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玉 平, 彭 勇
(中國水利水電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81)
上阿特巴拉水電站工程位于蘇丹東南部的蘇丹、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里亞三國交界處,項目由Rumela樞紐和Burdana樞紐組成,Rumela樞紐位于Upper Atbara河上,Burdana樞紐位于Setit河上;在項目下游20 km處Upper Atbara河與Setit河交匯后匯入尼羅河。
Upper Atbara施工區位于半干旱氣候區,越往北方氣候越干旱。施工區內,雨季從六月份持續到十月份,七月和八月雨量最大。水文資料顯示,本地區平均日最大降雨量為157 mm。
Rumela 壩址位于努比亞地層中約100 m寬的峽谷中,兩側為20 m高的懸崖。河岸為連續的砂巖和泥巖,其中含有玄武巖巖墻。右岸可見一條較大的中坡地帶,由粉土和細砂構成。
筆者主要介紹了Rumela右岸廠房基坑減壓井方案的設計。
Rumela廠房基坑面積約為19 000 m2,基坑深約50 m。通過對百年一遇工況下進行的穩定計算,發現此工況下揚壓力可能會對基礎產生破壞,因此,必須考慮基坑滲水,降低滲透壓力。
在減壓井布置前,基坑內已經布置了完整的地表排水系統,但是基坑滲水仍然嚴重。為降低地下水滲水壓力,原設計方案是在基坑內布置一系列排水管,管道深入基礎1.5 m,然后在基礎表面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但是,鉆孔后降壓效果不明顯,多數孔位并未出水,因此而選用減壓井方案。
該工程地質條件復雜多變,壩址地層主要為泥巖和砂巖。但是,由于裂隙多而導致滲水嚴重。為了進一步了解基坑所處位置的地質條件,在基坑四周布置了鉆孔取芯,了解到的基坑地質條件大致如下:
基礎大面高程為451.8 m,基礎面以下3 m(高程451.8~448.8 m)為泥巖,泥巖滲透系數小于1×10-7m/s,可視為不透水層;高程448.8~440 m為砂巖,滲透系數為0.8×10-5m/s,可視為均質透水層;高程440 m以下為泥巖,為不透水層。地下水位高程為458.36 m。現河床水位高程為477 m,汛期河水位按百年一遇工況計算,河水最高水位為高程491 m。按照最不利情況考慮,假設汛期地下水位上漲14 m,即地下水位為高程472.36 m,按照此工況進行了以下計算。
根據水文地質條件,含水層承壓,為避免地下水透過泥巖裂隙滲透至基巖表面,設計降水水位為高程450.8 m(既基巖以下1 m),減壓井穿透整個砂巖透水層。計算模型為均值含水層承壓~潛水非完全井。
基坑為一個約150 m×130 m的矩形,故可以將基坑化為等效圓形直井進行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Q為基坑基礎涌水量,m3/s;k為滲透系數,m/s;H為含水層厚度,472.36-440=32.36(m);S為基坑降水深度,472.36-450.8=21.56(m);R為降水影響半徑,m;r0為基坑等效半徑,m;M為承壓水含水層厚度,448.8-440=8.8(m);h為降水面到承壓水含水層底板厚度,H-S=10.8(m)。
計算簡圖見圖1。

圖1 計算簡圖
相關參數計算:

計算公式為:
式中q為單井點抽水量,m3/d;l為過濾段浸沒長度, 2 m;r為過濾器半徑,0.06 m;q=1.8 m3/h。
n=Q/q=28.5/1.8=16(個)
考慮1.2的安全系數,n=1.2×16=20(個)。
整個廠房基坑一共布置了20個減壓井,沿基坑環形布置:左岸邊坡靠近河,在高程467~474 m馬道上布置了7個減壓井,右岸邊坡在高程467 m馬道上布置了4個減壓井,在上游邊坡高程465.2 m馬道上布置了5個減壓井,下游斜坡段在476 m高程布置了4個減壓井,鉆孔取芯也在四周各取一個,即PS1~PS4,后期作為地下水位監測井。根據設計計算,減壓井典型剖面見圖2。
減壓井施工流程見圖3。

圖2 減壓井典型斷面圖

圖3 減壓井施工流程圖
減壓井施工工藝與一般減壓井大致相同。鑒于巖石基礎與土壤基礎的不同,為方便施工,采取了以下措施。
鉆孔直接進行,不采取護壁措施。由于巖石基礎完整性好,在鉆孔過程中不容易出現塌孔現象,所以不需要實施護壁,如此實施,簡化了施工工藝,有效提高了鉆孔速度。
井管采用PVC(花)管。由于滲透水攜帶泥沙物質比較少,且因巖壁堅固,成井后對井管壁壓力小,不需要采用鋼管等材料,故選擇強度略高的PVC管即可滿足要求,從而降低了成本。
減壓井布置后,原先用于取芯所鉆的四個孔也在取芯之后可以起到監測孔的作用。日常監測中各個監測孔取得的水位見圖4~7。

圖4 廠房1號機組高程464 m馬道平臺減壓井水位圖

圖5 廠房2號機組高程467 m馬道平臺減壓井水位圖

圖6 廠房3號機組高程465.2 m馬道平臺減壓井水位圖

圖7 廠房4號機組尾水出水口高程467 m減壓井水位圖
觀測數據表明:降水效果明顯。另外,在基坑內也設置了監測孔用于監測基坑地下水位的變化情況。
施工過程中發現,減壓井實際出水量比計算值要大,分析其主要原因,除了滲透水外,由于基坑巖層復雜多變,層間裂隙發育良好,形成了完整的透水通道,導致減壓井實際涌水量偏大。在設計時考慮到了此問題,故選擇了排量為14 m3/h的潛水泵,能夠滿足現場排水要求。
減壓井的設置,有效地解決了Rumela廠房基坑滲水問題。該項目其他基坑采取了同樣的降水方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而為工程的安全施工提供了保證。另外,由于基礎巖石的風化和破碎,使得鉆孔可行,并沒有加大鉆孔的難度,而且巖石基礎相對于土壤基礎整體性要好,在鉆孔過程中不需要采取護壁措施,也沒有發生塌孔的現象,從而使鉆孔成井的施工效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及時解決了雨季施工安全的問題。
作者簡介:
譚玉平(1974-),男,湖北巴東人,副總工程師兼副分局長,高級工程師,從事水電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彭 勇(1980-),男,四川自貢人,項目總經理助理兼技術部主任,工程師,學士,從事水電工程施工技術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