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連根

今年5月,張紀中親自率隊,攜出演過他所拍攝金庸劇集的演員黃曉明、李亞鵬、胡軍到香港為金庸先生90歲的生日賀壽,造就了前所未有的“英雄大會”。金庸與張紀中的一段深厚友情也由此揭開……
因為不斷翻拍金庸劇,張紀中與金庸結下了不解之緣。張紀中曾用“他是一個非常好的頑童”來形容金庸,“我和他很對脾氣。金庸是個謙謙君子,很講義氣。他很喜歡熱鬧,每次我們到香港,他都會陪我們,有時候一陪就是七八個小時。”金庸則說:“我曾把張紀中罵哭了,朋友么,罵過了友誼還挺深的。”張紀中回應道:“他不罵我,我怎么能成功?我與金庸是君子之交。”兩人的親密關系可見一斑。
始于“一塊錢”的交情
張紀中,綽號“大胡子”,1951 年出生,北京人。他從小就熱愛文藝,做一個演員是他兒時的夢想。但由于出身不好,前后兩次報考解放軍藝術學院舞蹈系和中央藝術學院都因為政審不通過而被拒之門外。在文工團試用工作一段時間,結果又被辭退。后來,他考入了山西話劇團,并在話劇《西安事變》中飾演了一位大學生的角色。此后,張紀中又拍過電影、演過電視劇,雖然他常常被導演看好而飾演主角,可他卻發現,自己對幕后工作很有天分,于是改行做了編劇、導演、制片人。1994 年,他擔任了《水滸傳》的總制片主任。在《水滸傳》里,張紀中把那些膾炙人口的草莽英雄故事和充滿陽剛之氣、悲壯之美的人物與情節拍得酣暢淋漓。隨著《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兩部劇的熱播,張紀中邁入了一流電視劇制片人的行列,被譽為“中國第一制片人”。
20 世紀末,武俠劇在中國內地盛行,而從小就喜歡看武俠小說的張紀中,又產生了拍攝武俠劇的念頭。這個時候他看到了一則新聞:金庸在內地接受一家媒體采訪時表示,如果央視能夠把自己的小說拍得和《三國演義》《水滸傳》一樣好,他愿意以一元錢轉讓版權。
張紀中動了心。他一直喜歡金庸的小說,很想拍一部金庸的作品。在與領導商量后,他決定試一試消息是否屬實,馬上寫了一封信,蓋上單位公章,發傳真到香港金庸辦公室。第二天,他沒有想到很快就接到了金庸回過來的傳真,表示自己“愿以一塊錢的價格將小說版權轉讓給央視,想拍哪部作品都可以”。正巧,浙大校長張浚生與金庸和張紀中都有私交,金庸應張校長的邀請來浙大,張紀中也就得到了拜見金庸的機會。
在見面前,張紀中還特意跑到銀行,在一大堆新鈔票里,挑了張編號為25666666 的一元紙幣,把它鑲嵌在一個有機玻璃做成的紀念品里,上面寫了《笑傲江湖》的字樣。這個特別的禮物讓金庸非常高興,馬上就在授權合同上簽了字,并指定張紀中為制片人。金庸沒有想到,因為喜歡央視版的《水滸傳》和《三國演義》,自己隨意而說的一句玩笑話,竟然被張紀中當真了。
爭執
小時侯,張紀中看的第一本武俠書是《兒女英雄傳》,后來又看了《七俠五義》《小八義》等舊派武俠小說。上世紀90 年代初,張紀中第一次接觸到的金庸作品,就是《笑傲江湖》,一讀就再也擱不下了。經過你來我往的書信和電話,張紀中最后放棄了高難度的《神雕俠侶》,選擇了不需要很多特技的《笑傲江湖》。
按照歷史正劇和主旋律風格拍成的《笑傲江湖》當時在中央電視臺8 套播出,收視率達到了12%-19%,第一輪播出就給電視劇中心賺了7500 萬。這部內地新武俠電視劇的開山之作,在創下高收視率的同時也引發了巨大的爭議。
這是張紀中沒有料想到的。不過在排山倒海的爭議中,張紀中最在意的是金庸本人的看法。在香港播出《笑傲江湖》后,金庸在肯定電視劇的大氣和精美制作的同時,對電視劇的改編也公開提出批評。為緩解金庸的不滿,也為了繼續與金庸合作,張紀中從北京飛到杭州,與金庸當面進行溝通交流。
