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晨
《北緯30°·中國行》是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在2012年推出的一部大型系列旅游節目,主要拍攝地處神秘北緯30°線上中國各地自然生態背后的人文故事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況,與該欄目之前推出的《邊疆行》《沿海行》共同構成《遠方的家》三部曲。180集系列特別節目《北緯30°·中國行》以“自然、家園、文化”為主題,吸收新聞、專題、紀錄片等不同節目類型的長處,以行走、體驗、發現,記者帶領觀眾行走四方為宗旨,關注百姓民生、社會發展,同時賞美景,品美食,探尋人文奧秘,體驗旅行的樂趣,以獨特的旅游信息、親身體驗的文化解讀來展現中華文化的魅力。
堅定人文價值取向的傳播理念
根據傳統的理解,所謂“人文”是教化、文而化之的意思,也是教養的意思,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本質。而人文精神則可定義為:把人的地位、尊嚴、價值、權利、自由和發展,放在首位關懷的社會文化的情操,即人文精神。由此可見,人類社會文化需要人文精神,而文化傳播過程中更不能沒有人文精神。
在當今多元化文化傳播的時代,人文價值是電視文化傳播最根本的價值,人文關懷是電視文化傳播最高的文化境界。即使新的傳播技術出現,傳播形態發生變化,電視傳播擔負的文化責任是不應改變的。我國電視文化傳播應以民族文化建設為導向,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服務。而在實際操作中,傳播者的文化價值取向因人而異,受眾的文化價值取向也截然不同。面對受眾千差萬別的文化價值取向,傳播者的正確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北緯30°·中國行》節目成功的最主要因素是傳播者和受眾在文化價值取向上某一方面產生的共鳴。它以生活化的視角,在選材和拍攝手法上都是以一些普通人的生活為邏輯起點和終點。每一集節目,制作者都會以一種新的眼光去觀察發現,根據所到之處的自然與人文特征,為觀眾找到最具典型卻也是最普通的事物作為記錄焦點,用平民化的視角,在日常生活細節的抓取中展現了國家的變遷,通過最質樸的“文化回家”彰顯人文情懷。以第一集《舟山:海天之間》為例,在東福山島我們看到的是當地特色的漁鄉風情、小島風光,鏡頭中展現的日頭下海島戰士晾起的棉被、日落里乘著泡沫板劃船回家的漁家男人、海島居民獨特的鎖門習慣……節目中沒有神秘莫測的內容,沒有一板一眼的陳述,只是由一個個充滿真實情感的故事組成。這些記錄百姓最平凡生活的故事,到處洋溢著樸實的民俗風情,令觀眾有些許共鳴或可聯想之處,對家鄉產生親近感,形成一種強烈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
為了謀求與受眾的人文價值取向達到某種契合,展現真實的北緯30°風采,欄目組還通過多種宣傳方式進行拍攝線索的征集。例如,欄目組在到達湖南湘潭進行拍攝前,在其官方微博“CCTV遠方的家北緯30°”上發布線索征集信息,號召網民推薦當地的特色物產和美食。當攝制組即將赴湖北孝感進行拍攝時,也在微博上征集線索。尋找孝感麻糖、米酒的最傳統地道的制作方法、掌握這一技藝的老技人、老字號以及獨具孝感特色的好玩有趣的地方;讓大家回憶小時候吃麻糖、喝米酒的美好回憶等等。
拍攝前向大眾征集相關線索,不僅能讓百姓為節目更好的制作獻計獻策,增強互動,也能更好地落實人文價值取向的傳播理念。
強調文化語態融合的傳播內容
任何一種文化形態,如果不能與外界、與時代、與群眾建立有效的聯系,其價值就無法體現,傳播效果更無從談起。理想的當代中國電視文化傳播應該實現文化語態的三種融合。首先是多元文化與民族文化的融合。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電視文化也面臨著走向全球化。電視文化傳播應做到立足民族文化的前提下,積極吸收豐富多樣的多元文化,形成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文化形態;其次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傳統文化是靈魂,現代文化是創新。電視文化必須是這兩者的有效結合;最后是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的融合。大眾媒介,尤其是電視媒介的重要傳播功能就是提供娛樂和消遣。當下我國的一些電視節目片面追求娛樂化,使得電視文化傳播出現過于通俗化、精英文化被邊緣化的現象。這從客觀上迫切要求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的平衡。
