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午8點,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到達了法國北部小鎮阿布維爾。從火車站的天橋上,記者就能看到喬治?查理(下文稱查理)在遠遠地招手了。
查理是個地道的法國人,中國朋友們私下里都叫他查理老頭,其實他今年剛剛60出頭。查理跟記者握手時看似十分輕松,實則握力十足,頗有些大力金剛指的意思。
查理和妻子瑪汀住在一幢二層小樓里,藍色的大門上貼著一張略帶詼諧的小標牌:內有兇貓,請慎入。屋門右邊另有一道小門通向花園,門旁立著一張黑色木牌,上面用金筆赫然寫著:道可道,非常道。
拜到了一個好師父
查理已經教授中國武術40年了,在法國武術界地位無可撼動,弟子遍布全法以及歐美。追隨他幾十年的弟子們都會這樣說:“他是位真正的武術大師。他還是個很幽默的人,上課時經常把我們逗笑,隨后又會讓我們陷入思考。”
查理1950年出生在巴黎,4歲時,父母從中國帶來的一本畫冊,給了小查理關于中國最初的印象。如今,他仍記得自己第一次看到中國畫時是怎樣的驚奇,“怎么會有這樣一種畫,它與我平時看到的完全不同。”從此,中國的字畫、線裝書、工藝品成了他最著迷的東西。
8歲時查理開始學習柔道,10歲師從西方空手道先驅亨利?伯雷,后來又學了合氣道、跆拳道。15歲時,查理就成了一名跆拳道教練。與學員聊天時,他逐步了解到中國武術。那時的法國,中國武術鮮為人知,甚至沒有個專屬名稱,它曾被命名為“中國傳統拳擊”“中國瑜伽”“中國傳統體操”……
幸運的是,查理終于找到了一位師父,王澤民先生。第一次與王澤民見面時,查理驚訝于他的法語說得十分流利——在當時的法國,法語說得如此好的中國人很少見。“他非常禮貌、有教養、和藹可親。”王澤民生于一個富裕家庭,在國內讀的是天主教學校,當時在法國做進出口生意。王先生穿衣風格完全是法國化的,相當講究,除了在練功時穿中國長衫外,其他時候一直帶著領帶,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很商務”。
直到后來,查理才得知王澤民是葉問大師的私淑弟子,也是河北形意拳創始人王薌齋的弟子。查理笑稱:“我師父當年太低調了,這些事他從沒對我說過。”一會兒,他又佯裝抱怨地苦笑:“他的法語實在是太好了,不然我的漢語還能說得好點,不用像現在這樣一個一個字地往外蹦了。”
支撐中國武術的精神力量是中國哲學
從1973年起,查理開始一心練習中國武術。洪拳、詠春拳、北螳螂拳以及長棍、劍術、刀術、鐵扇功,他樣樣都很出色,太極功夫尤其爐火純青。
“師父在法國開有武館,收了不少徒弟,都是中國人。我剛去時,大家都不太接受我,覺得這個法國人就是來湊熱鬧的。”王家房子很大,弟子們并不總在武館練習,也在師父家里上課,天氣好時也會去巴黎市內的植物園。
查理拜師時,王澤民已60歲了。他不僅從不收查理的學費,還常請他吃飯。查理就只好送師父些小禮物以表感激。師父上課時會跟學生保持一定距離,雖和藹卻嚴肅,有點像中國傳統家庭的家長。說到這里查理笑了:“雖然師父很嚴格,可他上課時絕不會打人。”
王澤民先生退休時,盡管門中弟子很多,他最終決定把武館交給了查理。直到現在,查理依然輾轉法國各地教課。他拿出一張武館的照片給記者看,一群法國人正在習武,他們穿著中國功夫衫,系著習武腰帶,表情嚴肅而認真。
查理告訴記者:“我年輕時血氣方剛,學習了西方搏擊運動,也學了日本、韓國和越南的武術。西方搏擊總給人一種拼個你死我活的感覺,日韓武術更趨于軍事化,等級制度明顯。自從跟著師父學武后,我接觸到中國的武術和哲學思想,才開始意識到武術不是戰爭的藝術,而是和平的藝術。而且滲透著親情和禮義,比如說,一個中國的武功高手,本來能把對手擊倒在地,但他會點到為止。”
查理常常在嘴邊掛著“孔子說……老子說……淮南子說……”,然后才開始講自己的觀點。他最喜歡的中國哲學家是莊子,因為“莊子比老子更幽默”。
現代的文化大師中,查理喜歡林語堂,他認為林語堂的作品中既有一種獨特的智慧,又有著開放的精神。習武之人愛看的《水滸傳》《三國演義》他自然不會錯過。查理坦言,對西方人來說,《三國演義》要比《水滸傳》難讀得多,書中角色多,場景的變化又頻繁,還有令人眼花繚亂的計謀策略;但這本書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哲理,他卻常記于心中。這兩本書在法國推出了法語版連環畫套冊后,查理忙不迭地向弟子們推薦,希望他們能以這種輕松和親切的方式了解中國文化。
查理向記者感嘆道,中國既保留著它傳統的哲學思想,又擁有著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這很了不起。從沒來過中國大陸地區的他,提及中國給西方人留下的印象時很謹慎:“這是一個很大的國家,不同的地區之間已經存在著很多差異了,城市和農村之間又有很多差異,大部分西方人憑幾次旅游是很難對中國做出整體評價的。”很巧的是,從來沒聽說過“和諧社會”一說的他還特意用了“和諧”這個詞來形容中國。
按中國規矩做事
當記者最初得知查理是當年英法聯軍統帥戈登的后人時,忍不住“啊”了一聲,驚訝之情溢于言表。查理笑了:“幸好這親屬關系不太近。”追溯起來,喬治?戈登是查理曾祖母的小叔子。
查理做得一手好中國菜。提及自己最喜歡的中國菜,查理笑著說他和毛主席有同樣的口味,都愛吃紅燒肉;此外,讓“滴辣不沾”的法國人望而卻步的麻婆豆腐也是他的最愛。當記者好奇地問到他為什么對中國廚藝如此在行時,查理爽朗地笑了:“如果有一件事情能讓你熱愛50年,你也一定會愛屋及烏!”
查理對中國文化的熱愛,也回贈給他一份大禮:一段美好姻緣。妻子瑪汀說,當年她看了一場關于功夫的電影,決心要學中國功夫。那會兒,查理的武館還在發小廣告,他們就這樣邂逅了。
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查理雖然友善和氣,但總是一臉嚴肅,對瑪汀更是說一不二,就像是嚴格按照中國規矩行事的大男人。但相熟之后,就知道他不但下廚燒菜,還兼管采購菜蔬和貓狗零食。記者曾經懷疑,這位人前的“嚴管妻”,難道是個人后的“妻管嚴”?還真別說,這有時也是個中國規矩。
最近,查理正忙著一件事。一戰時,有許多中國人赴法援助歐洲戰場。當時戰亂與疾病肆虐,不少中國士兵犧牲了,僅有一小部分活下來,從此生活在異國他鄉。今年恰逢一戰百年,查理在法國做了許多調查,“這段歷史已經漸漸被人淡忘了。我希望能讓更多的法國人記起那些曾在法蘭西大地上為世界和平流血的中國士兵。”他還感慨道:“在一座公墓里,我看到有一個中國士兵的墓碑孤零零地立著,有人在它周圍特地種上了一圈竹子,看上去很特別,很美。”
對于查理這樣一個愛武之人來說,心中有江湖時,普天之下盡為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