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強
一、對農業差異化的認知
產品差異化是當前企業(產業)生產運行中行之高效、且經濟收益豐厚的一種新生產模式。產品差異化由于順應了時代發展需求,同時又能夠滿足人們多層面、多樣化的需要而蓬勃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在先行省市中,如浙江省、江蘇省、山東省等10余省市均已經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功的范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取他省市之長為我區發展助力是當務之急,也是十分必要的務實之路。
農業差異化發展是通過提供特色化農產品和服務,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需求,以規避市場激烈競爭的壓力,尋求新的空間,促進農業發展的行為。農業差異化發展是為了在區域貿易自由化條件下揚長避短,實現利益最大化和社會效益最大化。其影響因素主要有6個方面:1.要素稟賦。要素是農業生產最基本的條件,它不僅包括傳統的生產要素,如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技術,還涵蓋制度、信息、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2.產業形態。產業布局、產品結構等體現出的產業形態,是在特定的地理區位及環境條件下形成的,是特殊自然環境和生產習慣的產物。3.自然條件。農業生產離不開土壤、水、氣候等自然資源。4.消費需求。消費水平決定市場進而主導農業生產,消費的分化給不同農產品帶來了生存的空間。5.市場營銷。農產品差異化優勢能否轉化成市場優勢,需要通過市場來檢驗和衡量。6.歷史人文。文化傳統、社會風氣、民族習俗等歷史人文狀況,既關系到農業發展方式、產業布局結構、農作制度安排等,也關系到生產者的勞動習慣、創業意識、創新精神,還決定了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偏好、消費習慣、消費方式和消費水平,構成了對區域農產品差異化生產與發展的影響。
二、內蒙古發展農業差異化的優勢
近年來我區農業立足自身資源特色,以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為主導,以農業轉型升級為主線,大膽創新經營機制,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切實提升生產能力,農業基礎條件不斷改善,發展實力顯著提升,為實施農業差異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我區要發展農業差異化的優勢條件,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優越的地理位置
內蒙古疆域遼闊,物產豐富,地域間資源差異性大,農產品互補性強,有利于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牧產品。內蒙古處于濕潤季風區與內陸干旱區氣候過渡帶,四季分明,雨量偏少,氣候溫差大,擁有多樣化的地形地貌、多宜性的氣候環境、多種類的生物資源,適宜不同農產品和動植物生長,使得農牧業差異化發展具有廣泛的領域和潛力。
(二)豐富的物種資源
我區資源豐饒、名特優品種繁多、生產門類齊全,已經逐步發展成為農牧業一體化綜合高產地區。調查顯示:內蒙古農作物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谷子、莜麥、高粱、大豆等許多獨具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華萊士瓜頗具盛名。還有發展蘋果、梨、杏、山楂、海棠、海紅果、食用菌等耐寒耐旱水果蔬菜的良好條件。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十幾類。纖維植物有樟子松、落葉松、大葉草、蘆葦、紅柳等70多種。可為制藥業提供的中草藥有人參、天麻、麻黃、肉蓯蓉、柴胡、甘草等500多種。榛子、山杏、金蓮花、松籽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油料工業的好原料。釀造產業的重要原料有越桔、篤斯(藍莓)、懸鉤子、山櫻桃等。幾十種食用植物中尤以猴頭、口蘑和發菜最負盛名。
(三)堅實的發展基礎
近年來我區各地大力挖掘品種資源優勢,開發名特優新農產品,逐步改變了產業結構雷同的不利狀況,區域產品特色和優勢不斷增強,飲料釀造、蔬菜成品、食用菌山珍、畜產品精加工等多項獨具我區特色化產業帶規模不斷擴大、檔次不斷得到提升。全區現有農業龍頭企業400余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010年就已達到11000多家,帶動了1/3以上農牧戶發展生產,產業化經營的覆蓋面不斷擴大。這些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組織生產、開拓市場、應用科技、創建品牌的水平較高,對我區農業差異化發展起到極大的輻射和帶動推力。
三、實現內蒙古農業差異化發展的途徑與措施
(一)先找新路
