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飛
摘 要 中國特色道路給高校大學制度帶來了方向,使得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帶有中國特殊政治體制的色彩。本文分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的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改進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 中國特色 大學 學術自由 大學精神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GUO Fei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3)
Abstract Road to the univers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rought college orientation, m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in China's special political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our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Key words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llege; academic freedom; university spirit
1 何謂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色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實踐特色;二是民族特色;三是時代特色。這三個方面的特色,是科學社會主義在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吸收實踐經驗、融入民族傳統、反映時代要求的必然表現。正是因為有這樣的特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表現出獨特的魅力,體現出特有的生機。
我國正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初級階段,體制轉軌、社會轉型、市場規則很不完善、政府改革尚未完成。政府作為發展管理主體面臨各種矛盾和問題,政府主導的管理活動一定程度上達到了預期目標,也有較高的效率,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如生態問題、貧富分化、社會保障等。近年來許多公眾批評我國現代大學制度難以培養人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的大學教育無用且失敗,也給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帶來挑戰。
2 中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面臨的問題
2.1 行政管控學術,高校與政府關系沒有厘清
我國現代大學制度與中國特色中的政治和經濟密切相關,這兩個層面的問題事實上都體現出我國大學制度的中央集權和國家管控。中國政治思想一直以來都是強調“大一統”的中央集權,而延續到高校便是中央管控下的行政,行政管控下的學術;這個體制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高校行政與學術兩股力量之間張力的根源。因而,“中國特色”并非僅僅是轉型中國的經濟、政治特點,更是各個領域的某種延續,現代大學制度便是其中一個例子。
我國獨特的政治制度,深深地影響大學的管理。在我國各個高校和學院中,行政為主、等級特權、形式主義等“官場習慣”還不同程度存在,有的還相當嚴重。高校本崇尚自由、學術、獨立,但目前行政管控學術,大學與政府關系不暢導致權力埋沒了學術,規則影響了效率。理想的行政與學術關系是行政服務于學術,行政促進學術,但許多高校資源掌握在行政人員手中,課題經費是否批準在于院長、書記甚至官員的一句話,而這些行政官員并沒有專業的知識背景,往往不能很好地解決學術問題。面對學術問題,單純依靠政府職能不但不能解決,反而浪費資源、降低效率。由于政府和高校的性質不同,中國特色政治文化在高校中會產生巨大的低效與浪費現象,這也是高校教授、學生的無奈之處。
2.2 偏向理論,缺乏實踐——以中日對比為例
日本是最注重教育質量的國家之一,其教育是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項目。面對全球化的沖擊,日本采取實踐性極強的教育方針,日本高校專業的選擇和課程的設置,以國家、社會發展趨勢為大方向,盡最大努力培養學生、輸出人才。
以機械行業的標志性學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例,如日本鹿兒島大學,其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教學計劃分為同時教育、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大部分。就專業教育課程而言,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包括必修、專業選修A類和專業選修B類,前者大部分是機械工程類別,后者為工程學類別。學生修滿學分方可畢業。我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一般分為兩大部分——理論教學和動手實踐。理論教學中,學生必修的課程有公共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如數學、物理的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等)、專業必修課(如機械制造及其自動化技術、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設備等)、專業選修課。在實踐教學方面,這部分課程體現在實驗、設計和畢業設計三個模塊,就課程實驗而言,實踐性、操作性較弱,難以真正達到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效果。盡管三大部分在教學中所占的時間不少,但實效不強,實驗課和畢業設計往往是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按部就班完成任務,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日本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課程設置十分明確,實用性強。學校高度重視專業教育,提供良好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支持,學校幫助學生完成大量的實踐課程并提供實習資源,在幫助、鍛煉學生的同時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
而我國的現代大學制度主要體現在理論教學方面,即使是高校理工科專業也缺乏實用性。
