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杏,沈翠珍,楊曉華
(1.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浙江杭州 310005;2.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杭州 310053)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常見感染性疾病之一。90%左右由病毒引起,之后常繼發細菌感染,如不及時治療,易發生鼻竇炎、肺炎、心肌炎等并發癥[1,2]。西醫對未繼發細菌感染的患者以對癥治療為主,常用偽麻黃堿及解熱鎮痛類藥物[1,2],但此類療法僅對癥狀起緩解作用,對一些患者治療效果有限。拔罐療法是中醫治療中的重要方法,具有平衡陰陽、扶正祛邪、疏經通絡、調和氣血等作用[3,4]。為提高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效果,及早緩解臨床癥狀,本院急診科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應用解熱鎮痛藥同時輔以拔罐治療,現將觀察結果報告如下。
1.1 對象 納入標準: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診斷標準[5];年齡18~50歲,無其他合并疾病;體溫37.5℃以上并伴有頭痛或腰酸背痛,視覺模擬評分(VAS)[6]>4分,出現癥狀5 d內的患者;無白細胞升高、咽部膿苔、咳黃痰等細菌感染證據;自愿參加本臨床研究。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符合納入標準患者100例,按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男21例,女29例;年齡19~49歲,平均(35.6±3.77)歲。觀察組:男23例,女27例;年齡22~47歲,平均(34.36±4.42)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按醫囑給予酚麻美敏片口服,每6 h口服1片,1周為1療程;均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護理常規實施護理。觀察組在口服酚麻美敏片當天輔以背部游走罐及相關穴位拔罐治療,拔罐頻率為單次。游走罐:安置患者俯臥位,暴露背部,在脊柱兩側涂適量凡士林,用吸罐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皮膚,手握罐順患者背部膀胱經、督脈、夾脊穴及肌肉走行方向滑動,往返推動,至所拔部位的皮膚紅潤、充血,甚至瘀血時,將罐起下。相關穴位拔罐:用吸罐法排除罐內空氣,造成負壓,使罐吸附于相關穴位,每穴位停留15 min后取下。患者伴發熱給予背部游走罐及大椎、曲池、肺俞穴拔罐療法;患者伴頭痛、腰酸背痛給予背部游走罐及大椎、風池穴拔罐療法。
1.3 效果觀察 觀察患者體溫變化、疼痛和合并細菌感染后抗生素使用情況。
1.3.1 體溫 觀察患者在治療前及治療后0.5 h、1 h、24 h體溫變化情況。顯效:體溫下降≥1℃,或恢復至正常體溫;有效:體溫下降≥0.5℃;無效:體溫無明顯下降[7]。顯效和有效為總有效。
1.3.2 疼痛 采用疼痛數字評分法[8]在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0.5 h、1 h、24 h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疼痛減輕程度=(A-B)/A×100%(A=治療前評分,B=治療后評分)。采用5級分類法,0度:疼痛減輕程度<25%;1度:疼痛減輕程度25%以上,但<50%;2度:疼痛減輕程度50%以上,但<75%;3度:疼痛減輕程度75%以上但未徹底消失;4度:疼痛消失。 0度為未緩解,1度和2度為緩解,3度和4度為明顯緩解。
1.3.3 合并細菌感染后抗生素使用率 對兩組患者隨訪7 d,統計確診為繼發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氨芐西林舒巴坦鈉)的患者數量,計算兩組患者合并細菌感染后的抗生素使用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體溫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體溫比較
2.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疼痛緩解程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疼痛緩解程度比較
2.3 兩組患者合并細菌感染后抗生素使用情況 觀察組11例患者合并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22.0%;對照組17例患者合并細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34.0%。兩組患者合并細菌感染后抗生素使用率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抗生素使用率較對照組低。
3.1 酚麻美敏藥用機理及不良反應 酚麻美敏片含有對乙酰氨基酚、鹽酸偽麻黃堿、氫溴酸右美沙芬、馬來酸氯苯那敏,具有解熱鎮痛、消除鼻部充血、鎮咳和抗過敏作用,是目前臨床常用的緩解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藥物。口服后30 min開始起效,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現頭暈、乏力、惡心、上腹不適、食欲缺乏和皮疹等不良反應。
3.2 拔罐療法的原理及優點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拔罐療法可通過機械刺激、負壓效應、溫熱作用等起到改善循環、提高免疫等作用,對呼吸系統和免疫系統疾病療效確切。拔罐療法通過排氣造成罐內負壓,罐緣得以緊緊附著于皮膚表面,牽拉了神經、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體,調節血管舒、縮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同時拔罐可使局部迅速充血、瘀血,細小毛細血管甚至破裂,增強血管壁的通透性和細胞的吞噬能力,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力。負壓的強大吸拔力可使汗毛孔充分張開,汗腺和皮脂腺的功能受到刺激而加強,加速體內毒素、廢物排出[9]。本文資料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0.5 h和1 h體溫變化總有效率和疼痛緩解程度均高于對照組,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早期在應用酚麻美敏治療同時輔以拔罐治療,可有效降低患者體溫并減輕疼痛。資料還顯示,兩組合并細菌感染患者抗生素使用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觀察組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在上呼吸道感染病程中使用拔罐療法,可能可以增強機體免疫,需要增加病例數量進一步研究。
3.3 拔罐護理注意事項 拔罐前準確評估患者病情,排除禁忌證,告知患者療效及不良反應。拔罐時安置患者俯臥位,仔細檢查罐具邊緣,乙醇棉球切勿過濕過大,拔罐時動作要穩、準、快,起罐時切勿強拉;拔罐過程密切觀察患者的火罐吸附情況、皮膚顏色、自覺癥狀(頭痛、腰背酸痛、拔罐處皮膚疼痛),避免拔罐時間過長而引起水泡、皮膚損傷等不良反應,一般在10~20 min為宜。拔罐后注意觀察療效、有無并發癥,如局部出現小水泡可不必處理,會自行吸收,如水泡較大,消毒局部皮膚后,用注射器吸出液體,覆蓋消毒敷料,如不慎發生燙傷可給予燙傷膏涂擦燙傷處皮膚。
參考文獻:
[1] 董秀麗,于海英,于水蓮.小柴胡湯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觀察[J].醫學綜述,2009,15(12):1906-1907.
[2] 劉金英,闕偉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用藥誤區[J].中國醫藥指南,2011,9(2):160-161.
[3] 耿立梅,于向艷.刺絡拔罐治療慢性持續期支氣管哮喘的作用機制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A):801-803.
[4] 王成惠,袁明清.拔火罐治咳嗽500例[J].臨床軍醫雜志,2011,39(2):205-206.
[5]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65-368.
[6] 李憲軻.氟比洛芬酯超前鎮痛對術后VAS評分、曲馬朵用量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2,19(9):1332-1333.
[7] 秦彩紅,陸小左.刮痧刺絡拔罐配合中藥治療發熱69例臨床觀察[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3,29(2):293-294.
[8] 劉明娟,姚明,黃兵,等.體感誘發電位刺激儀和視覺模擬量表用于術后疼痛評估的比較[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6):948-950.
[9] 周瑩,吳瑞明.拔罐對肺炎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護理體會[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0,32(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