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一些老一輩們留下的“生活經驗”、口口相傳的“健康俗語”,聽得久了似乎就慢慢地成為了“事實”。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傳播渠道普及后,各種看似“有科學道理”的謠言更是在人們的觀念里深深扎根,即使被專家辟過謠仍會卷土重來。如果不加辨別,很可能會因一些錯誤行為而損害健康。多科權威專家總結出12個流傳最廣的健康謠言,逐一揭開它們的本來面目,為您還原科學真相。
滴血可以認親
在古裝電視劇里,我們常常能看到滴血認親的畫面:在碗中盛清水,將兩滴血滴入碗中,相融則為親生,不融則沒有血緣關系。
真相:滴血認親沒有科學依據。江蘇省人民醫院司法鑒定所高級實驗師、法醫物證室主任周惠英表示,血液中含有很多成分,但其中很大的比例是水,所以血液滴入水中很快就會散開,也就是說任何人的血液都可以在水中相融,因此,用它來證明有無血緣關系沒有科學依據。
味精吃多了會變傻
一直以來,關于味精的傳言都很多,有人說味精吃多了會脫發,還有人說味精吃多了會變傻,出現記憶力下降、大腦反應遲鈍等癥狀。
真相: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碩士生、營養專家阮光鋒表示,關于“吃多味精會變傻”的說法,目前并沒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味精是一種純糧食制成的調味品,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含有鈉元素,和食鹽(氯化鈉)中的鈉是一樣的。但是,如果經常鈉攝入量過高會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風險,所以最好控制味精的攝入量。此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研究所副所長翟鳳英表示,他們在調查中發現,中國成年居民的味精消費與超重有一定的關系,也就是說味精吃多了會變胖,因此更要控制其攝入量。
身上有傷口不能吃醬油
生活中難免有皮膚被弄傷的時候,人們往往希望傷口愈合后不留疤痕。所以,很多人從小就聽過這樣的告誡:傷口愈合期間,不要吃醬油、巧克力等顏色比較深的食物,否則新生的皮膚會變黑,還會留下疤痕。
真相:空軍總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龐曉文表示,這個說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傷口愈合得好不好,會不會留疤,主要是看創面的大小、感染程度,治療過程中的清創縫合是否做好、抗感染是否到位,以及人體的營養狀況。所以,食物顏色的深淺并不會影響傷口愈合。至于傷口處皮膚變黑,主要是因為皮膚細胞受損后,激活了酪氨酸酶的活性,導致黑色素生成,讓皮膚看起來會有些發黑。但是隨著皮膚細胞的逐步修復,黑色素會慢慢分解直至消失。此外,傷口愈合期間如果皮膚長期被紫外線照射,也會導致皮膚發黑。所以,傷口愈合期間,不必忌吃深色食物,而要做好抗感染和防曬工作,并避免攝入辛辣、刺激性食物。
酸性體質會致病
“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的說法近年來流傳甚廣,該“理論”認為“如果你能平衡好身體的酸堿度(pH值),把身體轉變成弱堿性,癌癥就會有所好轉或治愈。”
真相:該言論純屬偽科學,沒有絲毫科學根據。中華醫學會腎臟病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北京安貞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諶貽璞教授表示,在現代醫學中根本沒有“酸性體質”、“堿性體質”這些詞,正常人體內的酸堿度(pH值)在人體三大調節系統的調節下,都會穩定在7.35~7.45之間。此外,中國營養學會理事長、《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07》副主編程義勇也表示,“選擇食物要注意酸堿平衡”的說法同樣缺乏科學依據,不值得提倡。
手機和WiFi輻射影響健康
關于手機和WiFi影響健康的說法一直不絕于耳。微信、微博上甚至流傳著丹麥中學生做的一項實驗:放在普通房間的種子可以正常生長,而放在有WiFi環境中的種子則變成了褐色,有的甚至死亡。
真相: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手機輻射會帶來負面影響。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電磁噪聲與干擾委員會中國分會教授高攸剛表示,WiFi其實是一個小的局域網,它的發射器無線路由器會對周圍產生一定的電磁輻射。常見的無線路由器工作功率多在30~500毫瓦間,比普通手機的功率小(約為125毫瓦~2瓦)。一般來說,用手機打20分鐘電話,人體吸收的輻射比使用一年無線路由器都多。由此可見,WiFi輻射對健康的影響微乎其微,人們對手機的輻射也不必過于擔心。
用微波爐烹調食物會致癌
曾經有一篇名為《請立即停止使用微波爐》的文章在網絡上廣為流傳。文章指出,微波爐加熱會讓食物的分子結構發生改變,產生人體不能識別的新分子,這些奇怪的新分子具有毒性,甚至可能致癌。
真相:中國微波功率應用及測量技術專家張兆鏜教授表示,微波加熱完全是物理加熱,與常規的明火加熱原理基本相同,對食物分子的影響也是相同的。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也表示,微波只是加熱食物中的水分子,食物本身并未發生化學變化,不會產生致癌物。國家家用電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綜合檢驗部主任魯建國認為,只要產品合格,不管是微波爐帶來的輻射還是食品安全風險,都在人類可接受范圍之內,消費者更應關注如何正確使用微波爐,如忌加熱時間過長,忌將普通塑料容器、塑料袋等放入微波爐加熱,忌使用封閉容器,忌加熱雞蛋等帶殼的食品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