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君妃,王亞蓮,馬立海
(新昌縣中醫院,浙江新昌 312500)
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而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以夏秋兩季最為多見[1]。小兒脾胃虛弱,加之寒暖不能自調,飲食不能自節,凡外感六淫、內傷飲食均可損傷脾胃。脾運困頓,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清濁不分,而成泄瀉[2]。溫中止瀉散是本院名中醫的經驗方,適用于各證型泄瀉患兒。溫中止瀉散穴位貼敷佐治小兒泄瀉,使中藥性味功能與神闕穴的經絡作用有機結合,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2011年2月至2012年12月,本院兒科采用溫中止瀉散貼敷神闕穴治療小兒泄瀉,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患兒診斷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小兒泄瀉診斷標準[3];家長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有其他嚴重疾病,包括肝腎功能異常、心臟疾病、惡性腫瘤等;對所用抗生素及中藥過敏者;家長未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兒。符合納入標準的患兒112例,按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6例。對照組男38例、女18例,年齡1~9歲;觀察組男41例、女15例,年齡1~10歲。兩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西醫常規治療,以預防脫水、糾正脫水、繼續飲食、合理用藥為治療原則。采用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輸液糾正脫水,根據大便常規或大便培養選用抗生素(頭孢呋辛鈉5 mg/kg 靜脈滴注2次/d;頭孢曲松鈉20~80 mg/kg 靜脈滴注1次/d),適時選用蒙脫石散+雙歧桿菌四連活菌片口服3次/d,連用3 d為1療程。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溫中止瀉散貼敷神闕穴。溫中止瀉散方藥組成:肉桂3 g、公丁香3 g、石榴皮3 g、五倍子3 g各等份,混合研成細末,過100目篩備用。每次取方藥3 g,用溫醋調成糊狀,用薄棉紙包裹;用溫水清潔患兒臍部,待干,將藥物敷于神闕穴,并以一次性透明敷貼固定,注明敷貼的日期、時間。敷貼24 h更換1次,連用3 d。
1.3 評價標準 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泄瀉的療效標準[3],治愈:大便成形,全身癥狀消失,大便鏡檢無異常,病原學檢查陰性;好轉:大便次數及水分減少,全身癥狀改善,大便鏡檢脂肪球或紅白細胞偶見;未愈:大便次數及水分未改善或癥狀加重。觀察組貼敷處皮膚不良反應包括發紅、發癢及燒灼感等。
1.4 統計學方法 所獲數據輸入SPSS 17.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x2檢驗。
2.1 兩組小兒治療效果比較 見表1。兩組有效率比較,x2=11.72,P<0.01。

表1 兩組小兒治療效果比較
2.2 觀察組貼敷局部不良反應情況 8例<1歲的患兒貼敷局部出現皮膚潮紅,但無糜爛,停止貼敷后1~2 d 恢復正常。
3.1 溫中止瀉散貼敷神闕穴治療小兒泄瀉的機理及效果 溫中止瀉散方中肉桂溫補脾腎,消散陰寒,溫經通脈;公丁香入肺、脾、胃、腎四經,緩解腹部氣脹,增強消化能力;石榴皮入大腸、腎二經,治久瀉、久痢;五倍子歸肺、大腸、腎經,能抗菌、解毒。神闕穴即臍中的穴位,是任脈的要穴,為先天之結締、后天之氣舍[4],神闕穴為先天賦予生命之根蒂,根據經絡理論,臍為任、督、沖三脈相會之鄉,又與脾、胃、腎、心等經脈相關,因而聯系全身經脈,通過經脈之氣交通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及皮肉筋膜,具有補益氣血、健脾和胃、消食導滯等作用[5]。表1顯示,觀察組采用溫中止瀉散穴位貼敷輔助西醫治療3 d 后,泄瀉治愈率為 75.0%,明顯高于對照組,說明溫中止瀉散穴位貼敷佐治小兒泄瀉具有顯著治療效果。
3.2 溫中止瀉散貼敷神闕穴的護理要點 注意飲食調理,進清淡、易消化飲食,少食多餐,多飲開水,不食生冷、油膩、不易消化之品;注意起居及氣候變化,防止感受外邪、腹部受涼;貼敷期間患兒如有哭鬧,注意是否與中藥貼敷處皮膚刺激有關,如與中藥貼敷有關要查找原因,并報告醫生;更換中藥敷貼時,用溫水拭凈貼敷部位,觀察皮膚有無破損、皮疹、水皰,如出現點狀或片狀紅疹、患兒癢痛明顯則停止貼敷,停藥后癥狀可自行消除;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每次便后用溫水清洗臀部,必要時局部涂氧化鋅軟膏,防止發生紅臀;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早發現泄瀉險證、變證,一旦出現異常立即報告醫生。
參考文獻:
[1] 智日進.中藥敷臍治療小兒泄瀉[J].中國保健,2008,16(26):1396-1397.
[2] 魏麗華.健脾利濕法治療小兒泄瀉80例臨床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12,47(12):897.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兒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79.
[4] 陳建飛,王嘉軒,陳炳.中藥穴位貼敷神闕穴治療腦卒中后便秘的效果觀察[J].護理與康復,2012,11(10):991-992.
[5] 任獻青,黃甡.暖臍散貼敷神闕穴配合中藥口服治療小兒泄瀉53例[J].山西中醫,2008,24(6):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