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昕琦
中國傳媒大學在主持藝術人才的培養目標中提出:“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無稿播音出口成章。”央視主持人倪萍、楊瀾、李佳明、董卿等在自己事業的高峰期選擇退出熒屏繼續學習深造;央視各屆主持人大賽著重考核主持人的敏銳思維能力,挖掘其思維深度,突出評論能力、表述能力、思維敏捷、邏輯思維,清晰的表達力,這都是一個好的主持人的必備素質。
近年來,隨著主持人大賽中非播音主持專業的選手在不斷增加,大賽的選拔已不僅僅拘泥于選手字正腔圓的語言,更多的是考核選手的能力。多年來,我國主持人一直采用“學院式”的培養模式,各大院校的播音與主持專業是主持人的搖籃,從學校到電視臺是主持人成長的一條捷徑,而各層面的主持人大賽則是拓寬主持人選拔的一條新路子,為電視節目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主持人要有淵博的知識和博學多才的文化修養,要博覽群書,開闊眼界和視野,接連觀眾、溝通社會的情感紐帶,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敏銳的應變能力、即興口語述評能力。從每次選拔大賽初賽、復賽、決賽以及總決賽的比賽環節看,初賽的現場回答、復賽的“有感而發”、決賽的“個性空間”“共同話題”,總決賽的“步步為營”為代表的多個比賽環節,都有較為明顯的考察選手的應變、即興評論能力。“共同話題”討論一個話題,考察的是主持人對于一個事件、話題、觀點的梳理、表達能力。“步步為營”是考察主持人對畫面內容進行評述。這種環節對于選手的要求有較高的提升,它不僅要求選手在指定時間內講出畫面的內容,并做出評述,更要求評述體現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南昌電視臺舉辦的全城熱播主持人大賽中,其中一位選手以警方通過“微表情”方式破案的新聞為引子,為大家講述了“微表情”的信息。在講述過程中,她面帶微笑,言語輕松愉快,配之以簡明的視頻和恰當的手勢,娓娓道來,不僅吸引了觀眾注意力,還深深打動了評委,獲得高分。
在傳媒事業飛速發展的大趨勢下,對主持人的身份背景要求更高。從年齡上20—35歲是黃金年齡段,學歷上是高學歷化,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在國內電視節目中,大家總喜歡讓屏幕“靚”起來,讓年輕美女、帥哥主持節目。而在西方國家的電視媒體中,不僅新聞節目,就連娛樂節目的主播一般也是年紀比較大的主持人。主持人是一個集政治、文化社科等為一體的內容涉獵廣泛、知識含量高的媒體工作者,高學歷、專業多樣化為他們獨到評論提供了知識儲備。由于年齡的增長,從業經驗和閱歷的豐富也能增強其對社會信息的感知能力和辨別能力,能更為深度地挖掘信息、對信息做出全面深刻判斷和評論。
主持人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完善的人格、機敏的應變能力、良好的氣質、頑強的心理素質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
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是媒體的形象代言人,是一種相對擁有“話語權”的角色。從社會大眾對節目主持人的要求來看,主持人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應該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目前,大多數主持人以串聯臺詞、播報信息為主,雖然體現出電視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但主持人的表現和受眾的要求反差太大,沒有達到主持人應該達到的境地。主持人的語言必須邏輯縝密、據事論理、個性張揚、富有特色,這樣才能剖析社會,引導輿論。
邏輯縝密,據事論理。評論是以擺事實為輔、以評判議論為主的一門藝術,其目的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闡述一個觀點,提倡一種精神。寓理于事,據事論理才會吸引觀眾的注意。這就要求主持人首先要堅持學習,學語言,掌握語言的起伏頓挫,使之合理的有所停頓和抒發,在不同場合、不同場景,面對不同人群和事物能夠游刃有余的表達;學文化,海納百川成江海,集千萬學問于一身,通古今中外流轉變遷;學歷史,知來處淵源,明滄桑因果,了然大千世界于胸襟之間,解析繁雜社會民情于精微之處;學風俗,發乎于情,止乎于理,既能朗朗天空下閑庭信步,也可幽幽感嘆中詮疑釋惑的知識結構、人生閱歷、思想感悟等。
張揚個性,富有特色。在步伐越來越快的現代生活中,主持人要隨著變化的信息做出各種適應性調整。但是,屹立主持舞臺經久不衰的主持人總會有一成不變的東西,那就是主持人的獨有特色。個性化的主持人特色體現在其特色化評論。特色化評論不單是對信息的獨到見解,也是主持人在評議時具有的表達特色,以及個人魅力的展示。“個性空間”的發揮,以主持人張揚的個性緊緊抓住觀眾眼球,抓住觀眾的心,還可拉近與觀眾之間關系,給人一種親和力與可信任感。
剖析社會,引導輿論。當今新聞信息的網絡化使得各種信息傳播越來越便捷化、公開化。主持人不再是播報新聞的話筒架子,面對各種突發事件,主持人要在敘述的同時做到評議,引導正確觀點;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現實,主持人能夠深入思考社會矛盾、剖析原因,通過對社會熱點、焦點問題的報道和分析,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揭示問題的本質,引導正確輿論方向。
目前,我國播音主持專業大多實行院校四年制本科學習。專業基礎的學習,內容涵蓋了普通話語言及發聲,語言表達的內外部技巧的技能型培訓,廣播電視播音、主持及文藝作品的演播等。當下,觀眾在觀看電視時已不滿足于單純地接受信息,更注重主持人在傳播信息的同時,將信息予以解讀、評論。主持人應該在實踐中加強各種素養的培訓,既要做新聞信息采編播的組織者,也要做發起輿論、指引方向的引導者和思想者。
應變能力訓練。“演講與論辯”注重的是一種能夠對意料之外的突發情況的快速反應的能力,機敏的反應能力讓主持人臨危不亂,處驚不變,從容應對,變尷尬于幽默,反冷場于睿智。逢兇化吉,不僅不會讓主持失色,還能給主持增光彩。“靈機一動,計上心來”就是對應變能力最通俗的詮釋。而這種面對突發情況的快速反應能力有一部分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但更多的是經過快速思考過程之后作出的某種決策。應變能力是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共同場域中口語生成的關鍵。在突發狀況下的“信口開河”不但會將主持人本身推入一個進退兩難的境界,更是無益于整個節目的制作與發展,還會給觀眾帶來極其惡劣的影響。因此應變能力是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在溝通場域中語言表達生成時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素質。
提升主持人語言形象。主持人的美好形象是擁有良好的精神修養自然反應出來的,所以,一個優秀的主持人,一定要飽含對生活和觀眾的熱愛,以及對事業執著的追求。在知識淵博的基礎上不斷完善,提煉、提升自己的職業素質,這不僅是塑造主持人形象的基礎,更是衡量一個主持人優劣的標準。高尚的道德情操能使人堂堂正正,器宇軒昂,相由心生,心不藏奸,坦蕩明朗,給人一種陽光、一種舒緩、一種信任和神往。主持人必須有嚴格的標準語音,通過語音傳遞信息,傳播知識與受眾進行交流。樹立起語言規范的意識,進行一些基礎性的語言訓練,做到字音準確吐字清晰,著力塑造自身的語言形象,以實現傳播目的,發揮電視應有的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培養更多的“有稿播音錦上添花,無稿播音出口成章”的優秀播音主持人。(作者單位: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