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云志 黃燕
近年來,在前有民生新聞的“沖擊”,后有網絡媒體的“圍追”的情況下,電視新聞專題陷入低谷,收視率的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各地的電視新聞專題節目陸續停辦或者改版成其他形式的節目,目前全國各省級衛視保留的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已屈指可數。電視新聞專題如何看待自己,找準癥結,如何在應對新媒體挑戰,沖出重圍中重塑品牌,已成為當下亟待解決的問題。
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困境及劣勢
一、速度不快。新聞的生命力在“新”與“快”,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新聞節目需要極高的“保鮮度”。但電視新聞專題類節目因其篇幅較長,需要一定的選題策劃和節目采制時間,新鮮度相應有所“折扣”。長期以往,容易導致欄目采編人員反應速度普遍偏慢,成為制約節目發展的軟肋。一件時效性很強的新聞事件,電視新聞專題如果幾天以后才推出,在新聞的及時發布和對背景的分析鏈接上就落后于新媒體,節目的吸引力被弱化。
二、挖掘不深。越來越多的電視新聞專題節目意識到提高時效的重要,然而實際操作中,卻被動地被社會熱點事件牽著鼻子走,力圖和新聞拼“速度”,舍棄了專題的“深度”。內容與其他新聞欄目和媒體同質化、重復化;采訪沒有記者原創性和獨立性的發現,止于淺層表現,少有深層次挖掘,使得新聞瑣碎化,大大降低了新聞價值,節目的思想力被弱化。
三、選題不精。近年來,網絡新媒體崛起、公眾訴求表達渠道拓寬,電視新聞專題的輿論監督選題減少,卻出現了一些一味迎合觀眾口味的獵奇選題傾向。認為轟動稀奇、有違常理的刑事案件和情感故事,是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取得收視率的法寶,導致一部分節目選題多對準社會陰暗面,將社會的丑惡現象和惡性事件昭然于世,只是在結尾象征性地加上評論,傳遞正能量不夠。不能關注多元化的社會生活的選題,就無法持久地打動受眾,節目的影響力被弱化。
四、形式不新。時下,媒介競爭市場已經發生重大變化,但電視新聞專題節目本身基本沒有多大的變化。不僅節目形態比較單一,而且在節目創意、表現手段上少有大的突破;相反它擅長的充分調動聲音、影像、畫面、字幕和特技等多種表現手法來生動再現新聞事件、為主題服務的“絕招”“專利”,正被越來越多的新聞欄目和其他媒體嫻熟運用,節目的獨特性被弱化。
對省級電視新聞專題節目改進的思考
一、內容深度化。電視新聞專題最突出的特點在“深”,抓好內容的深度化,恰恰是電視新聞專題捍衛領地,突破自我的前提。在全媒體時代,很少有哪家媒體能擁有絕對的獨家信息,追求新聞的第一落點也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人們在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時,不但要求知道發生了什么,而且要了解為什么發生,需要有見解、有個性的報道來釋疑解惑。相比較而言,新媒體對新聞的報道往往偏重信息的豐富、全面,這種“海量”新聞羅列的做法容易造成信息的簡單堆積和低質量重復。而電視新聞專題在時效性上雖不及新媒體,但是可以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尋求對新聞事件的深度解讀,把新聞第二落點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既傳播信息,也傳播背景,更傳播觀點。要打造電視新聞專題節目的“深度”核心競爭力,可以有兩種嘗試:
首先,打破框架,將電視新聞專題欄目雜志化。通過借鑒雜志式的綜合編排方式,不同的內容或題材組成板塊,通過新聞主持人串聯到一起,形成包含多種新聞體裁的綜合性新聞專題節目。它帶來的好處是,在節目的容量增大、包含的信息量更豐富的基礎上提煉加工,幫助受眾在有限的時間里獲知有關新聞事件或現象的來龍去脈、前因后果,形成對新聞的全面認識和完整印象。
其次,強化整合,創造全新的深度報道模式。對于一些熱點事件,一些網站通過“鏈接”的方式,把簡單的資料羅列、堆積視為增強報道深度的有效做法。電視新聞專題可以大量地融合報紙、廣播、互聯網、手機、微博等內容,對不同來源的海量信息進行整合,減去雷同的東西,提煉出新聞的意義;同時整合報紙、電視以及網絡這三種媒體的長項,在節目中既有報紙的解讀,電視的現場連線,又參考網絡的互動參與,打造多向度、多視角的節目內容,通過有效整合,傳播編輯思想,影響更多的人。
二、選題發散化。從電視新聞的創作過程來看,選題是第一個環節,直接決定節目好不好看。在電視新聞專題節目領域,地方性媒體往往在全國性重大事件的選題和采訪上受到種種限制,同央視同類節目相比處于明顯的劣勢。為扭轉這一局面,近來地方媒體與中央媒體實現聯手,力爭優勢互補,借助其強大的新聞網絡,得以使欄目的觸角發散到全國全球,擴大欄目的選題來源。江西衛視《社會傳真》是1995年創辦的電視新聞專題欄目,近兩年,通過與新華社合作,依托其供稿平臺,得以嘗試剖析一些在全國其他地方發生的有較大影響的典型事件、帶有普遍性的民生話題,并展開本地化關聯。從受眾的反饋來看,這些節目都有著不錯的收視成績。例如,湖南的窨井蓋丟失事件,雖然它并不發生在江西,沒有新聞事件發生的地域接近性,但這件事和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選題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鳴。社會傳真制作《井蓋之患》專題,以新華社提供的湖南窨井丟失事件的新聞素材做引子,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擴大、補充對江西本地相關情況的調查了解,既有效引導熱點話題,又帶給觀眾貼近性、親近感,引起公眾的關注。