北緯30度是一條特殊而神奇的緯度線,中國的魔鬼三角區鄱陽湖、死神的魅影百慕大、天下奇觀錢塘江大潮、揭不開神秘面紗的地中海、傳說中的奇跡巴比倫空中花園、千萬年的守護埃及金字塔等等,自然和文明的迷離和奇幻全都匯集于此。北緯30度充滿了種種奇異景觀,將世界許許多多的神秘和魅力聯系在一起。《北緯30°·中國行》節目正是為了揭開這條緯線的神秘,用鏡頭帶領觀眾欣賞沿線的自然風光,體味當地普通居民的生活狀態,探尋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向全世界展現中國壯麗的風景、豐富的民族文化。
在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現代文明的無情沖擊下,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正在慢慢喪失。《北緯30°·中國行》的創作者在節目制作中,運用現代傳播技術,注重對傳統文化的解讀與發現,考察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影響,讓觀眾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第三十二期《古韻悠悠話安慶》中,鏡頭帶領觀眾領略了迎江寺、振風塔的寺廟文化,黃梅戲的戲曲文化。尋到了這些傳統文化在這座城市中的文化影響,更展現了豐富的文化給當地普通人生活增添的樂趣,也令這座城市更有生氣,更具活力。
《北緯30°·中國行》的欄目定位既不高雅之極也不落入低俗,觀眾定位也在精英人群和草根之間,謀求引發大眾的心理共鳴。因此,看似一部平常的大型紀實節目,卻打動了觀眾的心。80后年輕記者和團隊親身考察和采訪的方式,充滿時尚感,在普通人的生活中發現文化,在文化中探尋歷史。滿足低層觀眾領略自然風光、民俗風情心理的同時,也為精英人群展現中國文化的價值和傳承,給所有觀眾一種積極向上、健康平和的生活價值觀。
注重文化清新化的傳播形式
《北緯30°·中國行》區別于許多旅游類電視紀實節目宣傳和說教的拍攝風格和模式,以一種沿線吃喝玩樂、充滿小資情調的清新方式記錄和表現,為年輕人所喜聞樂見。節目最大的魅力在于清新的人文色彩,它關注普通百姓的人生故事和生存狀態,繪制北緯30°地區的文化地圖,讓觀眾在忙碌的生活之外享受一次韻味十足的文化旅行。
《北緯30°·中國行》以旅游的名義,用紀實的手法,由記者行走見聞,建立了一份當下中國人文生態的檔案。作為一部電視紀錄片,它的生命力也正在于所體現的人文內涵與文化品性。跟隨記者旅行的紀實呈現,該片每一集內容都將“找到一個人、尋到一處景、說清一個主題”。借助找人尋景的旅行過程,將每一個主題進行了微觀化表達。節目第八期《磐安:生活在大山里》,攝制組行走在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的浙江省磐安縣,親身體驗千年古村悠閑的生活。那里的大盤山被稱為“群山之祖、諸水之源”,是錢塘江、甌江、曹娥江、靈江的發源地之一。在大山深處欣賞民間絕技:“壽龜奉茶”,看深山里的古代茶葉交易市場;大山下村聽古老傳說,體驗藥農采貝母;徜徉古村落間看竹編藝人精工細作;與長壽老人面對面,聆聽養生之道。片中的每一處景、每一個人都表達了制作者對文化、民族、生命的感悟。自然的奇特美與人性的真善美,都被記錄下來,這種清新化的表現手法讓節目背后蘊含的文化影響深入人心。
如今,收視率至上的商業功能導向日漸擾亂電視人平靜的文化心態,呈現給觀眾的也是快餐式簡單而不健康的文化。在這樣的媒介生態下,《北緯30°·中國行》節目從傳播理念、傳播內容、傳播形式三個方面都做到了立足生活,感知文化。我們為這個既接地氣卻又韻味十足的文化之旅節目的播出而感到欣喜,這也給其他電視媒體文化傳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1.[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115頁。
2.梁婷婷,歐陽宏生:《電視文化:一種大眾的消費文化》,《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3)。
3.[美]約翰·菲斯克著,祁阿紅、張 鯤譯:《電視文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5月版。
4.歐陽宏生:《電視文化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5月版。
5.童 兵:《理論新聞傳播學導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頁。
6.何世艾:《人文與科學教育》,《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2)。
7.王 健:《〈北緯30°·中國行〉的探索與創新》,《中國電視記錄》,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