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桃,徐玲芬,顧菊觀
(湖州市中心醫院,浙江湖州 313000)
護理質量管理是護理管理的核心,護理質量控制是防范差錯、事故和確保護理質量必不可少的措施。控制理論是指管理人員為了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對下屬工作人員的實際工作進行測量、衡量和評價,并采取相應措施糾正各種偏差的過程[1]。控制理論用于病區護理質量管理中主要是通過對護理的前饋控制、同期控制及反饋控制以達到對護理全過程全面控制,從而提高護理質量。2012年1月至10月,本院肝膽外科將控制理論用于病區護理質量管理中,取得了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質量管理方法
1.1.1 前饋控制 前饋控制又稱為預先控制,是指達成一項護理目標之前的前期準備工作。
1.1.1.1 強化質量管理意識 對全科護士進行質量安全教育和職業素質教育,學習質量標準,熟悉考評細則及獎懲辦法,并組織質量缺陷分析專題講座,從而提高護士將質量標準落實到護理工作中的自覺性。
1.1.1.2 規范護理行為 根據專科性質修訂和完善護理相關制度和規范,其中包括護理風險管理應急預案、護理質量管理流程、護患溝通規范、護士行為規范等。組織護士系統學習、演練和考核,促進護士在工作中規范護理行為,構建和諧的護患關系。
1.1.1.3 實施規范化培訓 采用“三基”培訓與專科知識培訓相結合的分層級培訓模式,對年輕護士強化“三基”培訓,對主管護師以上人員重點進行專科護理知識培訓,以提高護士的專業水平。
1.1.1.4 實施三級質控體系 成立護理質控小組,科室質量管理實行護士長-護理組長-護士三級負責制。護理質控小組對全科護理工作實行全方位監控。
1.1.2 同期控制 同期控制也稱為過程性控制或環節質量控制,具有監督和指導職能。同期控制是對護理工作進行過程的控制,主要由護士長-護理組長-護士三級負責完成。
1.1.2.1 人員調配 護士長合理調配科內人員,根據收治患者的病情輕重程度、工作量大小實行彈性排班,新老搭配,相互監督、相互促進,強化護理規范操作,培養良好的、規范的操作習慣(如手衛生的落實、各項護理操作的核對、各種安全標識的使用等)。
1.1.2.2 護理督查 針對質量管理的關鍵點重點督查,關鍵點包括重點制度、重點患者、重點人員、重點環節、重點時間等,采用常規檢查與突擊檢查相結合。護士長每天利用晨、晚間交接班加強病房巡視,評估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危重患者護理、病房管理等護理質量,評價護士執行的護理措施是否正確有效,及時與患者和家屬溝通,發現問題,及時指正。
1.1.2.3 充分發揮護理質控小組和護士的管理作用 護理質控小組每周對護理質量進行全面檢查,分析問題存在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科內備有“護士分工自查登記本”,每人分工自查,收集科內存在問題,及時整改;利用每季理論考試機會,要求每人書面提出科內存在的質量管理問題,從中找出共性問題,為持續質量改進提供依據。
1.1.3 反饋控制 反饋控制又稱為事后控制,護理質量的反饋控制主要是指對護理質量進行全面檢查后,對存在問題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并予以整改。患者床單位不潔、護理體位不符病情、輸液滴速過快或過慢、管道標識脫落等護理不到位的個性問題,需及時整改。限期整改護理管理中的共性問題,如健康教育、護理書寫、藥品管理等存在的問題,需組織科室人員進行討論,分析原因,制定整改計劃,予以持續質量改進,并及時評價。
1.2 評價
1.2.1 評價指標
1.2.1.1 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價 采用本院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內容包括患者住院環境、護理服務、護理技術、健康教育、心理疏導、身體舒適護理、生活護理7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從非常不滿意到非常滿意分別為1~5分,分數越高表明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越高。住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預評價經過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Cronbach’s α系數為0.841~0.877,重測信度0.791~0.836,內容效度CVI值為0.91。
1.2.1.2 護士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價 參照Mueller/Mccloskey滿意度調查表(MMSS)[2],結合本科特點,自行設計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問卷由5個維度20條目組成,維度包括休息時間、工作成就感、人際關系、工作壓力、安全感,每條目從非常不滿意到滿意分別計1~5分。護士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價表預評價經過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Cronbach’s α系數為0.839~0.885,重測信度為0.797~0.824,內容效度CVI值為0.93。
1.2.1.3 護理質量評價 對科室基礎護理、專科護理、危重癥患者護理、護理記錄、急救器械和藥品、病房管理、護理安全7方面進行檢查,每項滿分均為100分,共700分,進行護理質量評價計分時,總分匯總后換算成100分制計算。
1.2.2 評價方法 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價:從本科存檔的出院患者滿意度調查表中抽取200份,其中2011年1月至10月抽取100份(每月抽取10份)、2012年1月至10月抽取100份(每月抽取10份)。護士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評價:由護士長對科室16名護士在應用控制理論進行護理質量管理前后作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填寫。護理質量評價:由質控小組成員在應用控制理論進行護理質量管理后6個月每月1次檢查評價護理質量。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輸入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
