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南方都市報》7 月24 日報道,大型醫學專業性網站丁香園公布了一份“錯誤百出的醫療電視劇”調查,其中急救知識被醫療劇“誤傷”得最重,有74.6%的受訪醫生在醫療劇中發現過急救知識錯誤。醫學服務類微信“醫學界雜志”的類似調查中,有一半參與調查的醫生認為,國產醫療劇中出現的急救錯誤“誤導觀眾,無法容忍”。
雖說電視劇是一種藝術作品,不能過于較真,但它來源于生活,可高于生活,適當修飾,卻必不能有悖于生活。
因此,醫療電視劇應首先重視醫學的專業性,正視電視媒體的傳媒作用,傳遞知識才是傳媒出現的最初也是最重要的意義,錯誤醫療知識的傳播則可能造成傷害。從每個醫療劇中醫護人員敞開的白大褂,到“抱著骨折患者到處跑”,“什么病人猝死就一通電除顫”等醫療硬傷,醫療劇中顯示的專業素質令人擔憂。醫療劇是一個特殊的劇種,它的“雷點”不像鬼子劇、歷史劇一樣,傷害只在文化表面,而可能誤導傷害人們的生活,它和假醫書等沒有本質的區別,宣傳虛假的醫療知識是對民眾極不負責任的。
電視劇的影響是廣泛的,潛移默化之中引導了觀眾。美國一名6 歲小女孩成功幫助媽媽接生并護理小寶寶,正是源于其為一名醫療題材電視劇的“粉絲”,美醫療劇的低錯誤率功不可沒。醫療劇不能只有藝術沒有常識,因為它不只是一場娛樂盛宴,更應成為一次科普專題。編劇并非專業可以理解,但是應該聘請和接受專業人士的指導,相關醫療方面大到搶救,小到衣著,事無巨細都應聽從專業人士意見,不能因為劇情違背專業。從《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到《心術》,十年來醫療劇的專業性在提升,但是我們需要更多的提升,從洗手到急救常識,都應經得起專業的質疑。
我國影視劇要走向世界,就要更高的要求自己,只有保證細節品質和經得起反復咀嚼推敲的影視劇才能稱之為經典,才能受到人們的喜愛。否則對于國產“雷劇”的吐槽不會停止,找雷點成為我國觀眾的新游戲是國產影視之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