“你對我們的開頭不滿,認為令狐沖和任盈盈不應該那么早出場,導致故事情節發生變化。可是我們想,電影不能按照小說拍,因為開始的章節都是林平之的遭遇,一直到第4 章男主人公令狐沖才出場,女主人公任盈盈到第13 章才出來,故事推進太慢了。”張紀中說。其實,真實原因是中央電視臺是國家電視臺,主流意識形態非常強,必須得按照它的藝術尺度來拍。所以,劇本必須修改。
“《三國演義》里的諸葛亮出場還要晚,怎么就可以?”金庸反問道。這次沖突的結果是,張紀中在此后6 部電視劇簽合同時,都會和金庸進行長時間的溝通和交流,征詢金庸對電視劇劇本的改編意見,在故事和情節設置上,盡量忠實于小說原著,極少有大的修改。
“金庸把自己的小說當親生的孩子,我也想明白了,我們改編的畢竟是他本人的作品,那就按照他的意見來。”為讓金庸滿意,張紀中找了金庸最信任的專家陳墨教授出任顧問,專門負責參與、回答編劇的疑問。這使得張紀中版的金庸劇成為了最忠實于小說原著的電視劇,令金庸非常滿意,索性口頭放言讓他把作品集全改成電視劇。
盡管不能對作品進行修改,張紀中還是希望自己有“自選動作”。在《射雕英雄傳》里,張紀中企圖增加楊康的戲份,“郭靖在草原長大的戲份有很多,而楊康在金國王府里的成長小說里卻只有幾筆,包括丘處機怎么能夠容忍完顏洪烈霸占好友楊鐵心妻子包惜弱,還能夠進入王府成為楊康的武術師傅,從人物性格來看不可能。”
張紀中的想法被《射雕》編劇接受媒體采訪時公布出來。不料,金庸看到后不以為然,迅速致電張紀中,要求刪掉這些增加的場面和戲份。張紀中只得按照他的要求刪除,也由此把金庸戲虐作“愛護自己下的蛋的老母雞”。
把金庸作品集全部拍完
在談到與對自己的劇本很計較的金庸如何相處和溝通時,張紀中用“他是一個非常好的頑童”來形容金庸。“他對我翻拍的金庸劇也有不滿意,不滿意的我會解釋給他聽一聽,當然解釋完了以后,他依舊不滿意,那我也沒有辦法,反正我已經拍完了。但是,這些不會影響我們之間的友誼。”
張紀中對金庸作品十分癡迷,并在過去十余年間親自導演并制作了7 部作品,分別是《笑傲江湖》(2001 年)、《射雕英雄傳》(2003 年)、《天龍八部》(2003 年)、《神雕俠侶》(2006 年)、《碧血劍》(2007 年)、《鹿鼎記》(2008 年)、《倚天屠龍記》(2009 年)。其中金庸最滿意的是《天龍八部》和《碧血劍》。“《天龍八部》我很喜歡。張紀中在拍電視劇前征求我的意見,我就說,最好不要和小說相差太多。后來張紀中對結局進行了修改,只減不加,剔除了一些不必要的人物,讓整個高潮都圍繞著蕭峰來進行。對這一改動我很滿意。”
因為《天龍八部》,內地年輕的觀眾也接受了張紀中版的金庸劇。此前,《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傳》一邊是收視率奇高,一邊網絡上都是謾罵和口水。到了胡軍、林志穎、劉亦菲主演的《天龍八部》的播出,網絡上的贊揚和夸獎多起來了。
拍《神雕俠侶》時,張紀中問金庸什么是浪漫,金庸想了半天,回答他說:“不常見的就是浪漫,常見的就不浪漫,一對情人站在大海里擁抱著看西沉的夕陽,這就是浪漫。”后來張紀中對他創作團隊的要求就是凄美和浪漫,這使得《神雕俠侶》后來成為一部披著武俠外衣的愛情偶像劇,挑出來的男女主演黃曉明、劉亦菲青春、漂亮,被觀眾評為“最不張紀中的金庸劇”。
在金庸的作品里,《碧血劍》是電視劇改編次數最少的。張紀中看中它是因為《碧血劍》實際上是一部歷史正劇,既體現了金庸對歷史的研究和觀察,也讓張紀中的正劇特長有了大的發揮。看完《碧血劍》后,金庸對張紀中說了句:“張先生拍戲就是認真,把我的作品交給您拍,我非常放心。”
