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隴嬋
我國電視新聞業伴隨著電視業發展和電視技術進步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逐漸形成了動態性綜合新聞節目和消息類、深度類、專題類新聞等多樣化的電視新聞節目形態。但是,如果按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及專業標準來考量,主流電視新聞的信息價值含量及新聞性大都成色不足,至今仍是傳統的宣教思維及話語方式占主導地位,電視新聞表達明顯存在著功能性硬傷,以至于使主流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公信力、受眾親和度及輿論引導力大打折扣。在互聯網、新媒體迅猛發展和傳統電視日漸式微的大勢下,業界亟待從新聞傳播規律和電視特質出發,對電視新聞的硬傷悉心審視、找準病因,并開出方劑。
硬傷:挑戰新聞真實原則
以舊充新。新聞之“新”,主要取決于其時效性,具體體現為事件發生與報道的時差。新聞之“貴”,主要在于獨家或首發,即能否獨占新聞資源或對事件進行第一時間播報。如果按此標準來衡量,不能不承認,有史以來的中國電視新聞除了現場直播報道之外差不多都是“以舊充新”。如各級電視臺最初的電視新聞都是念報紙;“唱好主旋律”的正面報道、主題宣傳、系列專題等宣傳類節目通常時效性和新聞性不強;占比例不大的國際新聞大都是采自西方主流媒體的“二手新聞”。
互聯網、新媒體的崛起,特別是“微時代”來臨,徹底打破了傳統的新聞傳播格局。如今,互聯網已成為電視等傳統媒體的新聞源,幾乎所有的新聞事件都與微博、微信有關,各級黨委、政府的重大政策信息發布在選擇電視、黨報等主流媒體的同時,也選擇官網、微博、微信做首發。各類突發性公共事件總是先被一些自媒體人捅到互聯網上生成一定輿論之后,各路電視媒體才蜂擁而上高調介入進行集成式總結報道,與其說是做新聞,倒不如說趕來表個態,表明自己的“存在感”而已。
弄真成假。為了讓新聞能夠活生生地“看見”,一些電視新聞人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將源于電影的特技制作手段用于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按照一定的生活邏輯和事物演進變化的一般規律,對已發生過的事實進行“現場還原”“情景再現”,實質上是基于主觀意志對社會現實的簡單化還原和似是而非的粗鄙模擬。結果是,要么將一些新聞事件的電視表述變成了“真人秀”,要么就干脆將新聞節目當做電視劇來“演”了。前者如一些真人真事的現場采訪、訪談,受訪者可謂自己“演”自己,須按照采訪記者、編導事先設計編排好的意義框架、特定情境“入戲”,做一些刻板的規定動作或自選動作,說一些像小學生背課文般的“臺詞”。
后者如一些法制新聞、社會新聞類節目,主創人員為了突出故事性,刺激觀眾的興趣,吸引眼球,“演”的成分實在過大。如某檔涉案節目講到一名女子在家中上吊自盡,為了說明如何在現場找線索,甚至雇傭演員來表演上吊。這種電視新聞節目已經完全跨越了新聞報道的底線,不要說不是新聞,連紀錄片都不是。但是饒有意味的是,幾乎所有心智健全的受眾都覺得這種新聞假得要命,而一些電視新聞人卻不以為然,近乎偏執狂般地讓自己信以為真,有人還能搬出一套西方傳媒理論或案例來證明這樣做是多么合理,實在有“皇帝新衣”的意味。
化實為虛。近100年前,美國學者李普曼提出了“擬態環境”的概念,是指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加工和重新結構化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再現,或多或少地與現實環境存在著偏離。當下的許多電視新聞所呈現的大多是這種“擬態環境”,即經過影像截流選擇、化實為虛而形成的“第二現實”,絕非原生態的“第一現實”。而那些大量采用搬演等影視手法制作出的電視新聞節目,甚至連建立在選擇性重構基礎上的擬態化“第二現實”都不算,而完全是經電視新聞人設計、改造、模擬或飾演的接近于“藝術真實”或“邏輯真實”的“第三現實”,已經嚴重背離了新聞之“真”的基本要求。
