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奔牛高級中學,江蘇 常州 213131)
鑒于近年來江蘇高考物理試題背景真實化的傾向,以及學生應對此類試題明顯不適應、正確率普遍較低的客觀實際,筆者在高三物理復習尤其是習題課教學中,嘗試采用建模思想,幫助學生建立對此類試題的分析方法,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以下是一堂習題課的若干教學處理片斷.

圖1
例1 如圖1所示,跳水運動員最后踏板的過程可以簡化為下述模型:運動員從高處落到處于自然狀態的跳板(A位置)上,隨跳板一同向下運動到最低點(B位置).對于運動員從開始與跳板接觸到運動至最低點的過程,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運動員到達最低點時,其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
B.在這個過程中,運動員的動能一直在減小
C.在這個過程中,跳板的彈性勢能一直在增加
D.在這個過程中,運動員所受重力對她做的功小于跳板的作用力對她做的功
本題是高三第一輪復習完《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之后給學生做的題目,筆者批改統計之后發現,學生能正確辨析A、C、D三個選項,而對B選項,一個班大約有十人認為是正確的.原因何在?課堂上,筆者沒有急著講解,而是先讓選B的同學講講他們的想法,目的是引導學生交流真實的思考過程,將其錯誤的想法充分暴露出來.“沒有認真分析,大概想想”、“運動員從有速度到沒速度,就是個減速過程”,學生的回答讓筆者認識到,學生往往只關注初、末兩個狀態,無法正確構建模型,自然也就無法正確進行過程的分析.

圖2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簡化和理想化處理,將人看成一個小球,跳板簡化為一根輕彈簧,圖1的情景就變成了如圖2所示的一個熟悉的模型——小球彈簧模型.
例2 如圖3所示,自由下落的小球下落一段時間后,與彈簧接觸,從它接觸彈簧開始,到彈簧壓縮的最短的過程中,小球的合外力、加速度、速度和動能的變化情況是怎樣的?

圖3
對于這個問題,盡管這部分知識的復習已經過去相當長時間了,但學生對處理問題的方法還是有印象的,所以他們很快都能做出正確的解答——合外力和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大,速度和動能先增大后減小,其過程分析如圖3.處理完這個問題之后,對例1中B選項的正誤判斷也就水到渠成.

圖4
例3 如圖4所示,勁度系數為k的輕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墻上,另一端與置于水平面上的質量為m的物體接觸(未連接),彈簧水平且無形變.用水平力F緩慢推動物體,在彈性限度內彈簧長度被壓縮了x0,此時物體靜止.撤去F后,物體開始向左運動,運動的最大距離為4x0.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重力加速度為g.則( ).
A.撤去F后,物體先做勻加速運動,再做勻減速運動
B.撤去F后,物體剛運動時的加速度為kx0/m-μg

待學生完成受力和運動分析后,筆者提醒學生將它與圖3比較,學生馬上就會看出撤去F后物體的運動其實就是經歷了圖3的5—4—3—2—1的過程,問題情境雖然變化,但模型相同,借此培養了學生類比、遷移的思維能力.
例4 一蹦極運動員身系彈性蹦極繩從水面上方的高臺下落,到最低點時距水面還有數米距離.假定空氣阻力可忽略,運動員可視為質點,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下落過程中運動員到達最低點前速度一直增大
B.下落過程中,運動員的加速度先增大后減小
C.蹦極繩張緊后的下落過程中,蹦極繩的彈力對人做負功,彈性勢能增加
D.蹦極過程中,運動員、地球所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恒
再次回到實際問題,學生已經駕輕就熟,把蹦極問題建模為輕彈簧下掛一質點,正確選擇B、C選項.
現在高考試題更多以生活、生產實際或科技進展等為依托來編制物理情景,把模型隱藏其中,而學生在平時的練習中,碰到的是大量的理想化模型為背景的習題,造成了學生只能認識理想化模型,只會解決理想化問題,碰到實際問題就束手無策,歸根結底還是學生的建模能力低.因此,在高三習題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利用原始問題,培養學生對物理問題進行模型的識別和再現,不斷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物理習題從理想模型回歸到真實世界,推動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張丹彤.從理想回歸真實——高考物理題背景真實化傾向對高中物理習題設計的啟示[J].物理教師,2013,(6).
[2]侯立建.基于幾道高考試題引起的思考[J].物理教師,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