《鹿鼎記》經過反反復復的刪減,金庸對這部電視劇一直未發表意見。原來金庸認為韋小寶不該有太多的老婆,給他設計了一個妻離子散的新結局。張紀中對金庸說:“升官發財、一夫多妻是中國男人固有的夢想,所以人人想當韋小寶,你現在把老婆改沒了,破壞了讀者的夢想。”“您現在是查良鏞的身份來修改30 年前金大俠的作品,用現在的眼光回過頭看以前的作品肯定不順眼,改編味兒就變了。”
最終,金庸放棄了對《鹿鼎記》的故事結尾進行大修改,保留了原來的韋小寶一人領著7 個妻子隱居的故事結尾。在內地播出時創下了張紀中金庸劇的收視率新高。
本來,張紀中打算在拍完《倚天屠龍記》后就結束拍金庸劇,但是,金庸一直希望他能夠把他的作品集全部拍完。這對張紀中來說是一個誘惑,更是一個挑戰。
和“老頑童”在一起
2010 年6 月和12 月,微博上兩次傳出金庸“去世”的謠傳,引起了軒然大波。時過半年,張紀中特地到香港與金庸見面,第二天就把他與金庸夫婦小聚共進晚餐的合照放在了微博上。照片中所見,時年87 歲的金庸精神非常好,面容慈祥,不但高舉酒杯喝紅酒,還吃牛扒與海鮮、生蠔,感覺就像金庸自己筆下的“老頑童”。在旁的張紀中也不禁驚嘆:“老人家對往事依舊健談,胃口也不錯。”
過了些日子,他再次上傳兩人在金庸家中喝茶、相談甚歡的照片。張紀中寫道:“昨天(11 月16 日)下午與金庸老先生在家喝茶,回顧這十一年拍攝金先生作品的得與失。先生仍舊記憶清晰,笑談與我們在九寨溝的趣事。”那是2004年9 月下旬,張紀中率劇組在九寨溝拍《神雕俠侶》,金庸前來探班。金庸夫婦前腳到九寨溝,邵逸夫夫婦隨后就趕到了。這倒不是他們事先約好的,純屬巧合。50 年的老朋友異地相見,自然要見個面。據張紀中向記者透露,晚上,邵逸夫打來電話,說要跟老朋友敘敘。金庸答應了,叫邵逸夫等二十分鐘,容他穿好衣服。誰知等到金庸穿好衣服,從邵逸夫那邊傳來消息,邵逸夫已經休息了。氣得金庸拿著拐杖,從六號樓走到五號樓邵逸夫入住的房間門前,用拐杖“咚咚”地敲開房門,連聲說“有錢也不能這樣欺負人”,還拉上張紀中給評評理。張紀中立刻斬釘截鐵地說:“你對!”當然,最后兩人還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不過張紀中表示,他們倆是多年的老朋友了,邵逸夫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一定是手下的隨從傳錯了話,才導致了這場誤會。
“他是一個非常好的頑童,80 多歲了還能夠去讀書,我覺得真是有點意思,蠻逗的一件事情。他去讀書我還跟他說,你教他們都有富余了,你去讀什么書呢?他讀完書回來,我也是很逗的送了他一支筆,我說你好好學習。”張紀中寫道。這些照片和記述也打破了早前金庸身體抱恙的傳聞。
翻拍了金庸的幾部作品之后,張紀中與金庸成了很好的朋友。“我覺得金庸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武俠的世界,很多人都喜歡看他的作品,但很多人看完之后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愛看,我就來研究。金庸的作品帶給人一種俠義之心,他作品中的人物會感染你,比如郭靖,比如喬峰,久而久之這些人物會影響到我們自己為人處世的作風。所以我要把他的文字轉換為電視劇,將作品中的俠義之心帶給更多的人。”
作為國內改編金庸作品最多的制片人,張紀中對金庸的印象則是另一幅畫面:“我對金庸的印象挺好的,我和他很對脾氣。我覺得金庸是個謙謙君子,很講義氣。他很喜歡熱鬧,每次我們到香港,他都會陪我們,有時候一陪就七八個小時。我覺得他不但是個和善的老人,還是一個大兒童。了解金庸很難,評價他更多的還得看他的作品。”
(作者系《海寧日報》記者,金庸研究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