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瞳
隨著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的不斷發展,高投入、高消耗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矛盾、產品附加值過低與資源型產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產品種類單一和地區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高污染、高排放和資源富集地區的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不斷突出。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如果不進行轉型,不僅影響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還會對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破壞。
一、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宏觀背景
(一)資源型產業轉型是世界性趨勢
資源型產業是以本地區礦產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類型。按照資源的種類,可分為煤礦產業、有色冶金產業、黑色冶金產業、石油產業、電力產業等類型。在一定時期內,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及儲備基地,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資源富集地區。但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和自然資源的消耗,各資源富集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調、接續產業匱乏、失業人口增加、環境污染等問題逐步惡化。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范圍內的主要資源富集地區的資源型產業逐步開始轉型。
資源型產業轉型既是全球性趨勢,也是全球性難題。在探索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道路上,有的地區取得了成功,有的地區卻以失敗告終。成功的案例有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英國的威爾士地區、法國洛林地區、日本的北九州等。從這些地區的資源型產業轉型案例來看,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需要適時做出革新的過程。
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其實就是社會經濟的變革,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嵌入式,即完全放棄原有產業,嵌入式發展新興產業;二是升級式,即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對產業進行升級,包括產業鏈延伸、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同時有替代產業和接續產業的劃分:替代產業是指與原產業不屬于同一類型的產業,通常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接續產業是指在原有資源型產業基礎上形成相關產業。
(二)資源型產業轉型是工業化由中期向后期轉變的必然階段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深,工業的結構表現出有規律的變遷,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并包含了六個階段:第一個時期是重工業化時期,即工業化初期,其包含了基礎原料開采階段和加工裝配階段;第二個時期是加工業時期,即工業化中期,兩個階段分為一般加工階段和技術密集加工階段;第三個時期是技術密集化時期,即工業化后期,兩個階段分為一般技術密集型階段和高新技術密集型階段。這三個時期六個階段是循序漸進的經濟工業化發展途徑,而在中期向后期的發展過程中,資源型產業的轉型是必然前提和必經階段。
我國目前的工業化水平處于工業化中期的技術密集加工階段,并向工業化后期快速邁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工業經濟表現為重工業化不斷加深、高新制造業飛速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加速融合。隨著對資源型產業轉型要求的不斷加強,我國的資源型產業發展將表現出以下特征:產業的結構調整表現為拋棄低端和發展先進共同實施;產業的組織調整表現為產業內部兼并和產業間大、中、小差異化發展;產業技術的調整表現為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并舉;地區產業布局的調整表現為提倡發展集約化、高新技術化和無污染化。
我國的西部地區屬于內陸地區,該地區的資源型產業結構變化既受國際國內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自身轉型規律的制約。在工業化由中期向后期邁進的這一重要時期,資源型產業結構總趨勢必然是向高級化轉變,因此,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對資源型產業提出轉型的要求。
(三)資源型產業轉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地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重點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還提出要加強實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節約能源,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同時普及低碳技術,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上內容從根本上要求了資源型產業走上轉型之路。
面對日趨嚴格的資源與環境約束,西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必須深刻意識到資源環境危機,建立并推廣低碳發展的綠色理念、完善獎懲制度、推廣環境友好與資源節約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其中,作為西部地區經濟支柱的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又是重中之重,在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把握節約優先戰略,對資源的開發施行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在轉型過程中提高礦產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合理安排礦產資源的勘探、保護與開發。
二、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動力機制分析
(一)影響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阻力與動力
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在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各式各樣的阻力與困難,包括資源型產業產品附加值低、耗能高、產業鏈過短,地區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畸形,嚴重依賴資源稟賦,環境污染嚴重,地區生態條件逐年惡化等問題,但是其轉型是必然趨勢,同時也有推動轉型的動力基礎,即勞動力、礦場資源、政府支持及其他產業與交通設施發展良好等優勢。
1.勞動力優勢。西部地區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更為便宜。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資源型產業的不斷轉型,將會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基礎采掘業中解放出來,這些勞動力可以成為西部地區吸引外來資本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人力資源保障。