以主流電視新聞中著力表現和塑造的各級領導形象為例。當今各級電視媒體上曝光率最高的非各級黨政領導莫屬,人們天天都能從電視黃金時段的新聞節目中看到他們容光煥發、神采奕奕、端莊嚴肅、和藹可親;說話有板有眼,腔調、詞匯都差不多;即使領導式的幽默、風趣、笑容、謙虛也都已中規中矩地模式化。電視記者、編輯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小心翼翼又無比熟練、專業化地在擬態化“新聞欄目劇”中,塑造著被簡化了的、以指導性話語為特征、完全類型化、刻板、乏味且近乎完美的領導形象。這實際上割裂了領導身上客觀現實與主觀現實的統一,使電視新聞無形中變成了領導的一副虛擬的盔甲,領導則變成了電視新聞中可望而不可及的“風景”或“熟悉的陌生人”。
病因:一方水土養一方病
電視新聞的三大硬傷本質上是一種特殊體制和市場環境中養的“特色生活方式病”,也是電視新聞人在特殊的政治、社會、市場生態環境中“適者生存”的產物。究其病因,客觀上與電視傳媒的功能屬性、政治文化氣候及社會風氣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主觀上與電視新聞人的觀念、素養、作風、心態及行為方式有直接關系。
電視傳媒的特質及局限。電視媒體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電視臺是“重裝備”型信息生產機構,電視新聞制作從采訪、編輯、制作、審查到播出的流程、周期較為繁復;電視對動態新聞素材和突發性事件把握、捕捉及反應能力偏弱,即便是現場拍攝,有些精彩場面稍縱即逝,抓拍不到就無法重現;用畫面不大容易展示人物的內心活動、事物的內在規律等。
從電視新聞的制播時效來看,電視通常不如廣播和日報、晚報等紙媒快捷;從新聞采集網絡及布點來看,央視和省級電視臺也沒有像電臺、一些主流或新銳大報那樣在其所屬行政轄區各地設有記者站、通訊社等新聞采集機構,地方新聞來源主要以靠下級電視臺供稿制為主,各級地方電視臺都沒有覆蓋本區域、布點密集的新聞攝像、采集網絡和適配的新聞編輯制作播出流水線;從新聞專業隊伍來看,各級電視媒體(特別是地方臺)普遍缺乏像紙媒那樣具有較高專業素養的記者、編輯團隊。
互聯網已然成了電視新聞的策源地及輿論生發器,電視媒體在搶首發和主導輿論生成方面已遠遠落在互聯網后面。電視新聞出于跟報紙、廣播和新媒體爭奪話語權及受眾的需要,必須充分發揮其可視性、現場感優勢,以電視話語將早已不新的新聞事實的發生、脈絡及情節直觀地表達出來,情急之下似乎也只能靠搬演、擺拍了。
傳統宣傳思維及語境的影響。我國的電視新聞報道必須重視宣傳和輿論引導功能,是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四級辦”的電視體制與現行政治體制、行政區劃格局相匹配、相對應,各級電視臺都由屬地宣傳部門直接掌控,首要任務是為當地黨委、政府服務,多年來將“新聞”等同于“宣傳”,新聞報道形成了一套內宣為主、外宣為輔的宣傳模式和話語體系。大凡在行政轄區內給“自家人”看的宣傳類節目,就是“內宣”;出了行政轄區給“外面的人”看的宣傳類節目,就是“外宣”。“內宣”差不多是“關起門來說話”,在突出正面宣傳的前提下,偶爾也可以揭揭丑;而“外宣”則要塑造對外形象,只能以“表揚和自我表揚”為主,所有負面的東西均“捂蓋子”或失語。
當下各級電視臺的電視新聞傳播仍處于從宣傳型向信息傳遞交流型過渡的階段,總體上仍是傳統的宣傳思維及話語占主導地位,形成了一套封閉型的新聞報道結構模式,通常不外乎兩種:一是意義先行,即先有意義框架,再尋找事實,形成意義為主的內容組成;二是對號入座,將新聞事件納入既定的解釋框架,對其進行簡單化、模式化的意義歸納。這些做法都與新聞傳播規律相悖。此外,原廣電總局明確規定新聞類、時政訪談類、監督調查類電視節目不能搞制播分離,客觀上決定了各級電視臺的新聞類節目必然是制播合一的“小生產”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電視新聞內容、形式創新因害怕出導向問題而謹小慎微、縮手縮腳,以求穩無咎為主,難以有突破。
