,“和樂”是一種追求,更是一種信念.筆者會竭盡所能,勇于實踐,不斷探索,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且能促使學生好學、樂學、思學的課堂,并期望有更多的教師和筆者一起,共同享受其中的那份快樂,收獲那份甜蜜.
參考文獻:
[1]熊川武.教學通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