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燕 生, 李 東, 燕 飛
(1.四川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2.龔嘴水力發電總廠,四川 樂山 614900)
水輪發電機組振動是機組運行中一種非常有害的現象,它嚴重影響機組的供電質量,威脅著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和使用壽命[1]。機組振動按照振源分為水力、機械和電氣,其振動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幾種振源同時存在,需要分清主次關系;既有個別部件振動,又有部件的耦聯振動;既有迫振和共振,又有倍頻共振和自激振動[2]。目前,解決機組振動問題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在設計方面,以理論研究為基礎,優化改進結構、水力、電磁設計以減少振動對機組運行穩定性的影響;二是在制造和安裝方面,采用新材料、新工藝和先進制造技術,優化安裝工藝,減少機組轉動部件的不平衡重量,從而提高運行穩定性;三是在運行方面,通過原型觀測或機組狀態監測,如機組各部位振動監測、發電機氣隙監測、水輪機空蝕監測和壓力脈動監測等[2],為解決機組振動提供依據;四是在檢修和試驗方面,在變轉速、變負荷、變勵磁和調相等工況下,測量機組各部件振幅、頻率、周期和相位等,運用時域波形分析法[3]、FFT變換等對機組振動進行分析,并通過水輪機尾水管補氣,減小或消除轉子質量不平衡[4]等方法加以解決。實踐證明這些方法較好地解決了實際生產中發生的機組振動問題。
針對增容改造后的龔嘴水電站2F水輪發電機組(以下簡稱2F機組)仍存在較大振動問題,本文通過對未補氣和補氣條件下穩定性試驗數據的分析,并與實際運行數據進行分析對比,探討解決該型機組振動的辦法并提出意見和建議。
龔嘴水電站投產30多年來,水輪機過流部件磨損嚴重,轉輪、頂蓋、底環、導葉等主要部件的汽蝕嚴重部位的坑穴深度達到10 mm左右;轉輪葉片、導葉出水邊磨成刃口,止漏環間隙由2 mm磨大至20 mm,使機組停機漏水嚴重,水輪機最高效率從90%下降到86%左右,汛期單機最大負荷下降到85 MW左右。在運行過程中曾發生過轉輪葉片斷裂、轉輪泄水錐脫落、轉輪上止漏環脫落等嚴重威脅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的事故,長期無法滿足安全經濟運行的需要。為此,龔嘴水電站實施了水輪發電機組的增容改造,2002年11月至2012年03月,龔嘴水電站先后對全部水輪發電機組進行了增容改造,表1是改造前后水輪發電機組參數的對比表。
龔嘴水電站2F機組的改造是在對已改造的1F、5F機組改進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增加了大軸中心自然補氣裝置;二是增設了尾水錐管射流補氣裝置;三是增加了轉輪與頂蓋上止漏環間隙的高度,上止漏環間隙增加0.5 mm;四是減小了轉輪泄水孔排水面積與上止漏環縫隙面積比值。但是,增容改造后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空載運行時勵磁滑環擺度較大;第二頂蓋振動較大且振動負荷區間較大等,影響了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并使其優越的調節性不能正常發揮。

表1 龔嘴水電站增容改造前后機組參數對比
針對龔嘴水電站2F機組振動情況,由四川電力調整試驗研究所進行了機組穩定性試驗。
龔嘴水電站穩定性試驗測量部位:①滑環、下導、水導擺度測量;②上機架、下機架、頂蓋和尾水門+X、+Y方位的水平、垂直振動;③蝸殼壓力、尾水管壓力脈動測量;④水輪發電機組電壓、功率、導葉開度、上/下游水位等。
龔嘴水電站穩定性試驗監測項目及內容如下:①啟動和停機試驗;②變轉速試驗:在各轉速下測量相關部位擺度和振動,檢查轉子質量不平衡;③變勵磁試驗:在不同空載額定電壓條件下測量各部位擺度和振動,檢查轉子的磁力不平衡;④帶負荷試驗:以每10 MW一個測點,在各負荷工況下測量機組相關部位擺度和振動。并進行補氣條件下的上述試驗。
圖1是2F機組變轉速試驗時,在各轉速下,滑環、下導軸承、水導軸承處X、Y方位擺度的通頻幅值變化趨勢。圖2是在各轉速下,上機架、下機架和頂蓋的水平、垂直方向振動通頻幅值變化趨勢。

