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兆德 梁斌
摘 要 在闡述2009年,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森林資源調查結果的基礎上,對龍勝各族自治縣森林資源現狀進行分析、評價,并對該縣森林可持續經營提出建議。
關鍵詞 森林資源;調查;評價;可持續經營;廣西龍勝縣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
1 廣西龍勝各族自治縣林業基本情況
龍勝各族自治縣地處廣西東北部,位于北緯25°29′~26°12′,東經109°43′~110°21′之間,土地總面積23萬hm2。屬南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降雨量大,年均氣溫18.1℃,1月和7月平均氣溫分別為7.8℃和26.7℃,極端最低和最高溫分別為-4.8℃和39.5℃。土壤以砂巖、砂頁巖、頁巖發育而成的黃壤、黃紅壤、紅壤及黃棕壤,共計4個土類、6個亞類、17個土屬、34個土種。林地土壤土層深厚,土地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呈微酸性反應,pH值在4.6~6.6。
1.1 林地構成
龍勝各族自治縣森林覆蓋率極高,林地總面積20.6萬hm2,占縣區總面積24.0萬hm2的85.8%,森林覆蓋率76.90%,林木綠化率77.60%。其中,有林地面16.2萬 hm2,占78.65 %,灌木林、未成林和宜林地面積分別為2.4、1.2和0.6萬hm2,分別占11.49%、5.78%和3.12%。成林中主要以商品林為主,面積達13.4萬hm2,占65.1%,剩余均為生態公益林,占林地面積的34.9%。
1.2 森林蓄積現狀
龍勝各族自治縣活立木總蓄積量903.7萬m3,其中森林蓄積量達到900.0萬m3,占該縣活立木總蓄積量的99.6%,散生木和四旁樹蓄積量分別為3.6和0.03萬m3。森林蓄積中以商品林為主,蓄積量達到658.5萬m3,占活立木總蓄積72.87%,剩余為公益林蓄積244.萬m3, 占27.03%。樹種構成中以針葉樹種、杉木蓄積和馬尾松蓄積為主,蓄積量分別為349.1、306.9和42.1萬m3。
1.3 樹種現狀結構
森林原生植被受人為活動影響,存量較小,主要以山茶科、殼斗科、樟科、金縷梅科及灰木科等植物組成,可分為天然闊葉樹種、人工林樹種和灌木樹種。其中,天然林樹種主要有楓香、紅椎、麻櫟及楓楊等植物,馬尾松、桉樹、濕地松、杉木及竹子則基本上為人工林樹種,此外,還有崗松、金櫻果、桃金娘等灌木樹種。
根據龍勝各族自治縣特殊的森林結構特點,將喬木林樹種分成杉木類、馬尾松類、速生桉類和其它四大類。其中,杉木類面積占25.03%,馬尾松面積占4.76%,速生桉類面積占0.01 %,其它闊類面積占70.20%。喬木林中,天然喬木林面積占喬木林總面積的69.79%,人工林占30.09%,飛播林占0.12%。
1.4 齡組結構
林地中以中齡林、近熟林和成熟林為主,面積分別為5.4、4.5和3.7萬hm2,分別占26.22%、21.87%和18.18%,而幼齡林和過熟林面積僅分別占6.05%和1.27%。
2 龍勝各族自治縣森林資源評價
2.1 森林資源優勢、特點
龍勝各族自治縣優越的季候和地理環境造就了其極高的森林覆蓋率,達到77.51%,且集體林區林地面積達到15.9萬hm2,占總面積98.21%,且原生植被樹種豐富,樹種結構較合理,特別是生態效益高的闊葉樹天然林比例達到68.59%的較大比例。而森林調查間隔期內,公益林與商品林面積比例結構由前期的24:76變為本期的43:57,公益林比重逐步增加,林種結構得到改變,生態狀況比較理想,這表明在穩步實施森林分類經營管理戰略和重點林業工程建設項目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以生產木材為主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變的林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龍勝各族自治縣不斷得到貫徹落實。此外,龍勝各族自治縣喬木林平均每公頃蓄積量達到了59.39m3,同比每公頃27.10m3增長了32.29m3,增長率達119.15%,略強于廣西區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為58.11 m3/hm2,森林質量正在逐步提高。
此次調查表明,龍勝各族自治縣用材林面積
9.5萬hm2,占46.12%,而用材林蓄積量達到656.9萬m3,占總蓄積量的72.69%,用材林面積、蓄積量較多,所占比重較大。而在齡組結構中,成過熟林面積3.9萬hm2,占41.40%,蓄積量301萬m3,占45.83 %,且近熟林蓄積量233.4萬m3,也占到了35.53 %,優勢樹種又是以杉木短輪伐期用材林為主,又都是采伐可及或將可及資源,在短期內,龍勝各族自治縣森林資源可采資源量巨大。