影像技術普及和現實擬態化的錯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通信智能終端的不斷普及,影像器材和通信智能終端趨向融合,人們對通過各種媒介構建的“擬態現實”的依賴越來越強。同時,影視內容對大眾的世俗價值觀、行為取向也能產生強大的示范功能及群羊效應,誘惑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影像手段包裝美化自己,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日益媒介化和擬態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媒介過剩的時代,人們通過“擬態現實”隨時了解和把握社會環境變化的同時,也渴求能夠出現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構建的“擬態環境”中,成為媒介和公眾關注的對象,并以此來確認和提升自己的價值。二是電子監控手段的普及和濫用,幾乎全面入侵人們的日常生活,滿城都是攝像頭,人們終日出沒于亦真亦幻的影像世界中,幾乎成為擬態化生存的“透明人”。三是單反與智能手機肆虐的年代,影像拍攝的門檻幾乎已被拆除,幾乎人人都成了攝影師或攝像師,常常模仿影視作品用影像、畫面記錄日常工作和生活,演員滿街走,人們如醉如癡地扮演某種“角色”,時常造成人在劇中的幻覺,甚至混淆了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客觀現實與主觀現實等諸多界限。更何況終日浸淫于擬態影像世界中的電視新聞人,有的早已半人半仙忘乎所以,在對歷史學家依據有關證據都不敢妄稱“真實”或“再現”的一些事件進行搬演時,哪里還清楚自己究竟身在凡塵俗世還是太虛幻境?
電視新聞人的變通求存之術。我國電視媒體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為“第一媒體”以來,電視新聞領域一直是宣傳思想戰線主陣地,電視新聞既要完成宣傳和輿論引導的政治任務,又要面對日益白熱化的傳媒市場競爭;既要凸顯電視的要素及特質,又要注重時效性和收視率;既要過宣傳部門審查和臺內收視績效考核的關口,又要滿足受眾、廣告商的要求。因此,做電視新聞不啻于“戴著鐐銬跳舞”,須承受政治、經濟、人身等多重風險和壓力,常常陷入“受夾板氣”、動輒得咎的境地。而且,電視新聞生產堪稱一種高強度、高風險、非常枯燥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許多電視新聞從業者都像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一樣默默無聞長年連軸轉。他們在長期的執業實踐中也摸索出一些做法或竅門,如“導語+主體+意義”的新聞報道結構模式;主題先行、意義前置的議程設置模式;讓受訪者按照電視記者的要求進行表演等。而大量應用搬演、擺拍等影視手法則是一種最為簡化、省力的電視新聞節目制作方法,將擬態信息在同一個層面簡單重復。電視新聞人也深知這并非什么完美無缺的辦法,甚至飽受廣大觀眾詬病,卻是非常實用、穩妥、省事、屢試不爽的辦法。不僅拍攝速度快,拍出的視頻影像素材也便于剪輯、編輯,還能較大限度地降低導向風險、制作成本,也比較容易對領導口味,容易過領導和審查關,許多領導、企業家、知名人士或老百姓也都樂于任由“擺布”,可謂數全之策。
療治:內調外治都不能少