2.3 全球化、信息化帶來了思想挑戰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國網民規模達5.91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656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4.1% ,大專以及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網民將近1.2億。在大學生群體中,網絡普及率接近百分之百,大學生成為網絡世界必不可少的參與者,以手機上網為顯著特色,大學生幾乎人人、時時、處處接觸網絡,他們可隨時、隨地甚至可以隨意對網絡事件進行反應。endprint
市場經濟因政府的表態獲得合法性,經濟體制改革逐見成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全球經濟體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我國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地變化著,許多西方觀念深入人心,自由化思潮、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對原本處于主流地位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提出新的挑戰。以星巴克咖啡、必勝客披薩等經濟產品為形式的全球化交流在高校中占據了一定的精神領地。豐富知識、開拓視野的同時,大學生接觸到西方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開始重新審視社會主義價值觀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由于缺乏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論知識,對我國歷史和黨團知識缺乏充分理解,面對政治格局多元化的國際環境,面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化時期體現出的強大主體地位,許多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的信任遠不如從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缺乏信心,甚至對中國是否是社會主義抱有疑惑。
3 改進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議
3.1 厘清行政管控邊界,促進學術自由
改變“大行政、小學術”的管理模式,為了維護穩定和支持高校運作,政府組織、黨政機關滲透高校內部難以避免,但不可掌管高校的方方面面。高校內部問題放大到政府權力層面,會導致政府資源難以應對專業的學術需求。
實際上,高校與政府最好的關系是政府適當退出,厘清行政系統的管控邊界。高校自身有消融能力,學校內的大多數教師、學生、項目都能在基本的行政框架下運轉,政府需要做的,就是退出全能管理,提供資源,培育高校的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簡政放權已成為各個體制改革的新風向。根據經濟社會的具體要求制定高校發展規劃和質量指標,改善政府對高校的宏觀管理,適當退出,才能真正促進學術自由,為國家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3.2 加強教師的引導作用,促進學校發展
中國特色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改革開放”中,三十幾年來,中國積極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也帶來高校師生精神“全球化”的挑戰。
我國高校鼓勵教職員工、大學生正眼看世界,學習各國先進文化知識。當今中國的大學制度主要還在行政、課堂上建立,面對網絡化、全球化的一些消極影響,作用甚微。
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顯得更為必要。當代教師及大學生的工作、成長環境與前幾代人完全不同,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和技術技能,其正確價值觀的樹立顯得尤為重要。思想教育工作最核心的意義在于教育和引導人們,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政治覺悟,更好地全面發展。價值觀是人們對事物的基本看法,若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需要學習、指導和實踐。
當然,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意味著壓制思想自由,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全球化環境中的“以人為本”,旨在使人自由、全面、健康發展,注重在發展的基礎上加強對其培養和教育,突出人的主體作用,培養、發展他們的能力、視野和信念。
3.3 構建大學精神,營造大學“公共領域”
現代大學制度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人為本,完善制度建設首先應當從人入手。大學精神包括如獨立人格精神、社會公德意識、自治自律的行為規范、勤奮好學的學習態度等,是現代大學制度建立的心靈維度。與政府通過法律、市場通過規律的硬性或者強制力調節不同,價值和精神的軟作用就是提高人的素質。
“公共領域”(public sphere)最早由美國女思想家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提出。根據哈貝馬斯的解釋,“公共領域”是國家所不能觸及的私人或民間活動范圍,凸顯的是公民在政治過程中的自由互動。公共領域之所以是公共的,是因為它并不通過政府強制建設,而是在社會成員的廣泛辯論和自由發言中形成。在這個領域中有各種訴求、反對和支持,有別于國家力量而獨立存在。①中國社會今天還面臨許多問題,我們的公共空間和大眾媒體對于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很多敏感領域還不能涉及,只能說,中國社會的理性思考能力逐漸改善,迫切需要一個自主和健全的公共空間。大學是知識分子和高素質學生活躍的地方,高校應是培養公共領域的第一個搖籃,我們在等待自由知識分子的公共領域和獨立思考的大學精神的重生。
注釋
① [德]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曹往東等,譯.學林出版社,1999:210.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 3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rdxx/201307/t20130717_40663.htm
[2]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07-30:13-15.
[3] 張耀燦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 張力.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政策涵義[J].高教領導參考,2011(12):5-6.
[5] 王洪才.現代大學制度:世紀的話題[J].復旦教育論壇,2011(9):24-26.
[6] 吳桂山.初探新媒體事件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影響[J].學周刊,2013(16).
[7] 勞俊華,呂森華.在高校學生黨員中開展先進性教育意義重大[J].思想教育研究,2005(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