2.礦產資源優勢。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和發電量分別占全國儲量和發電量的41.35%、37.65%、84.80%和30.52%,是我國最為重要的能源儲備和輸出基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西部地區的資源型產業開拓新興接續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物資基礎。
3.政府支持及其他產業與交通設施發展良好。近年來,西部地區各省市地方政府加大力度鼓勵資源型產業進行轉型,以提高地區和企業競爭力。西部地區的環保材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焦煤化工業、文化旅游業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并有進一步做大做強的空間。同時,隨著資源型產業對地方財政的輸血,各省市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目前西部大部分地區形成了橫貫東西、縱橫南北的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網絡。同時,城市的基礎服務設施也不斷進步。
(二)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動力機制
可以看出,資源型產業的發展也遵循一定的規律,但同時因為資源型產業自身的周期性原理,從而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資源型產業在阻力和動力的支配下,呈現出其特殊性,如圖。
資源型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特征
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受到動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并在資源環境的約束下發展。動力來自人力資源優勢明顯、礦產資源豐富、其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交通運輸環境較為便捷等;阻力來自缺乏資金支持、資源枯竭、生產技術落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對于當前的資源型產業來說,當其內部抵抗衰退的動力和外部的支持力足以克服發展阻力時,產業就可以轉型成功、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并沖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制約;反之,資源型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又缺少外部支持,必然會形成持續的衰退。如圖所示,當前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邊界與資源環境約束線相交,即西部地區的資源型產業發展水平處于圖中藍色區域內,當發展動力大于阻力時,資源型產業成功轉型并突破制約,達到圖中轉型后的資源型產業發展曲線范圍內。
因此,西部地區的資源型產業要結合自身特點,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增強動力因素,合理規避阻礙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阻力因素,從而實現產業轉型、完成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
隨著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的不斷發展,高投入、高消耗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矛盾、產品附加值過低與資源型產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產品種類單一和地區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高污染、高排放和資源富集地區的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不斷突出。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如果不進行轉型,不僅影響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還會對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破壞。
一、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宏觀背景
(一)資源型產業轉型是世界性趨勢
資源型產業是以本地區礦產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類型。按照資源的種類,可分為煤礦產業、有色冶金產業、黑色冶金產業、石油產業、電力產業等類型。在一定時期內,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及儲備基地,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資源富集地區。但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和自然資源的消耗,各資源富集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調、接續產業匱乏、失業人口增加、環境污染等問題逐步惡化。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范圍內的主要資源富集地區的資源型產業逐步開始轉型。
資源型產業轉型既是全球性趨勢,也是全球性難題。在探索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道路上,有的地區取得了成功,有的地區卻以失敗告終。成功的案例有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英國的威爾士地區、法國洛林地區、日本的北九州等。從這些地區的資源型產業轉型案例來看,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需要適時做出革新的過程。
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其實就是社會經濟的變革,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嵌入式,即完全放棄原有產業,嵌入式發展新興產業;二是升級式,即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對產業進行升級,包括產業鏈延伸、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同時有替代產業和接續產業的劃分:替代產業是指與原產業不屬于同一類型的產業,通常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接續產業是指在原有資源型產業基礎上形成相關產業。
(二)資源型產業轉型是工業化由中期向后期轉變的必然階段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深,工業的結構表現出有規律的變遷,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并包含了六個階段:第一個時期是重工業化時期,即工業化初期,其包含了基礎原料開采階段和加工裝配階段;第二個時期是加工業時期,即工業化中期,兩個階段分為一般加工階段和技術密集加工階段;第三個時期是技術密集化時期,即工業化后期,兩個階段分為一般技術密集型階段和高新技術密集型階段。這三個時期六個階段是循序漸進的經濟工業化發展途徑,而在中期向后期的發展過程中,資源型產業的轉型是必然前提和必經階段。
我國目前的工業化水平處于工業化中期的技術密集加工階段,并向工業化后期快速邁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工業經濟表現為重工業化不斷加深、高新制造業飛速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加速融合。隨著對資源型產業轉型要求的不斷加強,我國的資源型產業發展將表現出以下特征:產業的結構調整表現為拋棄低端和發展先進共同實施;產業的組織調整表現為產業內部兼并和產業間大、中、小差異化發展;產業技術的調整表現為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并舉;地區產業布局的調整表現為提倡發展集約化、高新技術化和無污染化。