2.1 控制理論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前后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見表1。應用改進管理模式后,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提高,與應用前比較,t=18.64,P<0.05。

表1 控制理論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前后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分)
2.2 控制理論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前后護士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 見表2。應用改進管理模式后,護士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各項得分提高,經與應用前比較,t=2.588,P<0.05。

表2 控制理論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前后護士對護理工作滿意度比較分)
2.3 控制理論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前后護理質量評價比較 經質控小組成員在應用控制理論前后每月1次的護理質量評價顯示,應用前6次護理質量總評分為(75.13±5.42)分,應用后6次護理質量總評分為(79.61±4.57)分,經比較,t=5.287,P<0.05。
3.1 應用控制理論進行護理質量管理能提高患者滿意度 患者滿意度作為一項質量管理評價方法,是最有說服力的護理質量評價指標[3]。表1顯示,控制理論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后,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原因可能是控制理論的應用不但有利于護理質量的提高,更是護理安全的保證;同時管理實施護士長-護理組長-護士三級負責制,各層次分別開展質控活動的過程中,增加了護患溝通的力度,有利于護患關系的和諧發展,從而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和滿意度[3]。在各項患者滿意度的指標中,健康教育的滿意度提升幅度最快,由改進前的(3.36±1.66)分增加到改進后的(4.53±0.60)分,從該項指標中,可以看出患者對促進健康的方法非常重視,同時,也對護士的專科知識掌握要求更高,作為基層管理者需更加重視護士的專科知識培訓,提升護士的專科護理水平及健康教育能力。
3.2 應用控制理論進行護理質量管理能提高護士的滿意度 表2顯示,控制理論應用于護理質量管理后,提高了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在各項護理工作滿意度的指標中,護士的工作成就感明顯增強。原因分析,可能是護理管理強調人性化管理為主,病區護理質量管理中通過全員參與護理質量管理,大大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積極性[4,5];同時護士長通過彈性排班,減輕了護士的工作壓力,保證了一定的休息時間[6],通過護士新老搭配,保證了護理安全,從而提高了護士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3.3 應用控制理論進行護理質量管理能提高病區護理質量 任何一項護理目標的達成依賴于全科的護士,只有護士將質量標準自覺落實到護理工作中,護理目標才能高效、高質的完成。前饋控制中通過組織護士對質量標準的學習、實施和考核,強化了護士參與質量管理的意識,使質量控制呈現出凡事有人負責、有章可循,使各項工作始終處于受控狀態[7],因此,有利于護士在工作中自覺按照質量標準落實每項治療和護理,使護理質量的提高得到了有效保證。同時,利用同期控制的監督和指導職能,使得在護理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問題、糾正偏差[8]。最后,通過護理質量的反饋控制,對護理質量檢查后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信息反饋、分析原因、積極整改,從而使護理質量不斷提高。本研究結果顯示,改進管理模式前護理質量總評分為(75.13±5.42)分,實施改進管理模式后護理質量總評分為(79.61±4.5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考文獻:
[1] 姜小鷹.護理管理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76-178.
[2] Mueller CW.McCloskey JC.Nurses job satisfaction:a proposed measure[J].Nursing Research,1990,39(2):113-117.
[3] 董春花,黃米娜.患者滿意度調查在手術室護理質量管理中的運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2,14(8):354.
[4] 程麗麗,潘紅英,朱紅芳.分層次管理在護理單元質量控制中的應用體會[J].護理與康復,2012,11(7):673-675.
[5] 葉妙滿.參與管理模式在科室護理質量控制中的應用及體會[J].護理與康復,2010,9(2):160-161.
[6] 楊群智.人力資源優化配置在護理工作中的實施[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3B):64-65.
[7] 李艷華,汪君,謝紅珍,等.三級質控體系在圍術期護理流程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學報,2009,16(7B):29.
[8] 吳旭麗,王惠琴.細節管理在護理安全管理中的實施與效果評價[J].護理與康復,2010,9(8):71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