圖1 2 F水輪發電機組變轉速過程各部位擺度趨勢

圖2 2F水輪發電機組變轉速過程各部位振動趨勢
在試驗時2F機組轉速<50%ne時滑環擺度幅值較大,由圖1可知,各部位擺度隨轉速的增加而減小,但減小幅值不明顯,其中,滑環處擺度值較大,在100%額定轉速時,滑環X方向擺度約1 145 μm,轉頻分量523 μm,頻譜分析顯示存在幅值為189 μm的兩倍頻分量。下導擺度變化規律與滑環基本相同,但是幅值減少較小。圖2所示上、下機架垂直振動幅值隨轉速增加并不顯著,但是水平振動變化比較大。筆者認為:上述擺度和振動是滑環與主軸的對中不良所致。
由圖1水導軸承處+X、+Y方位擺度隨轉速增加均呈增加趨勢,增加值分別為79 μm、71 μm。圖2中,頂蓋的水平和垂直振動均隨轉速明顯增加,100%ne水平振動值較75%ne增加了2.27倍,垂直振動增加了3倍。尾水門水平振動也較大,振動頻率主要集中在0.5 Hz(0.34倍轉頻)附近,顯然這是由于水輪機不在最優工況,導葉開度較小,轉輪進口水流為非無撞擊進口,出口水流也不是法向出口,水流流態紊亂引起振動。
在變勵磁試驗中2F機組各部位擺度和振動隨勵磁電壓的變化趨勢如圖3、圖4所示。隨發電機勵磁電壓的增加,滑環、下導的擺度幅值及上、下機架的水平振動通頻幅值均有明顯的增大,水導擺度和頂蓋振動均變化很小。說明發電機存在一定程度的磁拉力不平衡。

圖3 2 F水輪發電機組變勵磁試驗各部位擺度趨勢圖

圖4 2 F水輪發電機組變勵磁試驗各部位振動趨勢

圖5 2 F機組補氣前60 MW工況時上導+X擺度頂蓋+Y垂直振動、尾水門振動頻譜圖
圖5是龔嘴2F機組未補氣狀態下且功率為60 MW工況時的頻譜圖,從上至下依次為上導擺度、頂蓋垂直振動、尾水門振動;圖6是補氣狀態下相同工況相同測點的頻譜圖。限于篇幅,將10~110 MW各工況下的各測點的0.3、1、2、3、4倍轉頻及以上轉頻和相應振幅的統計得到表2~4。機組轉頻值為1.47 Hz。

圖6 2 F機組補氣后60 MW工況時上導+X擺度、頂蓋+Y垂直振動、尾水門振動頻譜圖
由表2可知,補氣前上導處1倍轉頻的最大幅值出現在10~30 MW負荷區,振幅值為610~680 μm,40 MW以后隨著負荷的增加而逐漸減少,最小振幅為170 μm。補氣后,上導處1、2倍頻振幅的規律沒有顯著變化。其次,在0.3~0.4倍頻下,負荷為30、40、70、80、90 MW時上導振擺較大,其中在70、80 MW負荷時振幅最大,達到500μm、610μm,補氣后振幅減小不顯著。根據國內外多年的工程實踐,一般在導葉開度為40%~70%,或最優流量的30%~80%范圍時,尾水管中會出現低頻渦帶[5]。由此可知,2F機組存在低頻渦帶引起的振動。

表2 2 F機變負荷試驗上導擺度頻譜統計表 (單位:負荷/MW,振幅μm,轉頻Hz)

表3 2 F變負荷試驗頂蓋Y向垂直振動頻譜統計表 (單位:負荷/MW,振幅μm,轉頻Hz)