我國的西部地區屬于內陸地區,該地區的資源型產業結構變化既受國際國內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自身轉型規律的制約。在工業化由中期向后期邁進的這一重要時期,資源型產業結構總趨勢必然是向高級化轉變,因此,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對資源型產業提出轉型的要求。
(三)資源型產業轉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地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重點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還提出要加強實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節約能源,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同時普及低碳技術,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上內容從根本上要求了資源型產業走上轉型之路。
面對日趨嚴格的資源與環境約束,西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必須深刻意識到資源環境危機,建立并推廣低碳發展的綠色理念、完善獎懲制度、推廣環境友好與資源節約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其中,作為西部地區經濟支柱的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又是重中之重,在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把握節約優先戰略,對資源的開發施行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在轉型過程中提高礦產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合理安排礦產資源的勘探、保護與開發。
二、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動力機制分析
(一)影響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阻力與動力
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在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各式各樣的阻力與困難,包括資源型產業產品附加值低、耗能高、產業鏈過短,地區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畸形,嚴重依賴資源稟賦,環境污染嚴重,地區生態條件逐年惡化等問題,但是其轉型是必然趨勢,同時也有推動轉型的動力基礎,即勞動力、礦場資源、政府支持及其他產業與交通設施發展良好等優勢。
1.勞動力優勢。西部地區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更為便宜。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資源型產業的不斷轉型,將會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基礎采掘業中解放出來,這些勞動力可以成為西部地區吸引外來資本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人力資源保障。
2.礦產資源優勢。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和發電量分別占全國儲量和發電量的41.35%、37.65%、84.80%和30.52%,是我國最為重要的能源儲備和輸出基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西部地區的資源型產業開拓新興接續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物資基礎。
3.政府支持及其他產業與交通設施發展良好。近年來,西部地區各省市地方政府加大力度鼓勵資源型產業進行轉型,以提高地區和企業競爭力。西部地區的環保材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焦煤化工業、文化旅游業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并有進一步做大做強的空間。同時,隨著資源型產業對地方財政的輸血,各省市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目前西部大部分地區形成了橫貫東西、縱橫南北的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網絡。同時,城市的基礎服務設施也不斷進步。
(二)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動力機制
可以看出,資源型產業的發展也遵循一定的規律,但同時因為資源型產業自身的周期性原理,從而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資源型產業在阻力和動力的支配下,呈現出其特殊性,如圖。
資源型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特征
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受到動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并在資源環境的約束下發展。動力來自人力資源優勢明顯、礦產資源豐富、其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交通運輸環境較為便捷等;阻力來自缺乏資金支持、資源枯竭、生產技術落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對于當前的資源型產業來說,當其內部抵抗衰退的動力和外部的支持力足以克服發展阻力時,產業就可以轉型成功、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并沖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制約;反之,資源型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又缺少外部支持,必然會形成持續的衰退。如圖所示,當前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邊界與資源環境約束線相交,即西部地區的資源型產業發展水平處于圖中藍色區域內,當發展動力大于阻力時,資源型產業成功轉型并突破制約,達到圖中轉型后的資源型產業發展曲線范圍內。
因此,西部地區的資源型產業要結合自身特點,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增強動力因素,合理規避阻礙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阻力因素,從而實現產業轉型、完成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
隨著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的不斷發展,高投入、高消耗與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矛盾、產品附加值過低與資源型產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產品種類單一和地區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高污染、高排放和資源富集地區的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不斷突出。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如果不進行轉型,不僅影響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還會對西部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造成破壞。
一、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宏觀背景
(一)資源型產業轉型是世界性趨勢
資源型產業是以本地區礦產資源開采、加工為主導的產業類型。按照資源的種類,可分為煤礦產業、有色冶金產業、黑色冶金產業、石油產業、電力產業等類型。在一定時期內,作為基礎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應及儲備基地,各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于資源富集地區。但隨著工業化程度的加深和自然資源的消耗,各資源富集地區的經濟結構失調、接續產業匱乏、失業人口增加、環境污染等問題逐步惡化。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全球范圍內的主要資源富集地區的資源型產業逐步開始轉型。
