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普通民眾來說,善待生活中的弱者;對制度來說,保證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對政府與司法來說,確保社會公平正義,這些都能減少報復社會型犯罪的可能。
杭州、廣州、長沙三地連續發生公交車縱火案。隨著案情的明晰,嫌疑人的人生軌跡浮出水面。杭州案嫌疑人包來旭,因患肺結核產生仇視社會心理,有了制造惡性事件揚名的念頭;廣州案嫌疑人歐某,因個人賭博輸錢而心生不忿;長沙案嫌疑人陳永森,動機則更為簡單,因未找到工作有了“搞點事然后去坐牢蹭飯”的念頭。媒體統計,今年國內已發生5起公交縱火案,縱火者動機雖不同,但常見字眼為:厭世、悲觀、泄憤、遷怒。
公交縱火案這類報復社會型犯罪越來越多,表明大陸進入社會矛盾高發期,官員與司法腐敗、行政不作為、地方政府與民爭利、分配不公、貧富差距、環境糾紛、強拆征地等,都成為引發社會矛盾的溫床。從屠殺南平實驗小學小學生的鄭民生、制造撫州連環爆炸案的錢明奇,到公交車縱火的陳水總、包來旭、陳永森,都是生活在底層的弱者。
不可否認,這些人存在不同形式的人格障礙,但共同點是生活貧困,對未來無望。他們不是屢屢進行這種報復行為,而是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社會給他們的相對剝奪感超過一定限度,或挫折累積時間過長,才會引發攻擊社會的暴力事件。他們并不是“冤有頭、債有主”式地復仇,而是“報復社會”,把整個社會當作敵人,使所有人都可能成為被傷害對象。
對這類悲劇,只泛泛地反思社會責任難有根本改變。政府不僅要在事發后做好救火隊長,還要從源頭減少弱勢人群的被剝奪感。改革社會分配制度、提高勞動者收入、增加底層人群的社會保障、縮小貧富差距,雖不可能完全杜絕這類犯罪,但至少能減少走向這條犯罪道路的可能人群。
分配不公、物價瘋漲、社會保障不完備,讓底層民眾處在生活重壓中,如果對民眾訴求只采取壓制方式,等于在無限增加可能爆發極端暴力犯罪的人群。只有改革分配制度、加強社會保障,幫助弱勢人群解決民生難題,保障所有人的生存權,維護所有人的人格尊嚴,才能釋放底層民眾的不良情緒。
健全法制、保障人權,保證民眾訴求有合法途徑得到回應與解決,對減少報復型犯罪極為重要。當社會中有法不依、違法不究、以權壓法、知法犯法的現象越來越多時,加劇社會沖突的可能性就越大。
地方政府與司法機關對民眾合理訴求要盡快解決,對不合理的訴求,也需做好心理引導,使之轉化為社會間的良性互動,避免制造民眾與政府或司法部門的敵對情緒。如果底層人群有了通暢的訴求表達渠道,如果民眾能及時得到法律和社會救助,報復型犯罪的人群也會大大減少。
社會轉型讓越來越多的人失去“單位”庇護,又極難感受到來自社會的關懷,這也是導致報復社會型犯罪增加的原因。只有主動培育更多社會自治組織,才有助于提高公民個人的自治能力。社會組織可以讓沒有職業或生活保障的民眾獲得心靈歸屬感,能增加個人與社會對話機會,或成為底層民眾的代言人,成為協調社會矛盾的中間機構,這都是化解報復社會型犯罪的社會機制。
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報復社會犯罪的受害者,這種悲劇在警醒每個人。對普通民眾來說,善待生活中的弱者;對制度來說,保證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和尊嚴;對政府與司法來說,確保社會公平正義,這些都能減少報復社會型犯罪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