表4 2#變負荷試驗尾水門振動頻譜統計表 (單位:負荷/MW,振幅μm,轉頻Hz)
根據資料[5],國外有制造廠建議將混流式水輪機運行范圍大致分成A、B、C、D四個區,A區為極低負荷運行區;B區為低部分負荷運行區,其振動主要與尾水管的旋轉渦帶有關,高部分負荷運行區,在不同水頭最優流量的65%~90%工況,可發現高于轉頻的壓力脈動存在于整個流道中,其頻率常為1~5倍轉頻,且比較穩定;C區又分為最優效率運行區和滿負荷運行區;D區為超負荷運行區[5]。由表3可知,在0.3倍轉頻附近,補氣前后最大振幅均出現在30、40、50 MW負荷段,振幅為27 μm、12.5 μm、16.5 μm,約為其它負荷段的2~10倍,補氣后振幅還有明顯增加,其特征與B區低部分負荷運行特征比較接近,判斷其振動是由尾水渦帶造成的。
另外,1倍頻的振動,補氣前后較大振動值均出現在10~50、80、90 MW區域(72.7%~81.8%負荷段),振動規律和振幅無明顯變化。2倍頻的振動,補氣前后在10~50 MW負荷區間振幅相對較大,其它負荷區振動較小。3倍頻和高倍頻振動的規律與2倍頻振動基本一致。上述2F機組振動現象與前述高部分負荷運行區的振動特征比較吻合。
此外補氣前后頂蓋垂直振動的變化規律基本相同,且存在0.67倍頻和1.36倍頻的振動,振動頻率無明顯的規律。
由表4可知,補氣前尾水門處的0.3倍頻振動在10~90 MW負荷區較大,振幅為210~700 μm,最大振幅出現在80 MW處;補氣后振動規律與補前基本相同,振幅為210~650 μm,最大振幅在40 MW處;機組負荷在100、110 MW區間,振幅減小2倍以上。0.68倍頻振動規律與0.3倍頻基本相同,僅振幅減小。在10~60 MW負荷區,1倍頻振動振幅為60~100 μm,70~90 MW負荷區振幅為10~20 μm,100~110 MW負荷區最小;2、3、4及以上倍頻的振動,隨倍頻數的增加其振動區間逐漸減小,且振幅也隨之減小。補氣后,振動的負荷區間縮小到10~50 MW,且振幅隨倍頻數增加而減小。
上述分析可見,尾水管內存在0.3倍頻左右的低頻渦帶,也證實了低部分負荷區的振動與渦帶有關。此外機組在100~110 MW負荷區運行較為穩定,穩定運行區范圍較小且偏高。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在70%~75%負荷區,渦帶與機組同心同向,無螺旋,壓力脈動很小,對機組運行無擾動[5],而龔嘴2F機組在64%~73%負荷區振幅為最大值,補氣后最大振幅移至45%以下負荷區。
對2 F機組采取補氣措施后,通過調看2012下半年2 F機組的擺度和振動數據,其擺度測量部位為滑環、下導和水導的XY向等6個測點,振動測量部位為上機架、下機架、頂蓋的X、Y和垂直方向等9個測點,共計104 280條記錄,其有效記錄104 122條,各個測點有效記錄在6 900條左右,由各負荷區各測點振動平均值得出圖7。
由記錄可知,2F機組有94.26%的時間運行在90 MW及以上負荷區,運行穩定性較好。由圖7可見,在≤72.7%負荷區頂蓋垂直振動數據失真,頂蓋水平、上機架垂直和下機架水平振動平均值均超過《規范》[6]規定的允許值0.11 mm,特別是頂蓋水平振動值大大超過允許值,達到300~390 μm。
通過對機組穩定性試驗和實際運行數據的分析,筆者認為2F機組擺度和振動超標的主要原因是:
(1)變轉速試驗滑環處擺度達到 1.045~1.278 mm,為[6]規定發電機集電環允許絕對擺度值0.5 mm的2倍以上,可能是主軸、勵磁機軸線不正或滑環橢圓等因素引起,建議調整勵磁軸線擺度,或測量勵磁滑環的圓度與同軸度,并加以修復。
另外,在變轉速試驗中,頂蓋、尾水門振動均呈增加趨勢,其原因是水輪機導葉開度較小,轉輪進、出口為非最優工況,水流流態紊亂從而引起振動。
(2)隨著勵磁電流增加,滑環、下機架擺度以及上、下機架水平振動均呈現增大趨勢,且擺度超過[6]允許值0.08 mm和0.11 mm,說明機組存在一定的電磁力不平衡。需對定、轉子空氣間隙和轉子繞組匝間短路情況做進一步排查。
(3)變負荷試驗說明:尾水管內除存在27.3%~45.5%負荷區低頻渦帶振動,還存在72.7%~81.8%高部分負荷區的振動。補氣對消除高部分負荷的振動效果較好,對低部分負荷區振動效果較差。尾水門處測得振動與頂蓋測振情況較為一致,低頻渦帶振動區范圍較大,為0~81.8%負荷區。
(4)試驗和實際運行記錄表明,2F機組基本上只能運行在81.8%以上負荷區,否則振動就十分嚴重,使水輪發電機組優越的調節性能受到極大限制。建議對2F機組做調相運行工況試驗,進一步確認機組振動是由水力不平衡,還是電氣不平衡引起的。
(5)通過對運行記錄分析,筆者認為水輪機的水力設計較為偏重能量指標,使其結構強度降低,導致振動加劇,建議對水輪機轉輪進行建模仿真優化水力設計,進行必要的技術改造,以改善水輪機穩定性和調節性能。
參考文獻:
[1] 閻宗國等,水輪發電機組轉子動平衡試驗[J]. 水力發電學報,2012,31(2):235-239.
[2] 馬震岳、董 新.水電站機組及廠房振動的研究與治理[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156-157
[3] 姚大坤、鄒經湘、胡建文,水輪發電機轉子動平衡時-頻分析[J].水力發電,2005,31(8):56-58
[4] 劉保生、姚大坤、胡建文,動平衡消除水輪發電機振動故障[J].大電機技術,2005,3:5-8
[5] 王玲花, 水輪發電機組振動及分析[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11.37-38,51-53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GB/T8564-2003《水輪發電機組安裝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