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穎


摘 要:現在孩子的剪紙作品,多趨向成人化,缺乏了孩子本應有的“趣味”與“創意”。本文針對上述問題,嘗試從著眼剪紙語言,運用組合變化兩個方面,對如何進行低年級學生剪紙中的趣味教學,培養其創造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低段 剪紙 趣味
少兒剪紙的藝術魅力在于“不描不畫、信手剪來”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一張紙、一把剪刀,手隨心剪,剪隨心動。但現在的剪紙課堂卻與之大相徑庭,太多的程式化和只問結果,使本應天真爛漫、愛玩好動的低年級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得不到施展。就此筆者總結了出現的一些主要問題。
1.缺乏正確引導。孩子的作品本應是他們自己稚拙、無拘無束的表現,但是現在孩子們的剪紙作品,多趨向成人化,過多的照搬照抄、按模剪紙,缺乏了孩子本應有的“趣味”與“創意”。
2.有畏懼心,缺乏自信。低年級的學生喜歡紙工,但僅限于“玩”的層面,對自己創作剪制完整的剪紙作品有一種畏懼心理,覺得這么復雜的剪紙無從下手、會剪不好,對自己動手能力不自信。
認識到這些問題后,下面就簡單地介紹一下自己是如何進行低年級學生剪紙課堂中的“趣味”教學,同時又是如何激發低年級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其創造力的。
一、著眼剪紙語言,嘗試趣味性課堂
1.欣賞剪紙藝術的美感。讓孩子們在欣賞中,慢慢體會到剪紙藝術的魅力。剪紙作品注重夸張寫意。民間藝術家對此有著十分豐富的經驗,俗話說“十斤獅子九斤頭,一根尾巴背石頭”,首先要讓孩子們體會到剪紙的夸張性特征。由于紙的材料局限性,剪紙藝術又產生了“千刻不落,萬剪不斷”的特點,這種特點的運用,又豐富和促成了剪紙畫面的緊湊和完整感。在讓孩子了解了上述剪紙的美感特點后,孩子會有點迫不及待想實際剪出點什么來。那是一種主動學習的原動力,因為對剪紙的興趣,孩子們愿意作為一名初學者試著摸一摸、玩一玩、學一學。正如我們在欣賞庫淑蘭剪紙作品時,孩子們聽著老師講解的庫淑蘭老奶奶的剪紙人生,即使一、二年級的孩子也會相信“只要我有把剪刀,我就可以成為她”。隨著一幅幅精美的剪紙作品展現在孩子的面前,孩子們逐漸發現了人物、動物、植物等夸張但不失靈動的特點,都急著問我們可以剪了嗎?我也要做剪花娘子。在這里,教師為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關于剪紙藝術的美麗大門。
2.從簡單圖形入手。剪紙具有高度概括性,并注重刻畫圖像的寫意性。常用的剪紙語言有月牙形、柳葉形、鋸齒形、水滴形、小圓形、半圓形等。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會將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和剪紙語言相結合,以激發孩子共同體驗的興趣。為此,筆者在剪紙教學開始初期,對剪紙語言并沒有給出具體的名稱,而是先給出生活中各種具體的事物,比如月亮、水滴、乒乓球等具體的形象來代替剪紙語言,并具體講解月牙形、水滴形、鋸齒形這幾個代表性的剪紙語言的剪法。在課堂中,筆者先會要求學生進行以一種單一的剪紙語言來裝飾“小黃帽”(圖1)為主題的剪紙練習,并讓孩子根據圖案的樣式給它取名字。“小黃帽” 是小學生每天上學必戴的,也是他們最為熟悉的一件物品。由于低年級學生具有好奇心強、喜歡一爭高下的心理特點,因此,他們都愿意去比一比哪頂帽子上的花紋個數最多,哪頂帽子上的花紋大小最有變化。所以,只需稍加提示,學生就會剪出大小不一,外形各不相同的圖形。通過這樣的練習,既可以讓低年級學生感受到剪紙的樂趣,培養他們的感知能力,也可從玩中學,實現學習與游戲相融合,這也比較符合小學低段學生的教學特點。
二、運用組合變化,探索趣味性課堂
單一的剪紙語言練習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將基本的剪紙語言進行組合,剪出自己需要的新圖案。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新課標的要求,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與探究性相結合的學習,突出剪紙藝術的基礎性與趣味性,讓低段的學生“跳一跳就能摘果子”,使其不會因為枯燥的組合練習或難度太大而失去了原有的學習興趣。
1.模仿訓練。 遵循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以“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先以模仿為主進行訓練。學生可先依樣畫葫蘆地照著老師的示范復制幾次,慢慢了解剪紙語言的組合方式。接著,筆者會讓學生將枯燥的模仿組合練習變成一次“剪刀旅行記”。具體是給組合圖形冠上名字,比如大海的臉、鮮花王國(圖2)等等,讓孩子抱著積極主動、樂于探索的心理來玩剪刀、作剪紙。比如在鮮花王國,孩子們最先喜歡的便是一朵朵美麗綻放的花朵。花朵練習旨在練習單個圖案之間的緊密程度和檢查學生對剪刀的靈活運用能力。花朵以小圓形代替每一部分,教師先畫一朵,學生接著畫一朵,然后再開始剪。學生先畫再剪的過程熟練后,剪紙難度升級,要求學生不畫圖形直接上手剪,這既是對學生空間把握能力的一種考驗,也是學生對自己的自信心的一種鍛煉。
2.發散性練習。通過模仿練習,學生已學會了直接剪簡單的統一的圖形,但這只停留在簡單的模仿和機械的練習階段,學生還不能將自己的所學進行消化、吸收。因此,光是模仿還不夠,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夠做到“舉一反三,通變自如”,這才能真正讓他們步入剪紙藝術的殿堂。例如,筆者給學生的主題:美麗的煙花。學生喜歡放煙花,也在過年過節的時候,感受過煙花的喜慶。筆者會讓學生將看到過的煙花用簡單的剪紙語言代替,引導學生用剪紙語言去組織成各種煙花(圖3)的樣式,從而達到使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力得到邏輯性思維支配的目的。在這一系列的啟發過程中,學生思維很活躍,興趣很濃郁,會想到運用不同粗細的柳葉形組織成煙花的圖形,用排成串的小圓點組合成放射狀,會運用兩種及兩種以上不同的剪紙語言進行組合等。這樣的練習因為沒有既定模式的約束,反而能使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深入感受到不斷探索的樂趣。在這種學習氛圍中,好動的低段學生都會樂意拿起剪刀來剪一剪、玩一玩、變一變。
傳統的剪紙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可愛的孩子們去發現、探索和創新。我們在進行傳統剪紙教學時,務必注意學生對其趣味性的培養,因為只有符合低段學生的心理特點的學習才是有效學習,才是主動學習。
參考文獻:
[1]顏明霞 謝奕鋒 《剪出春秋(廣東剪紙)》[M] 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9
[2]鄭 陽 陶 津 《剪紙語言的傳承》[J] 美苑 2011(3)
(紹興市少兒藝術學校 浙江紹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