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長江
摘 要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是我國為了培養具有較強實踐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而實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項目,對培養適應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對目前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歸納闡述,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構想。
關鍵詞 卓越工程師 工程實踐 自主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4 文獻標識碼:A
Consideration of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PAN Changjia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Jiangsu 223003)
Abstract "Excellent Engineers Education Training Program" is a project of major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cultivate a strong innovative ability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ining to adapt to China's economic restructuring of high-quality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personnel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process of "excellent engineers'" training and proposed the idea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excellent engineers; engineering practice; innovation
1 當前我國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1 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深度調整期,由于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足,在國際經濟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地位,企業創新能力亟待提高。然而,長期以來,由于體制的原因,我國企業作為人才使用主體基本不參與高校人才培養過程,導致人才培養質量與企業要求的脫節,主要原因在于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在總體上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不足,企業往往把接納學生實習視為一種負擔,推行校企聯合培養工程師過程中存在著顯著的困難和問題,難以滿足“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要求。同時,由于人才培養過程企業參與度不夠,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體與企業聯系不夠緊密,高校與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缺少互動交流機制,因此難以建立起高效的校企人才培養機制。
1.2 高校尚未完全擺脫傳統培養模式,培養質量未得到質的提升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人才培養體制注重基礎理論教學,對實踐教學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在學校學習過程中很少參與企業的生產和研發,培養模式單一,缺乏差別化個性化的培養機制和模式。目前我國工程師在大學期間主要進行工科基礎教育,而職業訓練不足,學生只有畢業后才能在企業實踐中逐漸積累工程實踐能力,造成高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實際需求之間的脫節。因此,高校“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必須擺脫傳統培養模式,改革現有人才培養模式,根據不同的應用領域和社會需求,實行差別化及個性化的人培養模式,從根本上提高“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
1.3 學生缺乏國際化視野,人文素質還有待提高
根據《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需要適應當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我國學生的母語不是英語,并且我國大學對外交流還不多,因此難以培養出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當今世界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個人想要獲得成功不僅需要具備扎實的科學知識,更需要具備豐富的人文素養。然而,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里,我國高等教育的定位是為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部門培養專業人才,相對忽略了對大學生尤其是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從而導致培養的學生創新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的不足,其文化素質和思想品德還有待提高。
2 提高卓越工程師培養質量的構想
2.1 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能力
為了適應當前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要具有國際化戰略的考慮,集中優勢資源培養工程技術人才,要按照國際工程師標準進行我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高校應該努力尋求同海內外政府、企業、教育及研究機構的合作機會,有條件的高校要適當擴大“卓越工程師”學生到國內外知名高校優勢學科進行短期交流學習的比例,特別是要進一步擴大教師和學生到全球500強知名企業實習實踐的比例,汲取國外優秀的辦學經驗,適當加強“卓越工程師”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培養,要更多地創造學生參與國家交流的機會;同時,要借鑒國際先進的辦學模式,努力改變現有的培養機制,聘請知名專家尤其是有經驗的工程技術專家參與課程建設與教學實踐。
2.2 著力提高工程實踐培養水平
根據教育部關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相關文件要求,“卓越工程師”培養的最根本任務是要培養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因此,“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要著力提高工程實踐的培養水平。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加大實踐類和工程應用類課程的比例;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專業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現場實踐教學并進行實際的工程訓練,加大工程實踐的學時比例,強化工程實踐和工程應用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以及教學內容、方法和組織形式上,強調對學生探索精神的培養,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大學生的科學實踐能力。在參與學生培養的主體方面,要讓企業積極參與到學生的培養實踐中,讓企業導師積極參與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指導,學生的畢業論文或者畢業設計要盡量結合企業實際技術改造或產品開發方面的課題,切實提升學生的解決世界問題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2.3 建立高素質教師隊伍
要采取引進與培養相結合的方式加強隊伍建設,聘請企業專家主講部分課程和參與學生畢業設計,大力提高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外聘教授的授課量。同時,要注重提高高校本身教師隊伍的素質,尤其是工程實踐能力,要定期組織相關老師實際參與企業相關項目及相關產品的開發過程,切實提高教師的工程實踐水平。建立校內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相結合的高水平工程教育師資隊伍,校內專職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都需要具有較高的工程實踐水平和經驗,并共同指導學生畢業設計、企業實習、工程訓練等實踐教學環節。
2.4 制定完善客觀的評價機制
要培養出未來的卓越工程師,必須超越目前的教學效果評價體系,形成以素質提升為本的適應新時期社會需求的評價體系并使之滲入整個培養過程。對評價機制的建立,要將主觀評價與客觀評價結合起來,評價不能只注重結果,也要注重過程,要結合多個因素(如教師評價、企業評價、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學業成績等)進行全面評價;同時,合理的評價體制需要將學校評價、企業評價與社會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學生畢業后,應跟蹤其職業生涯的發展歷程。為了保證評價的客觀性,在整個“卓越工程師”的培養過程中,要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建立原始學習材料檔案,用真實的數據來評價學生的整體素質,特別是各種工程實踐的數據,要充分結合學生參與各種實踐競賽和項目(如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等)的成績和畢業成績進行評價。
3 結語
卓越工程師培養是當今工程教育改革出現的新事物,提高卓越工程師的培養質量,必須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使學生具有較強的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建立真正的校企協作培養機制,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評價機制,培養出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師。
參考文獻
[1] 劉國繁,曾永衛.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教學質量保障和評價探索.中國高等教育,2011.21:25-26.
[2] 李書偉,劉紹娜.“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實踐教育的思考.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1.11:138-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