與其他產業相比較,農產品生產產業鏈運行周期比較漫長,這是由于其客觀生物性所決定的,而這與快速發展的社會和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需求極不吻合,出現了嚴重失衡。探索現代農業新途徑一直是國內同行堅持不懈的努力方向,農業差異化發展應運而生,其發展途徑主要有四個方面:
1.區域定位差異化。發展定位起著引擎作用,決定一個地方的發展取向和發展模式。 2.產品類型差異化。內蒙古地區間發展不均衡,農業生產成本相對較高。農產品生產總的未來設計走向應當瞄準高端市場、高消費群體,發展優質、安全的精品,以實現高效益目的。3.生產時間差異化。積極運用現代種養和設施化生產技術,推廣早、中、遲熟品種,合理搭配種植,發展反季節生產;運用農牧產品加工技術,深化加工業發展;運用保鮮、貯藏技術,提前或延后農產品的上市和銷售時間。4.消費市場差異化。根據全區消費者的收入狀況、消費習慣等差異,合理劃分高端、中端、低端等不同消費群;根據消費需求和市場供求狀況,合理選擇產品銷售市場。
(二)再行措施
農牧業差異化發展的主旨是實現農產品向商品的轉化,關鍵是產品的特色和營銷方式的多樣化,最終實現市場利潤和效益最大化。我區可積極從以下四項措施入手:
1.調整優化產業布局,著力提升農牧業差異化發展的要素集聚力。根據我區各地的自然地理特征、農業資源分布狀況、產業基礎及城市空間結構的差異,以比較優勢為原則,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布局。一是城郊都市型農業,以呼市、包頭、臨河市和通遼市都市圈和東中西覆蓋全區城市群郊區為培育重點。利用城市的輻射功能和近郊的區位優勢,依托城市消費需求,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特色植物、異型水果、花卉苗木、休閑觀光等具有較高成長性和發展潛力的產業,努力建設成設施先進、技術領先、功能完善的都市型農業區,為城市及居民提供菜籃子產品、綠化美化產品和旅游休閑產品。二是高原外向型農業,以鄂爾多斯市等地區為培育重點。大力發展水果、蔬菜、畜禽等特色優勢農產品及加工業,努力形成一批在區內外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色優勢產業帶,加速農業發展國際化。三是山區生態型農業,以東部四盟市地區為培育重點。立足山區植被、大氣、土壤、水質等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優勢,大力發展有機綠色蔬菜、漿果類、禽蛋禽肉、中藥材、山區食用菌等創收豐厚產業,推廣立體種養和反季節生產,努力建成具有山區特色的綠色生態農(林)業。
2.大力發展特色產品,著力提升農業差異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結合農產品供應和居民消費的特點,找準自己特色,做到以特制勝。一是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品。突出規模化、外向化發展,以開放式心態主動參與國家大西北產業的區域化分工,實現提質增效。與國際市場和周邊友鄰河北省、陜西省、山西省等外省比較具有地域性競爭優勢的產品進行差額性互補,最大化實現聯動雙贏甚至多贏局面,按照不同層次消費需要,調整品種結構,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對獨特產品進一步加大開發力度,促進農牧產品轉化增值,提高農牧業的綜合效益。
3.積極創新營銷方式,著力提升農牧業差異化發展的市場牽引力。在當今高科技占主導的時代,高效率的信息傳輸和嶄新的營銷方式往往能達到決勝千里之外而立于不敗之地的驚人成效。一句話,現代化的新營銷方式可以決定產品的成敗,現實生活中創造市場奇跡的成功范例已是層出不窮。現代營銷方式在充分調研和細分市場的基礎上,輔之以積極有效的營銷策略、營銷手段和方法來拓展銷售空間,引導消費,擴大銷量。
4.全面實施品牌戰略,著力提升農業差異化發展的產業影響力。農業差異化競爭歸根結底是農產品質量的競爭、品牌的競爭。通過新媒體大力宣傳,讓保護品牌意識深入人心,使我區民眾逐漸形成愛我故鄉,護我品牌的良好自覺共識。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提升產品質量,夯實品牌基礎。做到質量有標準,生產有規程,產品有標志,市場有監測,夯實品牌產品的質量基礎。二是整合品牌資源,形成區域品牌。力爭一個主導產業形成一個主打品牌,使區域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之間相互促進,共同提升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三是真正保護好內蒙古自己的品牌資源,打造誠信品牌。定期對我區品牌農產品質量進行跟蹤監測監督,保證品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使內蒙古人為自己的名牌由衷自豪,使我區的品牌叫得出、打得響、名聲揚,成為最理想的時代名牌,真正成為廣大消費者心中信得過、站得住,值得信賴可靠的名優品牌,最終讓內蒙古農業差異化發展工程得到成功展現。
(作者單位:內蒙古統計局農產量調查隊)
責任編輯:楊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