可以預見,未來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互聯網新聞和自媒體新聞對信息傳媒格局的影響會持續發酵和不斷擴大,進一步擠壓電視新聞傳播空間。電視媒體在改進電視新聞報道和推進電視新聞生產機制創新方面,不能被動坐等高層政策的變化,應積極主動地在現行制度、政策的框架內有所作為,最重要的就是充分發揮電視的專業特質和傳統優勢,推進自身理念、功能、機制、技術及團隊素質的全面升級,才能在與互聯網、新媒體和自媒體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強化新聞屬性,凸顯電視傳媒的特質。新聞是電視媒體的主業及本源性屬性,堅守并強化電視媒體的新聞屬性是電視傳媒的立身之本。各級電視媒體應自始至終確立以新聞為本位的傳播理念和運營戰略,通過主打新聞、強化資訊、強化一線報道、強化直播,傾力打造電視新聞節目精品和新聞品牌,凸顯特色和權威性,有效提升電視媒體的影響力和主導輿論的能力;通過加大投入力度,構建適配的電視新聞流水線和覆蓋廣泛、布點密集的視聽信息采集網絡,不斷提高電視新聞的專業化、社會化生產水平;通過加強中央、省、市、縣四級電視媒體的跨地域合作和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微博的聯動,建立起常態互動、合作機制,全方位整合業內外資源,有效提升電視新聞的前瞻性、針對性、時效性和電視媒體的競爭力、公信力、影響力。
堅守本我業態,完成現代傳媒的轉型。媒介融合時代,電視媒體的生存和發展,最重要的不是一窩蜂地變成別人,而是必須堅守本我業態及品性,堅守核心主業和基礎功能,更好地做回自己,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因此,電視傳媒業要通過深化電視體制改革和內部運營機制創新,加快完成向現代媒體的轉變,即媒體運作由宣傳本位向新聞本位轉變,新聞傳播由行政屬地向全國全球擴展,新聞表達由本土話語向國際話語升級。要通過強化電視媒體的公共服務職能,加快完成向公共媒體的轉變,以維護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握導向為前提,在新聞報道中堅持“第三方”的角度,做到與各種利益集團切割,保證及時、客觀、公正、準確;要以專業化為目標,促進廣電媒體的職業化、規范化建設,提升廣電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素養和專業化水平。
加快平臺開放,推進新舊渠道的融合。目前電視與互聯網、新媒體的融合還處于較為初級的階段,電視的新聞制作、傳輸、播出資源優勢遠未發揮出來。電視媒體的平臺、渠道拓展必須依托兩個優勢:一是依托內容集成播控平臺的優勢,充分發揮電視新聞節目生產和整合業內外資源的優勢,大力開發制作適配于手機電視、網絡電視、移動電視、IPTV等新媒體傳播特點的新聞節目,形成能夠將傳統電視與新媒體“一網打盡”的多渠道發布、多終端呈現的多媒體數字化新聞生產、集成、分發平臺;二是依托頻道的核心平臺優勢,充分利用、吸收和融入網絡音視頻、移動終端等新媒體傳播方式,建立起基于技術融合的傳統電視與新媒體勾連互動的大型傳播平臺,以實現新聞節目品牌、頻道品牌價值的增值。此外,電視媒體還應適度開放電視新聞節目平臺,在嚴格篩選審核、把握導向、掌控核心資源的前提下,借助于微博、網民與電視聯動開展某些電視新聞報道,進而實現變網絡平臺優勢為電視平臺優勢,變粉絲優勢為電視影響力優勢。
加快團隊建設,提升電視新聞的水平。擁有政治素質高、業務水平高的新聞團隊,是提升電視新聞影響力、公信力和輿論引導能力的決定性要素,也是與報刊新聞、互聯網新聞、自媒體新聞競爭的先決條件。要通過制定人才建設規劃、投入一定的財力保證、創新人才工作機制等舉措,采取自主培養、送出深造、有條件引進、交流合作等多種辦法,優化結構,增加儲備,加快培養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電視新聞團隊,才能為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和電視新聞創新提供堅實的人力資源保障。
(作者單位:山西省新聞出版廣電局)
欄目責編:邵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