資源型產業轉型既是全球性趨勢,也是全球性難題。在探索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道路上,有的地區取得了成功,有的地區卻以失敗告終。成功的案例有德國的魯爾工業區、英國的威爾士地區、法國洛林地區、日本的北九州等。從這些地區的資源型產業轉型案例來看,轉型是一個長期的、需要適時做出革新的過程。
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其實就是社會經濟的變革,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形成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嵌入式,即完全放棄原有產業,嵌入式發展新興產業;二是升級式,即在原有產業的基礎上,對產業進行升級,包括產業鏈延伸、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等。同時有替代產業和接續產業的劃分:替代產業是指與原產業不屬于同一類型的產業,通常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接續產業是指在原有資源型產業基礎上形成相關產業。
(二)資源型產業轉型是工業化由中期向后期轉變的必然階段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深,工業的結構表現出有規律的變遷,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并包含了六個階段:第一個時期是重工業化時期,即工業化初期,其包含了基礎原料開采階段和加工裝配階段;第二個時期是加工業時期,即工業化中期,兩個階段分為一般加工階段和技術密集加工階段;第三個時期是技術密集化時期,即工業化后期,兩個階段分為一般技術密集型階段和高新技術密集型階段。這三個時期六個階段是循序漸進的經濟工業化發展途徑,而在中期向后期的發展過程中,資源型產業的轉型是必然前提和必經階段。
我國目前的工業化水平處于工業化中期的技術密集加工階段,并向工業化后期快速邁進。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工業經濟表現為重工業化不斷加深、高新制造業飛速發展、信息化與工業化加速融合。隨著對資源型產業轉型要求的不斷加強,我國的資源型產業發展將表現出以下特征:產業的結構調整表現為拋棄低端和發展先進共同實施;產業的組織調整表現為產業內部兼并和產業間大、中、小差異化發展;產業技術的調整表現為技術進步與自主創新并舉;地區產業布局的調整表現為提倡發展集約化、高新技術化和無污染化。
我國的西部地區屬于內陸地區,該地區的資源型產業結構變化既受國際國內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自身轉型規律的制約。在工業化由中期向后期邁進的這一重要時期,資源型產業結構總趨勢必然是向高級化轉變,因此,社會經濟的發展必然對資源型產業提出轉型的要求。
(三)資源型產業轉型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地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重點就是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還提出要加強實施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節約能源,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同時普及低碳技術,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以上內容從根本上要求了資源型產業走上轉型之路。
面對日趨嚴格的資源與環境約束,西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必須深刻意識到資源環境危機,建立并推廣低碳發展的綠色理念、完善獎懲制度、推廣環境友好與資源節約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其中,作為西部地區經濟支柱的資源型產業的轉型又是重中之重,在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把握節約優先戰略,對資源的開發施行總量控制、供需雙向調節,在轉型過程中提高礦產資源的使用效率,同時合理安排礦產資源的勘探、保護與開發。
二、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動力機制分析
(一)影響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阻力與動力
西部地區資源型產業在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各式各樣的阻力與困難,包括資源型產業產品附加值低、耗能高、產業鏈過短,地區經濟結構與產業結構畸形,嚴重依賴資源稟賦,環境污染嚴重,地區生態條件逐年惡化等問題,但是其轉型是必然趨勢,同時也有推動轉型的動力基礎,即勞動力、礦場資源、政府支持及其他產業與交通設施發展良好等優勢。
1.勞動力優勢。西部地區的勞動力資源豐富,且相較于東部沿海地區更為便宜。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資源型產業的不斷轉型,將會有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從基礎采掘業中解放出來,這些勞動力可以成為西部地區吸引外來資本發展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人力資源保障。
2.礦產資源優勢。西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如煤炭、石油、天然氣的儲量和發電量分別占全國儲量和發電量的41.35%、37.65%、84.80%和30.52%,是我國最為重要的能源儲備和輸出基地。豐富的礦產資源為西部地區的資源型產業開拓新興接續產業提供了良好的物資基礎。
3.政府支持及其他產業與交通設施發展良好。近年來,西部地區各省市地方政府加大力度鼓勵資源型產業進行轉型,以提高地區和企業競爭力。西部地區的環保材料制造業、裝備制造業、焦煤化工業、文化旅游業等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并有進一步做大做強的空間。同時,隨著資源型產業對地方財政的輸血,各省市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不斷增加,目前西部大部分地區形成了橫貫東西、縱橫南北的鐵路、公路交通運輸網絡。同時,城市的基礎服務設施也不斷進步。
(二)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動力機制
可以看出,資源型產業的發展也遵循一定的規律,但同時因為資源型產業自身的周期性原理,從而具有了一定的特殊性。資源型產業在阻力和動力的支配下,呈現出其特殊性,如圖。
資源型產業發展的趨勢和特征
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受到動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并在資源環境的約束下發展。動力來自人力資源優勢明顯、礦產資源豐富、其他產業發展潛力巨大、交通運輸環境較為便捷等;阻力來自缺乏資金支持、資源枯竭、生產技術落后、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對于當前的資源型產業來說,當其內部抵抗衰退的動力和外部的支持力足以克服發展阻力時,產業就可以轉型成功、實現經濟的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并沖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制約;反之,資源型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又缺少外部支持,必然會形成持續的衰退。如圖所示,當前資源型產業發展的邊界與資源環境約束線相交,即西部地區的資源型產業發展水平處于圖中藍色區域內,當發展動力大于阻力時,資源型產業成功轉型并突破制約,達到圖中轉型后的資源型產業發展曲線范圍內。
因此,西部地區的資源型產業要結合自身特點,充分利用現有優勢增強動力因素,合理規避阻礙資源型產業轉型的阻力因素,從而實現產業轉型、完成地區經濟結構優化,實現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內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