三、評論專業化。在海量信息時代,打造媒體的“好聲音”,“說什么”已經不是那么重要了,關鍵是“怎么說”“誰來說”,評論正成為媒體出奇制勝的獨門法器。據美國新聞界公布的一份調查顯示,一直以消息快捷、報道客觀充分而聞名的CNN,曾在電視新聞收視率方面獨占鰲頭,后來它之所以被后起之秀FOX電視新聞網所超越,關鍵是FOX新聞網的取勝之道在于對觀眾關注的新聞事實進行了適當的評價。被CNN斥為靠“分析消息”吃飯的FOX在市場競爭中挫敗了靠“純消息”吃飯的CNN。這意味著,“純消息”滿天飛的今天,懂得“分析”,敢于“亮劍”,才能棋高一招。
電視新聞專題節目以深度見長,做強評論大有可為。專業的評論體現在思想的多元化。一些知名的電視專題新聞節目,往往邀請數位專家,從不同的角度就同一件新聞事件各抒己見,避免讓觀眾只聽“一言堂”,使觀眾能夠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新聞事件。有時專家們甚至在某一問題上各執一詞,互相交鋒,在雙方的爭論中,觀眾更是獲益匪淺。久而久之,觀眾們對于新聞專題節目自然興趣高漲,從而打響了品牌。
專業的評論體現在與普通觀眾的互動。互動環節的設置能將傳統的新聞專題節目轉化為生動、立體、交互式的傳播。調動視頻切換、熱線電話、手機短信、微博等手段,讓觀眾直接參與并表達自己的觀點。浙江衛視的《新聞深一度》是一檔全國首創的電視、網絡視訊實時互動的新聞專題評論類節目。無論誰,在哪里,年紀多大,從事什么職業,只要熱衷新聞評論都可以報名參加,成為《深一度》的公眾評論員。節目以專家點評、記者快評、網民酷評三種方式同時推進,實現了官方輿論場與民間輿論場的互動、共鳴、重合,兩個輿論場同時發力發聲。
四、功能服務化。同樣的新聞專題有不同的切入,可以從維權、輿論監督的角度切入,可以從法制的角度切入,現在非常流行的是以生活服務角度去解讀新聞事件。以北京臺生活頻道播過的一期節目為例,它的新聞由頭是一場因為斗氣飆車引發的車禍。包括車禍現場視頻在內,大多媒體采制出的都是只有兩三分鐘的短新聞,而北京臺生活頻道解讀成了20分鐘的專題節目,因為它抓住了車禍里面有安全的問題,有滅火、防火的問題,有斗氣開車的問題,還有燙傷如何醫治的問題。通過邀請當事人、目擊者、相關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進入演播室,整期節目從生活服務拓展開去,從生活服務的角度去解讀,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這種“態度”的親和,提升的是節目的品質與“溫度”,體現的是新聞專題服務化的功能,拓展了新聞專題的發展空間。
五、特色精品化。生于斯,長于斯,省級電視臺擁有中央級電視臺所不能替代的獨特地域化特色,“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利用好這一優勢,將其打造成不可復制的精品節目,能為地方電視新聞專題發展注入無窮魅力。
以江西衛視《社會傳真》推出的建黨特別報道為例。依托江西特有的豐富紅色資源,《社會傳真》制作了大型系列片《紅色故事匯》,通過尋訪革命事件親歷者、研究者及先烈后人,以故事形式或再現一場著名的戰斗,或挖掘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或講述革命者與敵人的英勇斗爭,或展現一位戰士與親人的濃濃深情。每一集人物故事為“明線”,歷史背景為“暗線”,以人物塑造展現黨的歷史。整個制作過程采用高清設備錄制,嚴格控制拍攝質量,以電視藝術片的形式,融入創新的表現手法,聘請了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陳鐸、敬一丹分別擔任主持人,借助了鳳凰衛視的技術力量進行制作包裝,邀請了知名導演進行審片。精品化創作為《紅色故事匯》贏得“故事版的黨史、電視版的故事”的高度評價。《紅色故事匯》作為江西省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專題教材發放到全省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組織學習收看、座談討論。把特色打造成精品,不僅使欄目收獲了美譽度,而且極大地提升了影響力。
世間萬物,變動不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電視新聞專題人只有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勇于嘗試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難題的新舉措新辦法,才能在新的傳播格局中成為一個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的明者、知者。
(作者單位:江西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