2.2 森林資源劣勢
雖然龍勝各族自治縣森林資源優勢較為明顯,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首先,近年來速生桉人工造林面積迅速擴大,不僅破壞了原生植被,在一定程度上也更易引發森林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不利于生態系統的平衡。其次,灌木林地面積達到2.4萬hm2,占林地總面積的11.49%,以石山灌木為主的灌木林面積偏大不利于木材的積累。再次,龍勝各族自治縣用防護林和特用林所占比重僅為21.11%和6.25%,面積比重過小導致樹種結構不合理,生態效益作用不夠明顯。此外,用材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僅為45.4 m3/hm2,特別是過熟林也只能達到77 m3/hm2,林分單產偏低表明經營水平仍然落后。而用材林齡組結構雖然較理想,但也可看到成熟林和過熟林所占比重較大,在滿足近期采伐的同時必須加強管理,使喬木林齡組結構更加合理,這樣森林資源可以保證得到可持續發展利用。
3 可持續經營建議
3.1 樹立正確的森林經營理念
森林可持續經營旨不僅要長期保持森林資源的培育,更要注重發揮森林的各種功能效益,也就是常說的遵循生態系統的4大原則即“整體性、經濟效益、社會責任和多樣性”原則。因此,在森林經營過程中,盡可能引導林農獲得更大經濟效益的同時,還需注重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樹立起正確的森林經營理念[1]。endprint
3.2 強化森林資源管理,加強森林資源保護
森林作為一種再生資源,必須保證其可持續發展,因此需在強化森林資源保護的同時加強森林資源管理。近年來,林業主管部門遇到了較多的棘手問題,如人為用火不當導致的森林火,集體林區中未規劃的濫砍亂伐,單一樹種大面積造林導致的病蟲害發生,以及常年累積下來的林地和林木糾紛等問題,只有逐個問題針對性的分析、解決,才能保證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經營。
3.3 在現有森林面積不變的基礎上增加森林資源總量
擴大森林面積和提高林分單位面積產量是增加森林資源總量最有效的2種途徑,此次調查表明,龍勝各族自治縣無立木林地面積僅占0.80%,擴大森林面積已不現實,如何在森林面積不增的情況下通過提高林分單產面積就成為增加森林資源總量的關鍵,而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量僅為
45.1 m3/hm2表明提高單產仍有較大的空間。
3.4 加強林業生態建設
為實現龍勝各族自治縣森林可持續經營,應重視森林的多種效益,加強林業生態建設。通過宣傳、法律法規約束、封山育林等多時,以及復合經營等經營模式,促進林業生態建設[2]。
3.5 建立森林資源檔案管理制度
建立一套森林小班屬性和小班空間屬性理想結合的地理信息系統,完善對森林資源的有效管理,從而更好的為社會服務[3]。
3.6 加強森林采伐管理,確保森林資源有續利用
龍勝各族自治縣在國家實行森林資源限額采伐制度以來,由于措施得當,管理有效,森林資源保持了持續增長。今后,更應該繼續加強森林采伐制度管理,合理控制森林資源生產性消耗。
3.7 及時編制森林經營方案,實施森林分類經營
根據龍勝各族自治縣行政區域內的森林資源現狀對森林資源進行分類,因類別不同制訂多樣的經營方式,提高林地生產林,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使森林充分發揮各種功能效益,促進森林資源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3.8 促進區域林業產業化發展
遵循“管好公益林、搞活商品林、放開人工林”的森林管理3大原則,創新建設模式,優化種植技術和品種,杉木是龍勝各族自治縣的商品材當家樹種,龍勝特別的山地氣候非常適合杉木的生長[4],大力發展杉木商品林產業,同時確保做大做強產業規模。
參考文獻
[1]倪永春,湯寶山.建立集體林產權制度改革后森林可持續經營保障體系的構想[J].內蒙古林業凋查設計,2009,32(2):34-37.
[2]李天洪.湟源縣封山育林存在的問題及治理思路[J].現代農業科技,2009,(7):65-68.
[3]李秀珍,賈占元,劉俊杰,等.涼城縣森林資源現狀分析及可持續經營探討[J].內蒙古林業,2009(12),83-87.
[4]蒙田,蒙澤治,石孝偉,等. 龍勝縣杉木無性系選育試驗初報[J].廣西林業科學,1994,(2):98-100.
(責任編輯:劉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